摘 要:班主任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關鍵組成部分,學生成績的高低離不開班主任的辛苦工作。當前社會要求學生應全面發(fā)展,班主任的工作不該只滿足于提高學生成績,還要關注學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情況。因此,運用教育心理學是幫助班主任做好班級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徑,通過這種方法可以促進學生健康全面地發(fā)展。本文分析了教育心理學在做好班主任工作過程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幾種運用教育心理學的方法。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班主任;工作;啟示
1 前言
魯迅先生曾經(jīng)說過:“教育是要立人”。學生通過教育不單單是獲取知識,還要培養(yǎng)自己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在學校的教學過程中,班主任便是學生道德品質教育的主要引導者。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發(fā)展,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得到的信息也是雜亂無章的,由于缺乏足夠的判斷能力,部分學生容易被一些有害的信息所誤導,使得其思想狀態(tài)和心理情況發(fā)生變化。這就要求班主任在提高班級成績的基礎上,格外關注學生思想道德的培養(yǎng),那么班主任的工作將會更加具有挑戰(zhàn)性,而每個班主任也應該積極尋找科學的方法進行班級管理。
2 教育心理學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學是關于研究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心理狀態(tài)變化和分析變化原因的一門學科。有效地運用教育心理學能夠促進班主任的管理工作。
1)預防學生心理疾病的產(chǎn)生。目前,我國各階段學生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數(shù)在不斷增加,尤其是中學生。中學生因為升學的壓力、早戀或者逆反心理等原因,往往會出現(xiàn)焦慮、抑郁甚至厭學等心理疾病。面對這些現(xiàn)象,如果班主任掌握了教育心理學,那么在日常班級管理過程中,便會較早地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行為和心理狀態(tài)的異常,通過與學生交流或者其他方式,了解該學生問題的根源,并逐步開解他,這樣就可以有效地預防學生心理疾病的出現(xiàn),避免影響學生成績和教學進度[1]。
2)學生積極性的提高。班級是一個集體,班主任和學生在很長時間里都學習生活在一起。班級衛(wèi)生、紀律和其他工作不僅需要班主任的努力,還要有全體學生的協(xié)助。如今大部分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從小都生活在父母長輩的“溺愛”下,很少會主動去做一些家務活。因此班主任需要促進學生的積極性,又不能使用過激或者強制的方式。通過教育心理學,班主任有意識地創(chuàng)立一個積極輕松的氛圍,使得學生主動地為班級做出貢獻,既避免了因強迫學生工作而可能引起的沖突,又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在回到家后也會有意識地分擔長輩的工作。
3)教師職業(yè)幸福感的提升。班主任不僅是代課教師,還是整個班集體的“總指揮”。比起平常的教課教師,班主任的工作更加復雜,更加勞心勞力,并且承擔的責任也會更大。班主任不只是要教好自己的相關科目,還要督促學生其他科目的學習,而班級成績的高低直接表現(xiàn)著班主任工作水平的高低。因此很多班主任在班級管理工作會出現(xiàn)疲倦和無力感[2],常常用一種消極的態(tài)度去和學生交流,有時候還會當堂訓斥學生,造成不良的影響。在學習教育心理學的過程中,班主任也是自己心理素質提高的過程,通過不斷的學習,班主任的心理壓力逐漸減輕,面對很多班級問題時,也不會焦慮和迷茫,而是用樂觀向上的心態(tài)尋求方法去解決這些問題,在管理好班級工作的同時,也提升了自己的滿足感和職業(yè)幸福感。
4)班級教學效率的提高。目前,評判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重要標準還是學習成績,如果還是使用傳統(tǒng)高壓式的管理方法,以批評和懲罰為主的話,其班級的學生成績只會不進則退,也會造成班級氣氛的緊張和師生關系的惡化。通過利用教育心理法,在班級里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兼以口頭獎勵和物質獎勵,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高,并在班級里形成良性競爭,這樣班級成績會更上一層樓,而且教師的教學效率也會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教師的教學壓力。
3 班主任工作中運用教育心理學的方法
運用教育心理學對促進班主任管理工作有重要的意義,那么在工作中,如何有效地運用教育心理學呢?
1)心理暗示的使用。心理暗示是指個人被他人不經(jīng)意間的語言、行為和態(tài)度或者被周圍環(huán)境所影響的一種心理特點,這是人們最常見的心理現(xiàn)象。在班級中,每個學生都希望得到老師的關注,老師的一個眼神或者一個動作都會對學生產(chǎn)生影響,尤其是班主任。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學生與班主任的接觸時間最多,班主任在與學生交流時,可以適當?shù)厥褂靡恍┓e極有利的暗示,鼓勵學生去改變自己的某些壞習慣或者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巧妙的利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可以拉近學生和班主任的距離,讓學生更加有動力去改變自己[3]。
2)鼓勵話語的運用。古人云:“忠言逆耳利于行”。因此在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中,很多教師崇尚使用批評和否定性的話語來“激勵”學生,有時還會用到體罰,他們認為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感到羞恥,從而努力學習,不過這種行為大部分只會讓學生越罵越不會學,越打越不想學。如今的生活水平不同以往,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也較之前更加脆弱,如果還是用傳統(tǒng)的方式,只會造成師生關系的惡化,家長和班主任間也會發(fā)生矛盾,并且學生的成績不會有所提高,甚至有可能使學生產(chǎn)生自卑感。所以班主任在管理班級工作時應多運用鼓勵的話語,多使用一些積極向上的詞匯,比如“干得不錯”、“繼續(xù)努力”、“相信自己”等,這些語言會使學生自主地產(chǎn)生積極地心態(tài),然后主動地去做某一件事,在提高學習成績的同時,達到心理健康成長的目的。
3)學生心理問題的開導。在高中階段,班主任就是學生的心理輔導師,班主任需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問題,并且利用科學的方法去其問題進行開導。當發(fā)現(xiàn)學生的心理問題后,班主任應該以一種親和的態(tài)度和學生交流,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煩惱傾訴出來,然后通過分析問題,幫助學生排解自己的煩惱。還有就是與學生應打成一片,有很多班主任不愿與學生親近,認為保持距離感才會更好地進行管理。其實不然,當學生與班主任之間具備很強的信任感和親近感時,班主任可以將部分工作交給學生來做,而學生也會主動幫助班主任排憂解難,從而共同管理班級工作,減輕了班主任的工作負擔。
4)班級凝聚力的激發(fā)。學校生活是一種集體生活,同學關系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關系網(wǎng),尤其是高中期間,那種因同學而形成的朋友關系,常常會貫穿人們的一生。這種良好關系的形成來源于強烈的班級凝聚力,如果一個渙散的班集體,每個學生各干各的事,何談進入社會后的互幫互助。而班級凝聚力的形成需要班主任的引導,班主任需要掌握班級中每個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和群體心理[4],在集體性的活動中有意識地講解團結的重要性,激發(fā)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保證每個學生都能融入班級生活中,形成一種互相幫助的集體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道德品質,也使得學生明白團隊的重要性,為學生走向社會后的良好發(fā)展打下基礎。
4 結束語
教育是立國之本,對于學生的教育離不開班主任的辛苦工作。班主任工作在未來面臨著很大的挑戰(zhàn),運用教學心理學,可以科學有效地管理班級工作,能夠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從而達到全面發(fā)展的要求,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愛敏.淺談教育心理學在中職院校班主任工作中的應用[J].職業(yè),2015(35):49-50.
[2]王定偉.淺談積極心理學對中小學班主任工作的啟示[J].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7,27(03):122-124.
[3]王佑奇.淺談教育心理學對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啟示[J].新課程,2017:210.
[4]田大力.淺談教育心理學在班級管理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7(16):209-210.
作者簡介
李曉偉(1989-),男,漢,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