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虎祥 李元亨 李杏 徐冠智
【摘 要】近幾年,校園暴力事件呈現(xiàn)爆發(fā)性上升趨勢,校園暴力事件的頻發(fā)暴露出社會各方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管理缺失和教育漏洞。而目前為社會廣為熱議的教育懲戒權盡管為教育法所提出,但是在具體方面卻并未明確且教師在適用教育懲戒權時也有諸多疑慮。本文認為,在教育法第二十八條第四款規(guī)定教師有對學生進行處分權力的情況下,要明確學校和教師的反欺凌責任、具體界定教育懲戒權的內容并引入到反校園暴力問題的解決途徑當中,給予學校適當?shù)膽徒錂唷4龠M教育懲戒權在校園暴力問題上的回歸是當前急需之舉。
【關鍵詞】校園暴力;教育懲戒權;反欺凌責任
校園暴力,又稱校園欺凌,是指在校園內外學生以個人或群體方式惡意通過肢體、語言、網(wǎng)絡、冷暴力等手段實施欺辱或變相欺辱,造成個體學生或特定群體類學生身體傷害、財產損失乃至心靈損害等惡劣事件。學校作為由專職教育團隊組成的,實施以培養(yǎng)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科學文化修養(yǎng)并重、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的學生為目標的事業(yè)單位,理應是解決校園暴力事件的主體承擔者。但是在當代教育體制下,學校過分強調智育而有意地淡化思想道德教育,造成學生心理健康與人格培養(yǎng)等德育的缺失。另外學校領導層對于校園暴力問題的察覺反應往往滯后,沒有事前預防機制,導致在釀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之后才意識到問題。并且學校方在事件發(fā)生后往往會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曖昧態(tài)度,采用居中調解等手段解決糾紛,忽視了校園暴力對于孩子們心理的傷害程度,更加體現(xiàn)了法律意識的淡薄。而這種并不嚴厲的懲罰手段對于施暴學生不痛不癢,只會讓施暴者更加有恃無恐,反而加大力度進行瘋狂的報復,使遭受校園暴力的孩子產生孤獨自卑、厭學、人際交往障礙等嚴重心理問題。
一、懲戒權的現(xiàn)實必要性與法理依據(jù)
面對愈演愈烈的校園暴力事件,國家和社會層面均給與了高度關注。2016年4月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fā)《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決定開展為期九個月專項治理活動;12月又印發(fā)《中小學(幼兒園)安全工作專項督導暫行辦法》,將學生欺凌和暴力行為預防與應對納入安全專項督導工作。教育部、中央綜治辦、最高法院等九部門也印發(fā)了《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主張成立學生欺凌治理委員會,從積極預防、依法處置、形成防治學生欺凌和暴力的工作合力三方面提出了更加細致的要求。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對校園暴力的專項整治,實際上明確了學校對于防治和管理校園暴力問題的主體責任。從權利義務角度來看,如果不賦予學校對于制止施暴者實施施暴行為的管制權力,那么整治校園暴力問題則無從談起。因此,教育懲戒權在校園暴力問題上的作用無可爭議并存在著非常強的現(xiàn)實必要性。
從法律層面看,教育懲戒權不是沒有其法理依據(jù),《教育法》第二十八條第四款就規(guī)定了學校對學生有處分的權力。但是這種原則性規(guī)定盡管對學校的懲戒權給予了肯定,但卻沒有明確教師是否擁有懲戒權,更沒有明確教育懲戒權實施的條件,實施方式、范圍、限度及教育懲戒權濫用的法律責任及救濟途徑,無法從深層面給予學校進一步的指示:當發(fā)生校園暴力事件時學校有多大范圍的懲戒權?懲戒權的具體內容是什么?沒有懲戒權的老師如何處理突發(fā)性校園暴力事件?2019年民進中央向全國政協(xié)會議提交的《關于有效治理校園欺凌問題的提案》中也印證了這個觀點,他們認為中小學校面對校園暴力事件,往往處于教育部門的權限限制與家長問責的兩難境地,學校往往不敢輕易作出懲罰,只能和稀泥。由于缺乏明確且強有力的教育懲戒權,又沒有足夠的資金去聘用法律顧問和專職心理教師,造成學校對校園暴力治理的能力實在有限。
二、懲戒權行使主體和行為客體的界定
明確教育懲戒權主體是處理好校園暴力問題的首要問題。根據(jù)教育法及國務院對于校園暴力的各類規(guī)范性文件來看,教育懲戒權的主體是學校,具體行使主體應為學生欺凌治理委員會。鑒于學生欺凌治理委員會尚在籌備中,本文建議該委員會除了包括學校領導層、教師層面,還要積極吸納學生代表、家長代表及法律顧問、心理專職教師進入。畢竟,教育懲戒權的具體行使及懲罰方式,不是學校領導和教師一拍腦門就可以決定的,必須要聽取學生和家長代表們的建議,參考法律顧問和心理專職教師的專業(yè)意見。至于教師是否是教育懲戒權行使主體的問題,本文采取否認觀點,原因在于盡管教師是學生的直接教育管理人,但在校園暴力問題上學校實際上才是可以給予學生各項懲戒的最終決定人;教師在處理校園暴力問題上直接處分懲戒學生的權力沒有相關法律依據(jù)。當然,即便教師不是懲戒權的行使主體,但當面臨校園暴力事件時教師也有權對施暴學生實施臨時性強制措施如人身控制、隔離和留置等,待通知學生欺凌治理委員會后,由委員會討論處理。
接下來是要界定教育懲戒權的客體----校園暴力行為。何類校園暴力行為受教育懲戒權、規(guī)制,是正確針對施暴行為進行處分的關鍵。本文認為,凡是惡意實施欺辱或變相性欺辱,造成受害方身心傷害和財產損失的,應認定為校園暴力行為。具體來說,它包括:
1.肢體暴力行為:直接對受害方進行肢體上的施暴,造成較大的身體傷害的(排除互毆行為);利用暴力手段強迫他人所不愿從事的行為的;
2.語言暴力行為:惡意對受害方進行侮辱誹謗性的人身攻擊;對受害方聲譽造成影響的;
3.網(wǎng)絡暴力行為:利用網(wǎng)絡形式對受害方進行不實的侮辱、誹謗、謾罵等人身攻擊;惡意傳播不實謠言損害他人名譽;擅自公布他人身份信息、家庭住址及其他個人隱私的;召集或雇傭水軍對受害方所使用的自媒體平臺進行輪番辱罵、人肉受害方各類信息等行為的;
4.財產性暴力行為:惡意奪取、損壞或者丟棄他人學習物品等其他財產,使其物品不能正常使用又不積極采取補救、賠償、賠禮道歉等措施的;
4.冷暴力行為:糾集小群體對某一學生或學生群體采取疏遠、隔離、語言諷刺、搜集隱私、傳播流言等方式,對受害方造成較大心靈損害的。
三、教育懲戒權的具體內容
具體劃定教育懲戒權的范圍,有利于幫助行使主體正確利用權力,防止主體不當?shù)臑E用懲戒權給學生造成實質性權益損害。本文認為,教育懲戒權的內容包括:
1.訓誡罰。對學生的校園暴力行為進行嚴肅批評和警告。
2.聲譽罰。對校園暴力行為的施暴方進行全校通報批評。
3.處分罰。處分校園暴力行為的施暴方,并將處分決定書放置學生檔案中備案。
4.留置罰。學校有權對校園暴力行為的施暴方進行強制性人身控制、隔離和短期留置教育,要求必須有監(jiān)護人接離方可解除留置。
5.勒令施暴方恢復原狀、賠償損失、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針對財產性暴力行為,學校有權勒令施暴方恢復和賠償受害方的物品財產;針對語言暴力行為和網(wǎng)絡暴力行為,學校有權勒令施暴方勒令施暴方。
6.強制性心理調查及教育。學校對施暴方有權對其進行心理調查和心理健康教育。
7.剝奪施暴方參與群體性活動的權利,要求以后施暴方非經(jīng)受害方及監(jiān)護人許可不得近距離接觸受害方。
8.其他有利于懲戒施暴方、保護受害方權益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