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國峰,李強,楊天卓,韓歡,牛麗楠,楊柳
(大慶龍南醫(yī)院,黑龍江大慶 163000)
臨床上多數應用外科手術切開內固定方法對下肢骨折疾病進行治療,具有較大固定強度,能夠滿足解剖學復位需求,但術后1~2周內患者需要長時間臥床靜養(yǎng),并且不能在短期之內開展適應性功能鍛煉,進而導致術后1~2周之內成為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高發(fā)階段[1]。該文闡述了將低分子肝素鈣治療與常規(guī)治療用于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間收治的66例下肢骨折手術患者中的臨床效果。
將該院納入且收治的66例下肢骨折手術患者作為分析目標,采取雙盲法進行分組,試驗組(n=33)中女性患者12例,男性患者21例,最大年齡70歲,最小年齡 21歲,中位年齡數值(45.69±4.92)歲,最長發(fā)病時間5 d,最短發(fā)病時間1 d,平均發(fā)病時間(2.32±0.55)d;對照組(n=33)中女性患者 13例,男性患者 20例,最大年齡71歲,最小年齡20歲,中位年齡數值(45.32±5.36)歲,最長發(fā)病時間 4 d,最短發(fā)病時間 0.5 d,平均發(fā)病時間(2.55±0.22)d;比對兩組下肢骨折手術患者基礎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展現數據指標的統(tǒng)計學差異。
納入標準:(1)經雙側下肢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與凝血功能檢查得到確診;(2)均開展下肢骨折外科切開內固定復位手術;(3)患者及其家屬自愿簽字認可同意書內容,獲得該醫(yī)院醫(yī)學倫理會的認可。
排除標準:(1)超聲結果顯示異?;颊?;(2)凝血功能障礙患者;(3)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
對照組開展常規(guī)治療,術前患者不使用抗凝藥物,予以下肢按摩、彈力繃帶包扎、功能鍛煉等治療;試驗組開展低分子肝素鈣治療,術前1~2 h皮下注射4100 IU低分子肝素鈣 (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6 3909),1 次/d,進行 7~10 d 的持續(xù)治療。
觀察統(tǒng)計分析試驗組與對照組下肢骨折手術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發(fā)生率、FIB(纖維蛋白原)、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IL-6 (血清白細胞介素-6)、IL-1(血清白細胞介素-1)、平均出血量、手術時間。
深靜脈血栓判斷標準:術后患者發(fā)生患肢劇痛或者脹痛,小腿或者股三角區(qū)發(fā)生腫脹、壓痛,患肢皮膚顯示為暗紅色且溫度升高,Neuhof征與Homan征顯示為陽性,實施靜脈造影或者雙下肢彩色多普勒超聲顯示為靜脈充盈缺損,全下肢深靜脈狹窄或者阻塞。
以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置66例患者涉及的所有數據,試驗組與對照組下肢骨折手術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發(fā)生率采取的形式表示,予以χ2檢驗,試驗組與對照組下肢骨折手術患者FIB、TNF-α、IL-6、IL-1、平均出血量、手術時間選?。ā纒)形式表示,且予以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試驗組下肢骨折手術患者平均出血量、手術時間與對照組數據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試驗組與對照組下肢骨折手術患者平均出血量、手術時間對比(±s)
表1 試驗組與對照組下肢骨折手術患者平均出血量、手術時間對比(±s)
組別 平均出血量(mL) 手術時間(min)試驗組(n=33)對照組(n=33)t值P值321.33±12.33 325.54±15.35 1.228 3 0.223 8 80.54±5.38 81.52±5.36 0.741 2 0.461 2
試驗組下肢骨折手術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發(fā)生率3.03%低于對照組的21.2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試驗組與對照組下肢骨折手術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發(fā)生率對比
治療前試驗組下肢骨折手術患者FIB、TNF-α、IL-6、IL-1與對照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試驗組下肢骨折手術患者FIB、TNF-α、IL-6、IL-1與對照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展現統(tǒng)計學數據之間的驗證意義。治療后對照組與試驗組下肢骨折手術患者FIB、TNF-α、IL-6、IL-1與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試驗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下肢骨折手術患者FIB、TNF-α、IL-6、IL-1(±s)
表3 試驗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下肢骨折手術患者FIB、TNF-α、IL-6、IL-1(±s)
注:a和對照組對比P<0.05,b與治療前比對P<0.05。
組別FIB(g/L)TNF-α(μg/L)IL-6(ng/L)IL-1(ng/L)試驗組(n=33)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n=33)治療前治療后4.98±0.99(4.01±0.13)ab 1.89±0.55(1.22±0.15)ab 153.55±11.98(102.32±3.55)ab 0.99±0.28(0.22±0.05)ab 4.99±0.89(4.65±0.22)b 1.88±0.45(1.75±0.18)b 152.33±11.39(133.54±4.62)b 0.98±0.23(0.61±0.02)b
在各種手術后、因多種因素導致肢體活動受限、慢性病長期臥床的人群中容易形成深靜脈血栓[2],誘發(fā)該疾病的主要原因有血液粘度高、血管壁損傷、血流緩慢。下肢骨折患者在臨床治療前的原發(fā)骨折創(chuàng)傷、急救制動措施以及術中手術視野的暴露等都可能牽拉附近血管[3],進而導致血管內膜發(fā)生廣泛損傷,促使形成血栓。機體在發(fā)生失血與創(chuàng)傷的時候產生急性炎癥反應,進而促使血液中進入多種炎癥因子以及促凝血物質,激活凝血因子,進而將血液黏度增加,提升發(fā)生血栓的概率。所以,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高危人群即為下肢骨折術后患者[4]。
低分子肝素鈣屬于新型的一種抗凝血酶Ⅲ(ATⅢ)依賴性抗血栓形成藥,抗凝血因子Ⅹa活性相對明顯,具有較低的抗凝血酶或者抗凝血因子Ⅱa活性。低分子肝素鈣可對體內外血栓以及動靜脈血栓的形成進行抑制,但并不會對血小板聚集、纖維蛋白原結合血小板進行影響[5]。在展現抗栓作用的過程中具有較小的出血可能性。此外,低分子肝素鈣可對內皮細胞進行刺激,釋放纖溶酶原活化物與組織因子凝血途徑抑制物,且不容易被第4因子進行中和,不會影響血小板功能[6]。
該次數據分析顯示,治療后試驗組下肢骨折手術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發(fā)生率、FIB、TNF-α、IL-6、IL-1對比對照組數據,治療后試驗組與對照組下肢骨折手術患者 FIB、TNF-α、IL-6、IL-1 對比治療前數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展現統(tǒng)計學數據之間的驗證意義。
綜上所述,將低分子肝素鈣治療用于下肢骨折手術患者中與常規(guī)治療相比較更具臨床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