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
摘要:文學(xué)作品蘊含的審美價值是作者觀察生活的藝術(shù)結(jié)晶。本文將探討這封書信在整個小說中的作用,同時也將分析孫致禮與王科一譯本的不同之處,進一步發(fā)掘作品中蘊含的審美價值。
關(guān)鍵詞:《傲慢與偏見》;書信;翻譯;審美
翻譯之美是美學(xué)與翻譯的結(jié)合。在譯本中,要實現(xiàn)原文的審美價值,即譯者作為一名讀者去體驗原文之美,再通過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即根據(jù)翻譯規(guī)范所進行的翻譯活動,把原文轉(zhuǎn)換為新的審美對象,最后原文的審美價值在譯文讀者那里得到實現(xiàn)。本文選取的是《傲慢與偏見》中達西給伊麗莎白的第一封信,同時它也是一封辯解信。該信對小說背景的介紹、人物性格的塑造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本文著重對這封重要的信件所蘊藏的審美價值功能進行探討。
一、該信推動小說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突轉(zhuǎn)
書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能夠傳遞信息、交流感情、記錄生活。把書信融進小說則使小說情節(jié)聯(lián)系更加密切,為讀者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幫助讀者更好的了解整部故事的發(fā)展脈絡(luò)。使讀者更為全面、深入的了解小說中人物生活背景、性格、觀點以及行為背后的動機。
在《傲慢與偏見》中,30余封書信時刻都在推動著小說情節(jié)的發(fā)展,而這封辯解信則使小說情節(jié)進入了高潮。伊麗莎白初見達西時,認為他冷漠、傲慢又刻薄。接下來的幾次會面使伊麗莎白篤定了自己的看法,再加上韋翰的挑唆、欺騙和花言巧語使伊麗莎白對達西更加厭惡。同時,她覺得姐姐簡的美好愛情也是由于達西的阻撓才破裂。于是,達西首次求婚時,伊麗莎白聲色嚴厲的拒絕了,而在文章結(jié)尾他們卻結(jié)婚了,這給讀者帶來無限遐想。這兩人,一個帶著傲慢,一個充滿偏見是如何化解矛盾走到一起的呢?求婚失敗后的第二天早上,達西就給伊麗莎白送去了這封長信,以此來澄清伊麗莎白對自己的偏見和誤解。該信的出現(xiàn)是整個小說的高潮部分,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達西借這封信向伊麗莎白說明了自己家與韋翰家的淵源,以及與韋翰的恩恩怨怨,同時也向伊麗莎白說明了自己阻撓賓利與簡的原因。這封信使伊麗莎白開始從不同的角度看待達西,為她與達西日后的感情發(fā)展創(chuàng)設(shè)了契機??梢哉f這封信是整部小說的轉(zhuǎn)折點,對整部小說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該信展現(xiàn)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從小說前半部分的敘述可以看出來,達西是出身于當(dāng)時上流社會的達官貴人家庭。以達西為代表的上層社會人士,著裝高雅,舉止禮貌,表情憂郁,沉默少語,冷淡刻薄。他們天生有種優(yōu)越感,瞧不起中產(chǎn)階級。尤其是在第一次舞會上,達西自視甚高、傲慢無禮。在這封辯解信中他說道:“至于說到他們倆這一門婚姻,我所以要反對,還不光光是為了這些理由,因為關(guān)于門戶高低的問題,我朋友并不像我那么重視。我所以反對這門婚姻,還有別的一些叫人嫌忌的原因……。你三個妹妹都是始終一貫地做出許多沒有體統(tǒng)的事情來,有時候甚至連你父親也難免”(王科一,2006:112-115)??梢钥闯觯m然伊麗莎白對達西有諸多誤會,但達西本身就存有所謂上層人士的一些弊病,絕非伊麗莎白冤枉了他。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然達西傲慢、刻薄、清高,但他能時刻為朋友著想,也能在伊麗莎白指出自己的不足時認真反思,而且與賓利的猶豫不決、不能確定自己和簡的愛情相比,達西是個有主見、信念堅定的人。
對于伊麗莎白誤會達西毀了韋翰前程這件事,達西對此作了解釋。他向伊麗莎白道出了與韋翰的恩恩怨怨,同時也是向讀者來說明這其中深藏的淵源和背景,讓讀者了解到韋翰的真實人品。韋翰在老達西在世時一直表里不一,甚至為了得到達西家的財產(chǎn)誘騙達西十五歲的妹妹私奔。當(dāng)讀者和伊麗莎白讀到這里時便可看清韋翰貪婪無恥的嘴臉,伊麗莎白讀到這些時很是吃驚,不愿相信這是真的,但看到達西可以請菲茲威廉上校來為其作證時,她又放下疑惑去相信達西所講的一切。這從側(cè)面顯示出伊麗莎白是一個頗具理性的人,不會因為達西的三言兩語就輕信他或否決韋翰,也讓伊麗莎白意識到自己當(dāng)初對達西充滿了誤解和偏見。
三、該信提供多樣的敘事視角
同一件事用不同的人稱具有不同的效果。小說通常會采用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往往第一人稱會給讀者主觀的真實感,讓讀者感覺像發(fā)生在自己身上一樣,第三人稱則會讓讀者感到客觀性。不同視角給讀者帶來不同的視角,而不同視角的轉(zhuǎn)換也會使小說更加立體。同一部小說里作者為了使讀者明白小說情節(jié)就要不斷轉(zhuǎn)換視角,但不可能反復(fù)轉(zhuǎn)換,而在小說中穿插的書信就能輕而易舉的實現(xiàn)各種視角的轉(zhuǎn)換。
本文要探討的信件是達西寫給伊麗莎白的,因此是以達西的第三人稱口吻向伊麗莎白和讀者講述。當(dāng)我們讀這封信時會發(fā)現(xiàn)自己有時變成了寫信者,有時又變成了伊麗莎白。讀者的感情會在這兩個人物之間來回跳躍,與小說中人物的感情相互融合。
四、該信的翻譯策略分析與兩個漢譯本比較
翻譯可以分為兩大類型:歸化和異化。歸化就是讓翻譯的文本盡可能與目的語文化、習(xí)俗靠近或者一致。與歸化相對應(yīng)的異化指的是翻譯的文本更接近源語言文化傳統(tǒng)。而翻譯界一直以來都有該歸化還是異化之爭。接下來以王科一先生和孫致禮先生的譯本為依托,探討該信在翻譯策略上的異同。
王科一主張歸化的譯法,認為譯文應(yīng)簡潔明了、生動形象,并在原文的基礎(chǔ)上使目的語讀者更準確清晰的閱讀。而孫致禮則是異化派,認為在進行文學(xué)翻譯時,應(yīng)將原文逐字逐句的翻譯下來,并將英語的語法順序準確的轉(zhuǎn)換成中文的語法順序,這樣才能準確清楚的展現(xiàn)原文字、詞、句的原意和深層含義,才能精準的把握文章特點。
例1:But I demand it of your justice.
孫譯:但我要求你公正的讀讀這封信。
王譯:可是我要求你心平氣和一些。
從形式上看,兩者都與原文保持了一致。從內(nèi)容上看孫將這句譯為“但我要求你公正的讀讀這封信”,把“justice”譯為“公正”更符合原文的意思,而且顯得語氣強硬,更符合達西傲慢的性格,也更加反映出當(dāng)時達西被伊麗莎白誤會,想解釋這一切的迫切心情。而王譯“可是我要求你心平氣和一些”則語氣稍弱一些,將“justice”譯為“心平氣和”這句和原文本并不貼切,無法準確刻畫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從此看孫譯使讀者更好的理解小說人物和原著,真正傳達了原文的意思和神韻。
例2:With respect to that other, more weighty accusation, of having injured Mr.Wickham,I can only refute it by laying before you the whole of his connection with my family.Of what he has particularly accused me,I am ignorant;
孫譯:那另外一樁更重的罪名,說我虧待了威克姆先生,我只有一個辦法加以駁斥:向你和盤托出他與我家的關(guān)系。我不知到他是怎么編派我的;
王譯:現(xiàn)在再談另外一件更重的罪名:毀損了韋翰先生的前途。關(guān)于這件事,我唯一的駁斥辦法,只有把他和我家的關(guān)系全部說給你聽,請你評判一下其中的是非曲直。我不知道他特別指責(zé)我的是哪一點;
譯文是否能忠實傳達原文的形式和內(nèi)涵,會影響讀者對原著和作者語言風(fēng)格的理解。從上例可以看出,兩位譯者對原文的形式都做了改變,都用原文中沒有的冒號引出達西接下來要說的話。而且,兩個譯本相比的話孫譯更忠實于原文。王譯中“請你評判一下其中的是非曲直”在原文本中并沒有體現(xiàn),而是譯者增譯的。孫譯中“編派我”一詞用的很地道,很有中國特色。不得不承認孫譯采用異化的翻譯策略,使讀者對文章理解更加透徹,有很多精彩之處。
例3:And after stating her imprudence,I am happy to add that I owed the knowledge of it to herself.
孫譯:說明了她的魯莽大膽之后,我要高興地添一句:還是她親口告訴了我這件事。
王譯:她雖然糊涂膽大,可是總算幸虧她親口把這件事告訴了我。
筆者譯:雖然她糊涂大膽,幸虧后來親自告訴了我實情。
孫譯把前半句翻譯成“說明了她的魯莽大膽之后,我要高興地添一句”稍顯死板,不太符合中國人的說話習(xí)慣。而王譯“她雖然糊涂膽大,可是總算幸虧她親口把這件事告訴了我”簡單明了,沒有刻板按照原文的語法句式翻譯。然而,筆者覺得王譯還是略有累贅,不夠簡潔?!翱偹恪北硎窘?jīng)過相當(dāng)長的時間基本上還可以或大體上還過得去,而“幸虧”表示由于別人的幫助或某些有利條件而得到了好處或避免了不愿發(fā)生的后果。把“總算”去掉,調(diào)整一下語序更符合漢語表達。
翻譯文章時,不能只采用歸化或異化。只有靈活運用,采取異化為主,歸化為輔,兩者結(jié)合的方法。這樣才能使譯文自然易懂,又不刻板、拘泥于原著的形式。
五、結(jié)語
通過《傲慢與偏見》中達西寫給伊麗莎白的信,我們了解到書信在小說中的作用,在翻譯中應(yīng)采用異化為主,歸化為輔,兩者結(jié)合的方法才能得出好的譯文,又不致失去原著風(fēng)采。
參考文獻:
[1]Jane,Austen.Pride and Prejudice[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
[2]耿妍.《傲慢與偏見》中最重要的一封信[J].2014.
[3]李英杰,劉花.文學(xué)翻譯中原文審美價值的實現(xiàn)[J].新鄉(xiāng)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06:3.
[4]馬林.論《傲慢與偏見》作品翻譯中蘊含的審美價值[J].2015.
[5]孫致禮.傲慢與偏見[M].北京:譯林出版社.1990.
[6]王科一.傲慢與偏見[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7]張亞東.傲慢與偏見(書前言),2006:6.
[8]趙星.《傲慢與偏見》中書信的藝術(shù)價值[J].理論導(dǎo)刊,2008 (1):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