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的起落離不開導航員的引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離不開教師的引導。教師的教學不僅要遵循課程標準,更要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只有尊重了學生的認知,才能出現(xiàn)和諧的課堂?!边@是劉校長在多次與我磨課的過程中,常常跟我強調的。每每回想起與劉校長研讀教材的日子,都是滿滿的回味和收獲。作為青年骨干教師的我,對于鉆研教材頗有熱情。在上研究課前,我都會拿著教案潛心地和劉校長進行探討,但常常都會碰上一鼻子灰。所以大家說,想要與劉校長磨課,首先自己要吃透教材,更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去揣摩教學設計是否符合學生的需求,否則劉校長是“不會買賬”的。
記得那是早春三月,我們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東興杯”教學大賽。在時間緊、任務急的情況下,當晚選課后,我就投入到潛心撰寫說課稿的工作中。第二天一大早,當我興沖沖地拿著寫好的《晏子使楚》的說課稿讓劉校長幫我指導時,劉校長神情凝重,眉頭緊鎖地跟我說:“張蓓,我們寫教學設計要實心實意地站在學生的角度解讀教材,不要忙著做設計、想花招?!币痪湓掽c醒了我,是啊,我們備課總是被環(huán)節(jié)、“花招”拖累,其實回頭看看,我們真正有多少時間親近了教材,又有多少精力研究了學生的需求。即便是平日里的常態(tài)課,我們也應該站在學生的學情角度安排調整自己的設計,真正做到生本化教學和高效課堂,讓學生受益發(fā)展。接下來的幾日里,我“另起爐灶”,重新選課,逐字逐句地重新研讀教材,拋開教參和輔助材料,按照劉校長的叮囑,在教材這棵“大樹”下,培育出屬于自己的“果實”來。一篇原創(chuàng)的《晏子使楚》的說課稿設計就在劉校長的推翻下全新出爐了。雖然語言還顯青澀,缺少理論的架構,但當聽我娓娓道來自己的設計時,劉校長露出一絲會心的微笑:“我們備課、寫設計就是要扎根教材,為學生所學而設計,自然地流淌,真實地表達,才能呈現(xiàn)最真實的課堂!”
的確,教學如同繡花,功夫下在細微處。沒有精心、細心的準備,就不會繡出美麗的圖案。從選課的變動到稿子的研磨修改,再到反復的練習呈現(xiàn),在與劉校長共同磨課的過程中,我享受著靜下心來與教材、與學生、與課堂對話的過程,享受著從初稿帶來的欣喜到換課調整帶來的震蕩。從我們再次構思組稿到劉校長逐字逐句的指導推敲,從“打碎”自己集中精力練習到爭分奪秒自信呈現(xiàn),兩周的研磨、學習、積淀的過程,使我深刻認識到:否定,否定,才得肯定。正像劉校長說的那樣,做成一件事是需要自我否定的勇氣和耐力的。伴隨著忐忑、困惑、焦慮等種種情緒,自己得以歷練成長。
“不怕有缺點,就怕沒亮點?!边@一次磨課的過程對我啟發(fā)最大的就是——一堂課的設計“要有自己的特色”。的確,在教材內容一致、課件資源相似的情況下,突出特色才能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猶如“萬綠叢中一點紅”,會令大家耳目一新。這就需要教師在深入解讀教材的基礎上,不斷地變通運用新的教學理念來支撐起自己的設計內容,使設計內容煥發(fā)出新的活力。
我尊重學生首次學習古文有畏難情緒的學情現(xiàn)狀,教學本課我采用了角色扮演、活化古文的教學策略,鼓勵學生在抓住文中空白點、揣摩描寫人物內心活動的基礎上,選擇角色,呈現(xiàn)故事情景。學生表演時繪聲繪色,融入了自己對人物的理解,還能夠創(chuàng)造性地并合情合理地拓展情節(jié),加入人物。通過角色表演,表現(xiàn)人物的聰慧,準確把握人物性格特點,外化自己的感悟與理解,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活用語文的能力,激發(fā)了學生對古文的喜愛之情。
這樣的亮點設計和闡述,正像劉校長所說的那樣:“要融入我們對教材的解析和思考,突出本堂課的教學特色,著重表述突破教學難點的過程,使課堂中的亮點環(huán)節(jié)更加尊重學生的學習需求,更加符合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要求。”短短的十天時間,我享受著思維的碰撞帶來的收獲。我和劉校長就說課內容中課時的安排展開了思辨,從課堂實際出發(fā),結合學情現(xiàn)狀考慮,我不斷完善著教學環(huán)節(jié)和說課思路。
進入賽課環(huán)節(jié),我將要執(zhí)教《金錢的魔力》一課。設計時,我又緊緊被“導入環(huán)節(jié)要亮眼”的想法所束縛。在試講的過程中,我以漫畫引入“夸張手法”,接下來引出善于運用夸張手法的作者——馬克·吐溫,感覺頗有新意。課后劉校長請我說說教學反思,正當我得意于導入環(huán)節(jié)有新意時,劉校長卻一語中的地指出:“設計意圖中違背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忽略了學生發(fā)現(xiàn)的過程,本末倒置地強加給學生認知的結果,看似亮眼,卻是服務于教師的課堂展示。這些寫作特點要引導著學生通過閱讀感悟潤物細無聲地品味?!眲⑿iL犀利的點評,讓我的臉有些發(fā)燙,我還是沒有真正走出串環(huán)節(jié)的思維套路。自責中我深深地感悟到:如果真正研讀過課文,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就不會一味地追求表面形式,而更應注重為有效理解文本服務,使教學過程踏實而真切,使學生學有所獲,使課堂有亮點。預設的教案設計思路只是設想,真正的走進課堂才能驗證學生的需求, 即興的生成更是一份寶貴的教學資源。隨即我進行了環(huán)節(jié)的調整,尊重學生的認知出發(fā)點,合理又真實地設計教學流程。
磨課、賽課的日子是苦澀的,又是寶貴的。與劉校長及工作室團隊一起交流,相互碰撞,一路成長著。經(jīng)歷就是財富,在壓力中凝成動力和膽識,在磨煉中積淀學識和智慧。劉校長常說:“讓自己成長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參加各種比賽。” 從最初的模糊到明朗,從迷茫到頓悟,在忙碌中伴著充實,在疲憊中伴著收獲,真有一種破繭成蝶的艱難和欣喜。我常想:我們與名師磨課究竟磨的是什么?應該是一份對教材的敬畏、對學生的尊重和對語文教學再突破的執(zhí)著與渴望。對于樂于前行的我來說,付諸實踐無疑是成長道路上的奠基石。感謝專業(yè)引領,感恩直言的師長,一路走來,這更是一次大手牽小手、一起往前走的美妙旅程。
(作者單位:北京市東城區(qū)回民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楊壯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