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甘肅政法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在此背景下,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為目標的“課程思政”便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又一項重要任務。作為政治學類本科專業(yè)必修課之一的國際政治學,自然也成為擔負課程思政教育任務的重要載體。該課程主要研究國際體系中各個行為主體之間的政治關系及其發(fā)展變化的一般規(guī)律,課程教學可以為學生認識和理解紛繁復雜的國際政治現(xiàn)象提供基本的方法論指導和理論支持,拓展學生的專業(yè)視野,教會學生用世界性和全局性的眼光來認識政治現(xiàn)象,也有助于學生正確理解我國的對外戰(zhàn)略和對外政策。在國際政治學課程的教學中充分融入“課程思政”的內容,將對學生形成正確的政治價值觀和政治立場、增進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根據(jù)筆者在該課程教學中的實踐經(jīng)驗,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結合課程內容,進行“課程思政”教育教學[1]。
“五個認同”是習近平總書記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而提出的重要思想,其核心是不斷加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青年大學生是“五個認同”教育的主要對象,因此必須將其融入“課程思政”的教育內容之中。在國際政治學課程第一節(jié)課的教學中,教師通常要對該課程進行概括性介紹,其中包括對如何學習該課程所進行的引導。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一些實際案例,教育學生在認識國際政治問題時一定要站穩(wěn)立場,保持自己作為一名中國公民的清醒頭腦,認清自己的身份,時刻從國家和民族利益的角度考慮問題,警惕國際上一些敵對勢力的行為和主張,維護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地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fā)揚光大中華文化[2]。
國際政治學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對國際政治學研究方法的介紹,其中包括對西方國際政治學研究方法和馬克思主義研究方法的介紹。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長期以來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內容之一,在國際政治學教學中將馬克主義方法論充分融入到國際問題的分析中,可以加深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并強化其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性的認同。例如,可以引導學生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方法來分析中美貿易戰(zhàn),用馬克思主義歷史分析法分析中日關系,用馬克思主義特有的階級分析法分析當前世界資本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的關系問題,等等。在此過程中,可以通過將馬克思主義研究方法與西方國際政治學研究方法進行比較,來進一步說明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使學生消除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某些不成熟的偏見,鞏固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政治指導思想的核心地位[3]。
馬克思列寧主義經(jīng)典作家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對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和壟斷資本主義初期的國際斗爭和國際關系進行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雖然沒有形成專門的國際政治學理論,但是在他們的著作中都包含著豐富的有關國際政治的思想內容,這些內容為我們今天認識和研究國際問題提供了寶貴的理論借鑒和指導,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在介紹國際政治學基本理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加強對這些學說和觀點的講解,并通過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分析,使學生充分認識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的豐富性和深刻性。其內容可以包括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時代學說、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世界體系理論、馬克思列寧主義民族殖民地理論、馬克思列寧主義國際政治經(jīng)濟學理論、馬克思列寧主義戰(zhàn)爭與和平理論,等等[4]。
對外戰(zhàn)略是國家在某一段時間內對國際政治基本問題的宏觀把握,以及以維護本國利益為出發(fā)點而制定的參與國際政治活動的總體規(guī)劃。外交政策是國家為實施自己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的外交戰(zhàn)略而具體制定的行動準則。在對外戰(zhàn)略與外交政策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我國具體國情,理論聯(lián)系實際,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歷代領導人的外交思想以及以此為指導而形成的對外戰(zhàn)略和外交政策進行介紹,使學生充分認識我國所處的國際環(huán)境的復雜性和多變性,并認同我國為適應國際形勢變化而進行的戰(zhàn)略調整和政策改變。如,可以向學生講解毛澤東關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論述、關于中國永遠不做超級大國思想的論述,以及世界多極化和三個世界的理論,還可以介紹鄧小平關于和平與發(fā)展作為時代主題的理論、世界多極化與建立國際新秩序的理論等,并對不同歷史時期我國的對外戰(zhàn)略和對外政策進行詳細講解,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我國對外戰(zhàn)略調整背后的國際環(huán)境變化,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國家利益觀,激發(fā)其愛國主義熱情[5]。
國家利益是指能夠滿足一國生存和發(fā)展需求并對國家整體上有利的事物。在國際交往中,任何國家的行為都以維護本國的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在當前時代背景下,國家利益的構成相當復雜,包含了安全利益、經(jīng)濟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等諸多內容。我國作為一個發(fā)展中大國,同時又是社會主義國家,目前面臨的國際形勢復雜而多變,既有威脅和挑戰(zhàn),又有前所未有的機遇,在這一環(huán)境中,我國的國家利益需求是什么,應該如何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都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嚴肅應對的問題。因此,在關于國家利益問題的教學中,教師完全可以聯(lián)系當前我國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和講解,也可以借助小組討論和專題講座的形式進行教學,一方面加深學生對國家利益概念內涵的理解,另一方面使學生深刻認識維護我國國家利益的重要性,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國家認同感。
國際合作是指國際行為主體之間基于相互利益的基本一致或部分一致,而在一定的問題領域中所進行的政策協(xié)調行為,是與國際沖突相對而言的一種國際互動形式。在國際關系中,國家之間為了共同的利益需求,會以各種形式展開各領域的國際合作。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孤立于國際社會而實現(xiàn)生存與發(fā)展,因此國際合作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國自建國后,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指導,同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60 年代之后,又逐漸發(fā)展與西方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一方面維護了自身的國家利益,拓展了我國的國際生存空間,另一方面也為維護世界的和平穩(wěn)定做出了重要貢獻。冷戰(zhàn)結束后,隨著世界多極化趨勢的進一步發(fā)展,我國開展了更加廣泛的國際合作,并努力維護聯(lián)合國在國際協(xié)調和國際合作方面的重要地位。近年來,我國又提出“一帶一路”發(fā)展戰(zhàn)略,主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解決各國的發(fā)展難題和促進國家間的友好合作關系做出積極努力,得到了多國的積極響應和支持。但與此同時,某些西方國家卻依然奉行單邊主義政策,在國際事務中我行我素,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本性難移。因此,在關于國際合作問題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聯(lián)系實際,將我國主張的開放合作的多邊主義立場同某些國家的單邊主義政策進行對比,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中國是維護當今世界和平穩(wěn)定的重要力量,對構建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新秩序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此外,教師還可以在國際沖突、國家實力等章節(jié)的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的內容,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強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和國家認同意識。綜上,在國際政治學課程的教學中,課程思政可以通過和多個知識點和教學內容相結合來開展實施,從而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