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小翠
【摘要】目的:分析溫針灸應用于急性期周圍性面癱患者的臨床效果及價值。方法:對本醫(yī)院診治的60例急性期周圍性面癱患者收入數據分析資料,選擇于2016年2月至2018年11月,按照患者入院日期單雙號予以分組處理,一組納入30例,試驗組實施中醫(yī)溫針灸治療,對照組實施西藥治療,計算兩組治療1個療程之后的治療有效統(tǒng)計率、治療效果滿意統(tǒng)計率,且比對兩組痊愈用時及治療之前、治療1個療程之后VAS評分數值。結果:試驗組治療有效統(tǒng)計率比較對照組有關數據提升,存在組間指標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治療效果滿意統(tǒng)計率比較對照組有關數據提升,存在組間指標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痊愈用時比較對照組有關數據縮短,存在組問指標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治療1個療程之后VAS評分數值比較對照組有關數據下降,存在組間指標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急性期周圍性面癱患者開展溫針灸的臨床效果較優(yōu),可以將患者治療有效狀況提升,提高患者滿意狀況,縮短患者痊愈時間,緩解患者疼痛情況,呈現(xiàn)出重要治療意義。
【關鍵詞】溫針灸;急性期;周圍性面癱
急性期周圍性面癱主要是因感冒或是感染病毒所導致的,其自主神經功能發(fā)生障礙引發(fā)局部神經出現(xiàn)營養(yǎng)性血管相關痙攣情況,引發(fā)面神經出現(xiàn)缺血癥狀以及水腫狀況,對面部神經產生一定壓迫作用等。對急性期周圍性面癱患者開展治療的時候,需要將其面部血液循環(huán)狀況予以改善,將其面神經炎癥癥狀以及水腫狀況予以緩解等。本文將2016年2月至2018年11月本醫(yī)院診治的60例急性期周圍性面癱患者歸入項目分析資料,探討溫針灸實施在急性期周圍性面癱患者的臨床意義。
1資料與方法
1.1基礎資料
將本醫(yī)院診治的60例急性期周圍性面癱患者(2016年2月至2018年11月是選取時間)收入數據研究資料,依據患者入院日期單雙號開展分組處理,一組入組30例。對照組:男女之比是18比12,年齡最高61歲,年齡最低20歲,其年齡均值為(42.61±2.12)歲;試驗組:男女之比是19比11,年齡最高60歲,年齡最低2l歲,其年齡均值為(42.62±2.14)歲。計算兩組一般數據資料,P>0.05。
納入標準:
(1)患者治療依從性良好;
(2)患者或家屬己經簽字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
(1)患者對本研究所應用藥物存在過敏反應;
(2)患者不愿意加入該項目研究。
1.2方法
對照組實行常規(guī)西藥治療方法:一次給藥100mg強的松,一次給藥100mg維生素B1,一次給藥0.5mg甲鈷胺注射液,一周3次,治療一周是1個療程,予以1個療程治療。
試驗組實行中醫(yī)溫針灸治療方法:選取下關穴、翳風穴、合谷穴、足三里穴、地倉穴、陽白穴等,讓患者保持臥位,將皮膚露出,采取碘伏消毒面部皮膚,予以以上穴位針刺,使患者感覺腫脹且可以耐受,留針時,于足三里穴、翳風穴、下關三穴使艾絨包上紙巾予以揉成團狀,在中間刺孔之后放在針柄上面予以點燃,經由針體使熱力傳到穴位,一次將艾團燃燒1團到3團,一天一次,治療一周是1個療程,予以1個療程治療。
1.3相關指標
統(tǒng)計兩組治療1個療程之后的治療有效統(tǒng)計率、治療效果滿意統(tǒng)計率,并分析兩組痊愈用時及治療之前、治療1個療程之后VAS評分數值。
1.4評定標準
1.4.1臨床治療效果評定標準
治愈:予以治療之后,患者的口鼻恢復正常,未出現(xiàn)歪斜情況,其面部表情較為自然;顯效:予以治療之后,患者的面部表情較為自然,其眼裂沒有全部閉合,其口角基本沒有出現(xiàn)歪斜癥狀;有效:患者的口角癥狀以及眼裂狀況己經基本得以改善,相關癥狀明顯緩解;無效:不具有以上指標。
1.4.2治療效果滿意狀況評定標準
采取本醫(yī)院自己設計的治療效果滿意狀況評分表予以評定,共100分,分數值高則表示患者滿意狀況更優(yōu)。
1.4.3疼痛評定標準
依據VAS評分方法予以評定,共10分,分數值高則表示患者疼痛比較明顯。
1.5統(tǒng)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痊愈用時、VAS評分數值等)表示成均數±標準差(X±S)形式,符合正態(tài)分布,數據核對及錄入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實行t檢驗,計數資料(治療有效統(tǒng)計率、治療效果滿意統(tǒng)計率等)表示成例數(n)或率(%)形式,數據實行X2檢驗,P<0.05,出現(xiàn)組間指標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計算兩組治療有效統(tǒng)計率
試驗組治療有效統(tǒng)計率(93.33%)相比對于對照組有關數據(66.67%)更高,出現(xiàn)組間指標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計算兩組治療效果滿意統(tǒng)計率
試驗組治療效果滿意統(tǒng)計率(96.67%)相比對于對照組有關數據(73.33%)更高,出現(xiàn)組間指標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計算兩組痊愈用時
對照組痊愈用時是(16.50±2.34)d,試驗組痊愈用時是(11.24±1.30)d,試驗組痊愈用時相比對于對照組有關數據更短,出現(xiàn)組間指標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t=19.939,P=O.000<0.05)。
2.4計算兩組治療之前、治療1個療程之后VAS評分數值
試驗組治療之前VAS評分數值相比對于對照組有關數據,沒有出現(xiàn)組間指標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個療程之后,兩組有關指標均下降,試驗組治療1個療程之后VAS評分數值相比對于對照組有關數據更低,出現(xiàn)組間指標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中醫(yī)學多認為面癱是由于風寒入侵而導致的,是口癖的醫(yī)學范疇,引發(fā)患者氣血出現(xiàn)麻痹現(xiàn)象,其脈絡失去所養(yǎng)。以往主要采用西醫(yī)治療方法,具有比較大的花費,而且治療效果缺乏理想性。近年來,中醫(yī)藥治療方式因為起效時間比較快,治療效果明確,于面癱患者臨床治療中逐漸被應用。
溫針灸是一種中醫(yī)治療手段,通過對急性期周圍性面癱患者選擇足三里穴、下關穴、翳風穴等予以溫針灸,足三里穴、下關穴、翳風穴等歸屬少陽經以及陽明經,存在于面部和耳后莖乳孔鄰近神經分布部位。對少陽經以及陽明經穴位予以針灸,能夠散寒及溫經、通絡和祛風并止痛,有助于促使患者氣血得以調整,將以上相關癥狀予以有效緩解。而且,溫灸能夠對患者面部相關神經通絡予以疏通,并得到活血及養(yǎng)血效果。所以,中醫(yī)學上建議予以面癱患者溫針灸治療,可以獲得化瘀及活血、散寒和溫經、祛邪并扶正的治療效果。此文相關數據指標中,采取溫針灸治療的急性期周圍性面癱患者治療有效統(tǒng)計率比常規(guī)西藥治療患者更高,治療效果滿意統(tǒng)計率更高,痊愈用時縮短,治療1個療程之后VAS評分數值明顯減少。體現(xiàn)出溫針灸治療方法應用于急性期周圍性面癱患者中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對急性期周圍性面癱患者實施溫針灸的臨床效果比較好,能夠提高急性期周圍性面癱患者治療有效狀況,促使急性期周圍性面癱患者滿意狀況明顯提升,將急性期周圍性面癱患者痊愈時間縮短,對急性期周圍性面癱患者疼痛情況存在緩解作用,展示重要治療意義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