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宗驥 歐陽學軍 白文科 黃忠良 程德洪 李佳琦 肖治術
(1.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肇慶,526070;2.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廣州,510650;3.西華師范大學生態(tài)研究院,南充,637002;4.生態(tài)環(huán)境部南京環(huán)境科學研究所,南京,210042;5.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北京,100101)
中華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隸屬于哺乳綱(Mammalia)鱗甲目(Pholidota)鯪鯉科(Manidae)穿山甲屬,是國家I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016年9月29日,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召開的第17屆《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締約方大會上,將中華穿山甲從CITES附錄Ⅱ提升至附錄Ⅰ。中華穿山甲為體型中等,背面、四肢外側及尾均覆蓋有棕色鱗甲,鱗片間有剛毛;腹面泛白,沒有鱗甲;頭、耳和眼小,舌長,無牙齒;四肢粗短,前足趾爪強壯,善于挖土打洞,行走時掌背著地[1-2]。中華穿山甲在中國分布有3個亞種,包括遍及中國南部的華南亞種aurita和分布于海南島的海南亞種pusilla及分布于臺灣的指名亞種pendactyla[3]。以往調查顯示中華穿山甲野生種群已處于瀕臨滅絕的邊緣[4-5],近年來僅見零星幾例有紅外相機圖像的確證記錄,如香港[6]、浙江千島湖[7]和烏巖嶺[8]。因此,為了更好地掌握我國中華穿山甲的野生種群資源現(xiàn)狀,需要利用紅外相機技術等先進方法開展深入調查研究。
2018年5—9月期間,我們分別在廣東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23°10′N,112°32′E)和廣東爛柯山省級自然保護區(qū)(23°07′N,112°38′E)運用紅外相機進行哺乳動物監(jiān)測時,拍攝到中華穿山甲的影像資料,其中鼎湖山保護區(qū)有3張照片,爛柯山保護區(qū)有9張照片和2個視頻。在鼎湖山保護區(qū)的生境為常綠闊葉林(A:海拔376 m),爛柯山保護區(qū)的生境分別為針闊葉混交林(B:海拔791 m)和人工針葉林(C:海拔159 m)(圖1),拍攝樣點的間距均大于5.5 km。此外,根據(jù)各拍攝樣點相同位置其他動物體長作為參照進行估算,個體A的頭體長約50 cm、尾長約30 cm,個體B的頭體長約40 cm、尾長約25 cm和個體C的頭體長約60 cm、尾長約33 cm。根據(jù)拍攝位置和時間以及個體長度確認為3只中華穿山甲成年個體,均在夜間活動(拍攝時間在23:00—04:00)。
圖1 在廣東肇慶地區(qū)拍攝的中華穿山甲影像Fig.1 The photos of Chinese pangolin Manis pentadactyla in the Zhaoqing region,Guangdong Province(A,Dinghushan;B and C,Lankeshan)
廣東省是中華穿山甲的主要分布區(qū)之一[9-10]。20世紀80年代前,中華穿山甲在廣東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及周邊區(qū)域還是常見種類,但最近36年里該物種未見有確鑿的證據(jù)[11-12]。我們近期在廣東肇慶地區(qū)所獲得的中華穿山甲野生個體的影像證據(jù),說明中華穿山甲在該地區(qū)內可能具有一定的野生種群數(shù)量。因此,建議有關管理部門組織開展針對性的專項調查,以掌握中華穿山甲的野外種群數(shù)量及其分布狀況,進而加大保護管理措施以保護這一瀕危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