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鳳,張莎麗,劉德順
(大慶油田總醫(yī)院,黑龍江大慶 163001)
偏癱在臨床中又稱為半身不遂,是神經內科常見的疾病之一,屬急性腦血管疾病的相關臨床癥狀,多發(fā)于老年人群,對患者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威脅?;颊咄粋鹊纳舷轮懊娌抗δ艹霈F(xiàn)運動障礙,病情嚴重時常臥床不起,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在患者入院期間應給予其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避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促進后續(xù)病情恢復[1-2]。該次研究為分析預防性護理干預對神經內科偏癱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選取時間為2017年9—2019年5月,將在此時間段內至醫(yī)院接受治療的92例神經內科偏癱患者視為研究對象,現(xiàn)報道如下。
在醫(yī)院接受治療的92例神經內科偏癱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表法或抽簽的方式將患者進行隨機分組,其中參照組與研究組各46例患者。其中,參照組中有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1例,患者年齡最小為52歲,最大為84歲,平均年齡為(64.38±4.57)歲。研究組中有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年齡最小為 53歲,最大為 86歲,平均年齡為(65.27±4.83)歲。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后,患者及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針對兩組患者上述一般資料比較分析,數(shù)據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
給予參照組患者常規(guī)護理方法,指導患者擺放正確體位姿勢,教導其進行相關肢體運動練習,對其進行常規(guī)飲食指導、健康宣教等護理干預。
研究組患者在參照組的基礎上采用預防性護理干預,具體措施有。(1)心理指導干預:在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應對其心理狀況進行評估,疏導患者緊張、抑郁、煩躁等負面心理情緒,給予有效的心理干預措施,對患者存在的問題耐心解答,幫助患者樹立病情恢復的自信心[3-4]。(2)健康宣教:醫(yī)護人員應將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的原因、治療方法等及時向患者告知,加強患者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了解程度,增強預防宣傳教育,提高患者對醫(yī)護人員的配合程度。(3)飲食護理指導:指導患者食用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纖維食物,多飲水,避免血液粘稠度較高,保障患者排泄通暢。(4)預防護理:定期觀察患者的下肢皮膚狀態(tài),指導患者進行下肢彎曲,上肢舒展的良好體位。指導患者進行相關下肢運動練習,指導其將下肢抬高,在小腿遠端置放抬高墊,足部懸空,腘窩處橫置抬高墊,依靠重力維持膝關節(jié)屈伸。指導其進行適度按壓伸直膝關節(jié)、屈伸活動膝關節(jié)、等長舒縮股四頭肌等下肢訓練[5]。
(1)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概率:統(tǒng)計并比較兩組患者在護理期間下肢靜脈血栓的發(fā)生概率,并對相關數(shù)據進行分析。(2)對相關疾病知識掌握熟悉程度:醫(yī)院自制的調查問卷對患者相關疾病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調查,將掌握程度分為掌握、基本掌握及未掌握。總掌握率=(掌握人數(shù)+基本掌握人數(shù))×100%。(3)神經功能改善效果:采用神經功能檢查量表(NIHSS評分)對患者護理前后的神經功能進行評估并比較,其中將顯效視為患者評分下降在6分及以上;將有效視為患者評分下降為4~6分;將無效視為患者評分下降在3分及以下;神經功能改善有效率=(顯效人數(shù)+有效人數(shù))×100%。
對神經內科偏癱患者進行數(shù)據處理所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將患者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疾病知識掌握程度、神經功能改善效果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護理后,研究組患者中有1例患者發(fā)生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為2.17%,對照組患者中有8例患者發(fā)生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為17.39%,就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率比較而言,研究組患者顯著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03,P<0.05),數(shù)據差異顯著。
就疾病知識掌握程度而言,研究組患者(95.65%)顯著高于參照組(80.4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數(shù)據比較差異顯著。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疾病知識掌握率的比較[n(%)]
就神經功能改善效果而言,研究組患者(93.48%)顯著高于參照組(78.2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數(shù)據比較差異顯著。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改善情況比較[n(%)]
偏癱是神經科急性腦血管疾病的常見癥狀,患者同一側的上下肢及面部肌肉出現(xiàn)運動障礙,對日常生活起居造成一定影響。按照偏癱嚴重程度將其分為輕癱、不完全性癱瘓及全癱,全癱可使患者的肢體均不能完全活動,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影響生命財產安全。在臨床中,偏癱的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大多與血脂增高等有關,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病概率較高,護理人員應針對其進行相關預防性措施,降低發(fā)生概率,加快病情恢復進程[6-7]。
該次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患者(2.17%)顯著低于參照組(17.39%),研究組患者(95.66%)顯著高于參照組(80.44%),研究組患者(93.48%)顯著高于參照組(78.2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數(shù)據比較差異顯著。具體原因為:預防性護理干預在常規(guī)護理方法的基礎上增強對患者的心理疏導、健康宣教、飲食生活護理指導及針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護理,從多方面提高護理質量,促進患者病情的恢復,加快康復進程。在患者入院后,對心理狀況進行評估,疏導患者負面心理情緒,給予有效的心理干預措施,幫助患者樹立病情恢復的自信心。醫(yī)護人員將偏癱所導致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的原因、治療方法向患者進行指導,使患者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相關知識能夠深刻了解,提高患者對醫(yī)護人員的治療依從性。指導患者食用高蛋白、維生素食物,多飲水,保障患者排泄通暢。對患者的下肢皮膚狀態(tài)定期觀察,指導其進行良好體位伸展,指導患者進行相關下肢運動練習,如按壓伸直膝關節(jié)、屈伸活動膝關節(jié)、等長舒縮股四頭肌等下肢訓練[8]。
綜上所述,采用有效的預防性護理干預在對于神經內科偏癱患者的臨床護理中,可有效避免其下肢靜脈血栓的發(fā)生,提高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掌握程度,促進患者神經功能的改善,提高護理滿意度,在臨床護理中應用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