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買提尼牙孜·吾斯曼
中圖分類號:D66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2.318
克塔特村有諸子的家庭,幼子之外的長子們分家出去而建立自己的小家庭。諸子分家時父母根據(jù)家庭的實際情況,為兒子們分給土地、牲畜、林帶、糧食等家產,還為新家準備一些褥子、被子、毛毯、地毯、鍋等生活用品。這些分得的家產成為新家的私有財產。分家時父母雖然為分家的兒子們從本家的家產里分給家產,但不分給贍養(yǎng)自己的義務,這些通過分家的方式承受家產的諸子也不承擔直接贍養(yǎng)父母的義務。父母把幼子留在自己身邊一起生活形成主干式家庭,共同從事生產勞動,父母年老不能參加生產勞動時待在家里享受晚年生活,幼子往往承擔養(yǎng)老送終的直接義務并且父親去世之后繼承本家的房屋。父親因年紀老家庭里的經濟、生產、消費等管理權交給兒子的管理,兒子來承擔當家的職務。盡管父親把管理權交給了兒子,但房子和土地的歸屬權和支配權還掌握在父親的手中,房子和土地的主人-家長仍然是父親。因此父親的年紀對控制主要的家產房屋和土地不會產生較大的影響,他年紀老了可能對增加家庭收入的貢獻比以前下降,但因這種因素父親也不會失去對房屋和土地的控制權利。父親年老時“固定”的跟幼子一起生活,幼子來承擔養(yǎng)老父母的直接義務,這種場合下根本不存在父母在各個兒子家庭之間“輪流住”“輪流吃”等養(yǎng)老方式,甚至父親去世之后母親延續(xù)跟幼子一起生活,幼子承擔照料母親的義務。
既然父親跟幼子一起生活構成主干式家庭,幼子來承擔贍養(yǎng)送終的直接義務,房屋、土地等家產的主人仍然是父母的,父親控制這些家產的歸屬權和管理權,這種場合下不必要留著“養(yǎng)老田”“養(yǎng)老份”等一些家產作為自己養(yǎng)老的后盾,但是在實際上南疆農村的家庭當中確實存在著父母以“養(yǎng)老”“養(yǎng)贍”等名義保留一部分財產的現(xiàn)象。那么這種現(xiàn)象存在的、父母保留“養(yǎng)老田”“養(yǎng)老份”的目的和依據(jù)是什么?父母為什么留下“養(yǎng)老田”“養(yǎng)老份”,這些問題需要進一步闡述和研究,有助于了解我們南疆農村家產分割和養(yǎng)老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通過一些實例的案例來闡述南疆農村家庭里存在的“養(yǎng)老田”“養(yǎng)老份”的現(xiàn)象并加以進行分析。
案例1:MMT,1936年出生(78歲),配偶已經去世,有兩子一女3個孩子。大兒子1974年出生(40歲),1994年結婚,婚后跟父母一起生活了8年,2004年分家另過,分家時父親從別人手里購買房子作為兒子分家后居住的房子,還分給6畝土地、1頭牛、4只羊、4張氈子、褥子被子鍋等生活用品。第二個兒子1989年出生(26歲),2008年結婚,婚后一直跟父親一起生活。今年5月份他把院子從中間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房屋和院子分給幼子,還分給6畝土地、1頭牛、4只羊、氈子褥子被子等生活用品,把幼子分家出去,一部分留給自己和一起生活的女兒及10歲的外孫(女兒1972年出生,42歲,5年前離了婚,離婚后帶著5歲的兒子回到娘家了,現(xiàn)在跟父親一起生活),有6畝土地、8只羊和其他的家具、生活用品,他去世之后外孫來繼承本家。他說“分給3個兒子(把外孫當成了自己的幼子)的家產數(shù)量基本上平等了,分得的份額上也沒有太大的差別。如果把財產不分給子女,可能以后他們之間發(fā)生財產糾紛。雖所有的家產都分給子女們,但自己留下了較大的300顆白楊樹,這些白楊樹沒有分給子女,他把白楊樹當作自己必要時使用的財產資源,目的是萬一得病住院了賣掉這些白楊樹解決自己的醫(yī)藥費,不想給子女們在經濟上增添負擔”。
案例2:WSR,1936年出生(78歲),配偶去世之后再婚,再婚的妻子今年年初也去世了,有3個孩子一子兩女。這個家庭的情況較復雜,因為他跟獨子一起生活了25年,兒子有3個孩子兩子一女。他的這兩個孫子也結婚有了子女,婚后他們一直不分家跟祖父和父母一起生活,就是說全村里唯一的典型的4代人一起生活的復合型家庭。家里共有15畝土地,他自己有3畝地,兒子和孫子共有12畝地,兒子和孫子們幫忙耕種他的3畝地,種地的收入他使用到自己的費用。他跟獨子之間分土地的原因是8年前他的老伴去世之后他再結婚了,為了避免家里產生一些矛盾,他跟兒子分開了土地,但是家庭的飲食、生活上所需要的生活用品等經濟事務都由兒子來承擔。在獨子家庭父子兩分割土地,父親有自己的“養(yǎng)老田”不是普遍存在的而極其罕見的現(xiàn)象,也就是說全村里只有這個家庭存在,因為在這樣很特殊的場合下才會發(fā)生的。
案例3:AMR,1951年出生(63歲),配偶在,有6個孩子2子4女。大兒子1981年出生(33歲),是個雙胞胎,2000年結婚,有兩子一女。婚后不分家跟父母一起生活,今年年初戶口分開了,但其他的家產沒有分,仍然一起吃飯、一起參加生產勞動,家里的財務由父親來管理,分開戶口的原因是享受國家的一些優(yōu)惠政策。第二個兒子1981年出生,兩次結婚沒有孩子,在縣城從事裝修房子職業(yè),在縣城的親戚的家里住,還沒分家,自己掙得錢他自己花。其他的3個女兒已經出嫁了,還有一個16歲的殘疾的女兒。他在今年4月份召集所有的子女,經過跟子女協(xié)商、商量分割家產的方式,分割財產方案達成一致之后,把所有的家產分給了子女。家里現(xiàn)有28畝地、8間房子、4頭牛、28只羊、中型拖拉機1個、10萬元存款、1000顆白楊樹。大兒子分得10畝地、2間房子、2萬元、一頭牛4只羊、200顆白楊樹;小兒子分得10畝地、2間房子、2萬元、一頭牛、4只羊、200課白楊樹;已出嫁的三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