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菲
(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yī)院,河南洛陽 471000)
下肢靜脈血栓形成(LEDVT)是導致惡性腫瘤患者術后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國臨床腫瘤學會指出,對于惡性腫瘤住院患者,均應當積極采取物理或藥物進行預防治療,只有采取恰當?shù)拇胧┎拍軠p少靜脈血栓的形成,保障患者安全。目前胃癌發(fā)病率越來越高,胃癌根治術后臨床護理也受到廣泛關注,了解術后LEDVT的危險因素,對于制定合理有效的干預措施顯得十分重要[1]。該次研究選擇2016年5月—2018年10月期間在該院行根治術治療的160例胃癌患者,對LEDVT的危險因素及護理對策進行總結分析,希望為臨床提供借鑒,現(xiàn)報道如下。
該研究共選擇160例胃癌根治術患者,納入標準:臨床資料完整;經(jīng)保守治療無效;自愿接受手術治療。排除標準:既往有腹部手術史;術前存在LEDVT;合并其他器官疾病。術后采用多普勒超聲診斷儀行雙下肢超聲檢查,若在靜脈管腔內(nèi)發(fā)現(xiàn)血流信號,通過超聲探頭壓迫無法壓縮或部分壓縮則可診斷為血栓存在,根據(jù)是否發(fā)生LEDVT,將160例患者分為甲組(LEDVT組)48例與乙組(非 LEDVT組)112例,年齡范圍 46~78 歲,平均年齡(57.31±7.22)歲。
收集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體重指數(shù)、吸煙史、靜脈血栓史、術后臥床時間、圍手術期感染、使用止血藥。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甲乙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對比,具體見表1。
表1 甲乙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對比[n(%)]
血栓形成會導致血管阻塞、靜脈回流受到影響,血栓一旦脫落將進一步造成肺栓塞,增加患者猝死、心源性休克風險[2]。下肢是發(fā)生靜脈血栓的主要部位,任意深靜脈都有可能形成血栓,主要表現(xiàn)為患肢腫脹、疼痛、皮膚淤青等。臨床研究顯示,住院患者發(fā)生LEDVT的概率為1/1 000左右,但是惡性腫瘤患者的血栓形成風險是普通住院患者的數(shù)倍,而且在我國臨床中,胃癌患者的發(fā)生率一直處于較高水平[3]。
通過該次研究顯示,胃癌根治術后發(fā)生LEDVT的危險因素眾多,包括年齡(≥60歲)、體重指數(shù)(≥26 kg/m2)、靜脈血栓史、術后臥床時間(≥5 d)及使用止血藥。年齡是形成靜脈血栓的一個危險因素,這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機能逐漸衰退,而且老年人多存在慢性疾病,導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流速緩慢,從而增加血栓形成風險[4]。體重指數(shù)越大則局部受到的壓力就越大,形成靜脈血栓的概率就越高。止血藥物的使用會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血液循環(huán)變緩,從而形成靜脈血栓。針對上述因素,需要采取有效的護理對策預防和減少LEDVT的發(fā)生:(1)入院后做好評估工作,詳細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對于高?;颊咝枰龊渺o脈血栓相關宣教,提高患者的警惕性,讓患者充分認識到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性及防治知識[5]。(2)發(fā)現(xiàn)靜脈血栓形成危險,需要將患肢抬高,高于心臟水平20 cm,加速血液流動。(3)術前準備工作需要充分完備,根據(jù)患者的機體狀態(tài)及凝血功能指標,合理選擇止血藥物。(4)術后鼓勵患者早日下床活動,對于無法下床者需要指導床上屈伸運動,家屬則需協(xié)助患者,同時配合下肢按摩。(5)術后不要急于補充營養(yǎng),這是因為短時間大量進食蛋白質(zhì)、高脂肪食物會造成血液運動受阻,使血栓更容易形成[6]。
綜上所述,造成胃癌根治術患者發(fā)生LEDVT的危險因素有許多,臨床護理中需要采取合理的應對措施,最大限度減少血栓的形成,減輕患者痛苦,促進患者早日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