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古以來,我國是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經過五千年的發(fā)展形成了風格獨特的民族文化,維吾爾族作為我國能歌善舞民族的代表之一,其民間舞蹈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地位于我國西北內陸地區(qū),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在宗教、歷史、民族等多重作用影響下,維吾爾族的代表性舞蹈也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本文從地域文化領域出發(fā),探析了維吾爾族代表舞蹈的演化歷史,希望能為豐富我國舞蹈文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地域文化;維吾爾族舞蹈;影響
【中圖分類號】J722.22?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地域文化的本質在于歷史長河中在地理等因素影響下形成的相對封閉的區(qū)域,區(qū)域面積沒有固定標準,小到一個村落可以形成一個地域文化,大到整個國家也可以形成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具有明顯的識別性,在飲食、服裝、禮儀、娛樂等層面都有明顯區(qū)別于其他文化的特征。維吾爾族所聚居的地區(qū)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代表性舞蹈彰顯了其文化的別樣魅力。維吾爾族之所以能形成其獨特的舞蹈樣式,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本文將從幾個領域對其進行簡要分析。以下主要圍繞著歷史因素對維吾爾族舞蹈的影響展開簡單的分析與探討。
一、歷史因素的影響
現(xiàn)在我國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在歷史中屬于西域,西域作為一個獨立的地域代名詞,最早出現(xiàn)在《漢書》中。西域曾經不屬于我國領土范圍,而且其少數(shù)民族政權經常侵擾漢族政權,為了加強漢族政權與西域各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聯(lián)系,減少邊境糾紛,為漢族政權壯大提供穩(wěn)定的外界環(huán)境,從漢武帝開始,歷代各朝代都非常注重與西域的往來,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便是漢朝絲綢之路的開通。在漢族文化影響下,西域各民族的服飾圖案和舞蹈動作開始出現(xiàn)漢族元素。
隋唐時期是漢族文化發(fā)展最為壯大的時期,也是對維吾爾族民間舞蹈影響最為深遠的時期。隋唐時期,漢族文化兼容并蓄,藝術領域受其他民族的影響呈現(xiàn)出別樣色彩。據(jù)史料記載,西域風情的舞蹈和樂曲受到隋唐朝統(tǒng)治者的極大青睞。隋唐統(tǒng)治者還對于其中七部代表性樂曲在史料中進行了詳細記載,尤其是對于舞蹈人員布局、服飾等進行了詳細記載。此外,有關隋唐時期的歷史資料中,還可以查到西域地區(qū)的代表樂器經絲綢之路傳到內地,并不斷演化發(fā)展。隋唐時期傳到內地的西域樂器,如今仍活躍在維吾爾族代表性舞蹈的伴奏中,其獨特的音色,為維吾爾族民間舞蹈的藝術價值增添了色彩。唐代時期,都城長安曾風靡西域的《胡旋舞》,該舞蹈最典型的特色正和其名字所描述的那樣,以旋轉為主?,F(xiàn)代維吾爾族代表性舞蹈仍保留較多的旋轉元素,是對其唐朝舞蹈的延續(xù)。
明朝時期是漢族政權逐漸走下坡路的時期,但維吾爾族的舞蹈在該時期卻得到極大的發(fā)展。明朝維吾爾族形成了其獨特的木卡姆表演,木卡姆樂舞的舞蹈和歌曲特色在新中國建立后得到完整的梳理和總結。木卡姆表演中的賽乃姆在明代的維吾爾族民間舞蹈中占據(jù)主要地位,在眾多維族的舞蹈中都可以發(fā)現(xiàn)其身影。從清代開始,如今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基本屬于清朝統(tǒng)治者的領土,清朝的維族民間舞蹈又吸收了蒙古族舞蹈的元素,尤其是賽乃姆表演,在對木卡姆的繼承基礎上又進行了創(chuàng)新,此時,維族民間舞蹈與現(xiàn)在基本相同。
伴隨著時代的推進,獨具西域特色的舞蹈經過時間的洗禮,已經越發(fā)璀璨。雖然當代的新疆舞和漢朝時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如今的維族舞蹈在獨特性和藝術性層面價值上依舊醒目,獨特的服飾、動作、音樂成為維族最驕傲的部分。
二、地理因素的影響
新疆位于我國疆土的西北部分,位于第一和第二階梯,北疆以準噶爾盆地為主,南疆以塔里木盆地為主,天山、昆侖山、阿爾泰山橫亙新疆境內,三山夾兩盆讓新疆呈現(xiàn)出神秘的色彩。此外,新疆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炎熱少雨,冬季寒冷干燥,晝夜溫差巨大。這種類似于與世隔絕的地理和氣候因素也導致新疆的文化呈現(xiàn)出一定的封閉性,造成了生活在這里的維族人民發(fā)展出獨具特色的舞蹈形態(tài)。
新疆境內的維族舞蹈雖然具有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特色,但是內部細小分支在保留典型元素外也有細微的區(qū)別。根據(jù)維族人民居住的地方不同,可以將舞蹈分為綠洲分支、草原分支、高原分支三部分,這種分工方式主要是根據(jù)居住地的地形為主進行劃分的。綠洲分支根據(jù)維族群眾的基本生活娛樂方式逐漸演變而成的舞蹈。雖然都是維族,但是因為生活形態(tài)不同,演變成的舞蹈也不完全相同;高原分支的舞蹈主要盛行在南疆,傳統(tǒng)特色明顯;草原分支主要活躍在北疆,受絲綢之路的影響,呈現(xiàn)出灑脫、交流的感覺。除了這三個大分支,也有很多細小分支跟隨生活習慣的不同也呈現(xiàn)出細小的變化。
新疆的地理因素造就了獨特的維族舞蹈特色。新疆地域遼闊、地址眾多,不同的地址特點導致不同的生活習慣,在生活習慣的影響下造就了不同的維族舞蹈風格。正是這多樣的地質環(huán)境讓維族舞蹈風格更加明顯。
三、文化因素的影響
維族群眾能歌善舞,文化娛樂活動既有內地民族的特點,也有西方民族的特點,之所以形成這種風格,根源在于絲綢之路讓東西方文化在新疆交融。生活在新疆的群眾不僅有原生群眾,也有內地和西方民族的群眾,在彼此交往中認可其他民族的文化,表現(xiàn)在舞蹈上便是舞蹈元素體現(xiàn)多樣文化風采。
絲綢之路讓不同民族的群眾彼此通婚,舞蹈也在不同民族的的融合中逐漸融合。最典型的代表是伴隨著維族和哈薩克群眾通婚,兩個民族的舞蹈也在逐漸融合,尤其是移頸和拍手的動作呈現(xiàn)出相似的趨向,哈薩克舞蹈大多采取六八節(jié)拍,拍子大多以拍手開始,接著女生部分伴隨著移頸、男生部分伴隨著聳肩;維族舞蹈雖然多采用四四節(jié)拍,但是,也是以拍手開始,緊接著移頸或者聳肩,這種舞蹈動作順序安排上的相似性根源于民族融合。維族的《馬舞》也是和蒙古族文化融合的結果,但是因為生活環(huán)境缺乏蒙古族遼闊的大草原,因此,維族的模仿馬的動作沒有蒙古族騎馬奔馳的動作。維族舞蹈民族融合的另一個突出特征在于肩部動作,肩部動作以聳肩和聳抖肩為主,這和蒙古族的硬肩在一定層面上屬于同根同源。無獨有偶,維族的繞腕和哈薩克的繞腕在繞的方向層面也呈現(xiàn)出融合的色彩。
新疆雖然是維吾爾族的聚居地,但是人口數(shù)量來看還是漢族占據(jù)主導地位。伴隨著漢維兩族的融合,維族的舞蹈出現(xiàn)了漢族元素,突出代表在于服裝材料和裝飾上,漢族的蠶絲和祥云圖案在維族的舞蹈服裝中有一定提現(xiàn)。多元文化造就了豐富的維族舞蹈元素,這些元素經過兩千多年的民族融合已經成為維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隨著時代的變遷,維族的舞蹈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也更加明顯。
除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外,西方外來文化對維族的舞蹈影響也舉足輕重。西方見面禮儀為右手扶心臟部位表示尊敬和友好,我國傳統(tǒng)見面禮儀為拱手作揖。新疆的禮儀受西方影響較多,尤其在舞蹈劇的表演中,鞠躬式問好既能表現(xiàn)出尊貴,又體現(xiàn)出禮貌。文化對于維族舞蹈中的女生部分約束更多,尤其在宗教影響下,女生必須長沙遮面、長袍遮身,這種舞蹈服飾導致女舞者為了保持重心,必須挺直身板,以防摔倒。重心的上移讓維族舞蹈橫墊步成為必然選擇。
四、結語
維族是我國五十六個民族中的一員,在時間洗禮下,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在文化的熏陶下,舞蹈的元素呈現(xiàn)出獨特的欣賞價值。舞蹈是維族群眾生活的藝術化表現(xiàn),在地理、文化、歷史等因素的多重影響下,維族的舞蹈最終形成今天別具一格的形式,是維族群眾的驕傲,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驕傲,維族獨具代表性的樂曲和動作讓維族與其他民族區(qū)別開來。本文從維族舞蹈出發(fā),探析了不同因素對維族舞蹈的影響,希望能為豐富維族文化歷史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肖雙婧.地域文化對維吾爾族舞蹈的影響[J].北方音樂,2018,38(10):184.
作者簡介:唐麗(1986—),女,甘肅,漢族,本科,舞蹈學專業(yè),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