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慧 蒙智揚
急性咽炎是威脅孕婦健康的一種常見感染性疾病,常見外感風熱型,近年來發(fā)病率日益增加,主要表現(xiàn)為咽痛,往往引發(fā)多種并發(fā)癥,臨床病程遷延難愈,給患者帶來痛苦[1]。對于嚴重患者應早期采取措施,西醫(yī)治療中常以抗感染和抗炎治療為主,而西醫(yī)治療帶來的不良作用和對胎兒的安全性常困擾眾多患者,不適宜長期采用[2]。因此我院近年來嘗試采用安全性較高的中醫(yī)治療。為了提高中醫(yī)治療的療效,更快減少患者痛苦,筆者采用中醫(yī)傳統(tǒng)療法刺絡放血療法聯(lián)合中藥來治療孕婦急性咽炎,并與單用中藥和維生素C患者進行對照研究,以獲取更佳的臨床療法,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科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外感風熱型急性咽炎妊娠患者中符合研究需求者60例,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采用中醫(yī)傳統(tǒng)療法刺絡放血療法聯(lián)合中藥治療,對照組單用中藥和維生素C治療;患者來自佛山以及周邊地區(qū),年齡21~42歲,孕期6~36周,2組患者的平均年齡、孕周數(shù)、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較小(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本次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備案通過,所有患者及家屬經(jīng)術前溝通,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2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對比 (例,
1.2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標準:1)臨床表現(xiàn):急性起病,咽痛,吞咽時尤重,或有發(fā)熱、頭痛、納差和肢體痛等;2)體格檢查:口腔黏膜擴散性充血、腫脹,有下頜淋巴結腫大,壓痛。中醫(yī)外感風熱辨證診斷標準:1)癥狀:咽痛,吞咽時增痛,或發(fā)熱,惡風,頭痛,痰略黃稠等;2)舌脈:舌邊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shù)。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急性咽炎的西醫(yī)診斷標準和中醫(yī)病癥診斷標準,病程2 d內,起病后未采用其他與本病相關的治療。排除標準:先兆流產(chǎn)、早產(chǎn)患者;高熱患者;存在心、肺等嚴重器官功能衰竭的癥狀;有其他原因引起的咽部疾病。
1.4 治療方法 治療組用選少商穴放血配合自擬加味銀翹散治療。自擬加味銀翹散基本方:金銀花15 g,連翹15 g,防風15 g,荊芥穗10 g,淡豆豉10 g,桔梗15 g,黃芩15 g,咸竹蜂5 g,麥冬20 g,蘆根15。少商穴放血操作:患者坐位,醫(yī)者先用手捋患者一側手臂,從上臂往下沿腕直捋至拇指下端,往返10次,使拇指局部充盈血液,以碘伏棉簽消毒局部,左手握緊拇指根部,右手持毫針用點刺法快速刺少商穴,斜刺0.1 cm,疾入疾出,約出血0.1 ml即可;再同法刺另一拇指穴位[3]。少商穴放血1次,中藥飲片水煎服,每日1劑,可復煎1次,每天2次分服,3 d為一個療程。對照組用同樣的自擬加味銀翹散中藥飲片配合維生素C治療,中藥煎服法與治療組無差別,并口服維生素C片0.2g,每天2次,連服3 d。要求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在治療開始后第4天復診,觀察和評價療效、咽痛減輕時間。
1.5 評價標準 1)中醫(yī)癥狀積分評價標準:采用中醫(yī)癥狀評估量表進行評分,包括患者治療后的咽痛、咽干、咽部灼熱感及咽癢感4項癥狀,各項癥狀均分為3個等級,計0~4分,0分表示無癥狀,分數(shù)越高,表示患者的癥狀越嚴重,對治療預后的影響越大[4]。2)臨床療效評價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三輯的療效評定標準制定,觀察指標為療效和疼痛減輕時間。治愈:治療后癥狀體征消失;有效:治療后癥狀體征減輕;無效:治療后癥狀體征無改變上或者病情加重。咽痛減輕時間為患者開始治療到咽痛開始減輕所需時間。3)免疫學療效評價標準:以TNF-α、IL-6及CRP等炎性細胞因子水平為免疫學療效的評價標準,檢驗方法為治療前后采用ELISA法進行定量檢驗。
2.1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前后分別對2組患者咽痛、咽干、咽部灼熱感及咽癢感4項癥狀進行評分,結果顯示,治療后2組患者中醫(yī)癥狀積分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患者中醫(yī)癥狀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 (例,
2.2 2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臨床癥狀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8.325,P<0.05),詳見表3。治療組患者咽痛減輕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3 2組患者療效比較 (例,%)
表4 2組患者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例,
2.3 2組患者治療前后炎性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后2組患者的炎性細胞因子水平均明顯低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炎性細胞因子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5。
表5 2組患者治療前后炎性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例,
注:與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
急性咽炎為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病因主要包括病毒感染、細菌感染等,治療方面,以抗生素、激素等抗感染、抗炎為主。急性咽炎在中醫(yī)學中屬“喉痹”范疇,《諸病源候論·喉心胸病諸侯》言:“喉者,喉里腫塞痹痛……風毒客與喉間,氣蘊積生熱,致喉腫塞痹痛。”《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提到:“喉痹之病,屬痰屬火屬風三者而已?!笨梢?,喉痹的中醫(yī)病因病機主要是風熱邪毒入侵,循經(jīng)上犯,致熱毒壅滯、痰火結聚咽喉而發(fā)病,外感風熱型是重要證候類型[5]。治療外感風熱型急性咽炎,中醫(yī)以疏風解表、清熱利咽為主要治療原則,銀翹散以及根據(jù)銀翹散化裁出來方藥和成藥在臨床中被廣泛應用并取得較好療效[6]。除了藥物治療,中醫(yī)的傳統(tǒng)療法刺絡放血療法自古均有記載;而現(xiàn)代諸多醫(yī)者認為刺絡放血治療急性咽炎有一定療效,選穴多選耳尖、少商、商陽、大椎等,如張國妮等[7]用絡放血配合中藥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療效良好,單衍麗等[8]用刺絡放血合電針治療腦卒中上肢痙攣總有效率達86.7%。
孕婦在十個月的妊娠期間,若素體虛弱、飲食不節(jié),易發(fā)急性咽炎,尤其在南方地區(qū),氣候炎熱,風、熱、濕等外邪盛行,佛山地區(qū)妊娠婦女好發(fā)外感風熱型急性咽炎[9]。對于這部分患者,為了提高療效以及治療效率,同時兼顧治療安全性,筆者進行了刺絡放血療法結合中藥治療本病癥的臨床觀察。中藥方面,筆者使用根據(jù)銀翹散加減化裁出的自擬加味銀翹散:原方銀翹散去清熱利咽但兼具活血祛瘀作用的牛蒡子,去能疏風清熱但有加強子宮收縮作用的薄荷,去性寒涼且有通利作用的淡竹葉;加清熱解毒兼安胎作用的黃芩,加潤肺清火的麥冬,加利咽化痰的咸竹蜂[10]。自擬加味銀翹散同樣具有疏風解表、清熱利咽的功效,而且對于孕婦,組方安全性更高。治療組刺絡放血的穴位選擇方面,選用少商穴。因少商屬手太陰肺經(jīng)之井穴,位于拇指末端橈側,指甲根角側上方0.1寸,五行屬木,其疏通、條達、開泄作用強,善清肺泄火,驅邪外出[11]?!夺樉膱D翼》認為少商穴能“泄諸臟之熱”,少商是臨床治療咽喉疾病的常用穴位,而且對于妊娠期女性,選用少商穴亦無禁忌;考慮減輕患者的治療疼痛感,放血方法選用毫針點刺[12]。
本研究中對2組患者治療后中醫(yī)癥狀評分及臨床療效進行對比。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咽痛、咽干、咽部灼熱感及咽癢感等中醫(yī)癥狀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2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進行比較,治療組的臨床治療有效率(93.3%)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組平均咽痛減輕時間(12.10 h)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TNF-α、IL-6、CRP等炎性細胞因子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過程中2組患者未出現(xiàn)不良反應,所有治療組患者都能耐受少商穴毫針放血的傳統(tǒng)治療方法。
綜上所述,妊娠期女性易發(fā)風熱外感型急性咽炎,傳統(tǒng)治療易對胎兒產(chǎn)生隱患。刺絡放血療法聯(lián)合中藥治療,可保證較好的安全性,有利于迅速改善臨床癥狀,增加患者的臨床評分,最終提升患者的預后效果,建議行進一步大樣本量研究及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