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龍珠,劉斯琴,張淑南
(大慶油田總醫(yī)院,黑龍江大慶 163001)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又可稱之為下肢深靜脈血栓,為臨床上發(fā)生率較高的基本之一,即為靜脈血液于下肢深靜脈血管內凝結的疾病,易于遺留下肢水腫、皮炎、色素沉著等情況[1]。靜脈血流滯緩、靜脈壁損傷(化學性損傷、感染性損傷、機械性損傷),以及血液高凝狀態(tài),均會引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主要表現(xiàn):局部疼痛、一側肢體突然腫脹、壓痛、淺靜脈曲張等。相關研究人員表示,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易于并發(fā)腦出血、其他內臟氣管出血的狀況,這對于患者預后的影響較大[2]。針對于此,該次研究擷取該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期間收治的110例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分析實行D-二聚體水平監(jiān)測,在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治療中的作用,現(xiàn)報道如下。
根據(jù)病例入院編號分組,將該院所擷取的110例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參照組,兩組人數(shù)各55例。 研究組男性為32例,女性23為例;年齡在35~70歲的范圍,平均年齡為(52.5±5.6)歲;病程在 1~8 d 的范圍,平均病程為(4.5±2.2)d。 參照組男性為33例,女性為22例;年齡在36~70歲的范圍,平均年齡為(53.4±5.8)歲;病程在 1~7 d的范圍,平均病程為(4.4±2.1)d。研究組病例、參照組病例臨床數(shù)據(jù)信息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接受超聲檢查、深靜脈造影檢查確診[3]者、臨床資料完整者、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排除標準:并發(fā)全身感染者、凝血功能障礙者、惡性腫瘤者、結締組織疾病者、心腦血管疾病者、嚴重肝腎功能疾病者。
兩組患者溶栓治療前,均接受血小板檢查、凝血功能檢查,給予尿激酶(國藥準字:H51021215)溶栓治療。取患者平臥位,將患肢抬高30°,比左側心室水平稍高為標準。然后,在患肢足背靜脈注射50萬的尿激酶,1次/d,治療時間為7 d。每次治療后,對病例的膝關節(jié)上訪淺靜脈進行壓迫處理,采用4000 IU的低分子肝素(國藥準字:H20060190)皮下注射,1次/d。 然后,通過華法林(國藥準字:H20133301)口服,每次5 mg,每晚臨睡前服用即可。
研究組經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動態(tài)方式,對D-二聚體水平進行監(jiān)測,取患者靜脈血3 mL,對血清予以分離處理,然后對標準品實行復溶靜置、攪拌均勻處理。將不同濃度標準皮置于板條孔中密封,利用硫化鉛液體洗滌,次數(shù)為3次。檢測液室溫孵育60 min后,通過硫化鉛液體洗滌,放置在底物避光孵育30 min,加入終止液。5 min后,測定450 nm位置的吸光度,確保D-二聚體的水平在0.5~1 mg的范圍。參照組通過INR監(jiān)測,將INR控制在2~2.5的范圍,按照這個標準調整溶栓藥物的劑量。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D-二聚體、INR監(jiān)測情況,以及閉塞靜脈直徑狹窄程度、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予以觀察和比較。
該次研究的全部數(shù)據(jù),均輸入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shù)資料[n(%)]、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的對比,均予以 χ2統(tǒng)計檢驗;計量資料(±s)、兩組 D-二聚體、INR監(jiān)測情況、閉塞靜脈直徑狹窄程度的對比,均予以t實行統(tǒng)計學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D-二聚體、INR監(jiān)測情況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和參照組患者的上述指標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 1。
表1 研究組和參照組患者在D-二聚體、INR監(jiān)測方面的對比(±s)
表1 研究組和參照組患者在D-二聚體、INR監(jiān)測方面的對比(±s)
組別D-二聚體(mg/L)治療前 治療后INR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n=55)參照組(n=55)t值P值1.85±0.62 1.89±0.63 0.335 6>0.05 0.82±0.19 1.07±0.24 6.056 9<0.05 2.36±0.19 2.52±0.23 3.977 4>0.05 2.44±0.35 2.65±0.38 3.014 5<0.05
治療后,兩組閉塞靜脈直徑狹窄程度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 2。
表2 研究組和參照組患者在閉塞靜脈直徑狹窄程度方面的對比(±s)
表2 研究組和參照組患者在閉塞靜脈直徑狹窄程度方面的對比(±s)
組別 閉塞靜脈直徑狹窄程度研究組(n=55)參照組(n=55)t值P值49.91±0.54 57.12±1.21 40.354 4<0.05
研究組中,牙齦出血者2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64%(2/55);參照組中,牙齦出血者、消化道出血者、皮膚瘀斑者各5例、3例、3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0.00%(11/55);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065 8,P<0.05)。
下肢深靜脈血栓,屬于臨床方面發(fā)生率較高的疾病,臨床癥狀:疼痛、軟組織張力增加、患肢腫脹等,部分患者活動后癥狀加重,抬高患肢可以改善癥狀[4]。一般情況下,按壓靜脈血栓位置時,易于產生壓痛的感覺。這一疾病的發(fā)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晰,相關人員認為該病的發(fā)生和靜脈壁受損、血液高凝狀態(tài)、血流緩慢等因素,均有著緊密的關聯(lián)性[5]。一般在肢體制動、創(chuàng)傷、長時間臥床、晚期腫瘤的患者中比較常見。當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多通過溶栓方式治療,實際治療中應用溶栓藥物劑量較大、用藥頻率較高,故此易于引發(fā)多臟器出血、腦出血等現(xiàn)象,嚴重情況下還會危及患者的生活質量[6]。為此,臨床方面需嚴格控制溶栓期間用藥頻率、用藥劑量,從而保證治療的效果,提高血管再通率。INR、D-二聚體,均為凝血功能檢測指標,前者屬于心房纖維性顫動所致肺栓塞指標、腦栓塞指標,溶栓時臨床醫(yī)師能將NIR控制在2~3的范圍,結合該指標能有效控制華法林劑量,避免發(fā)生腦出血情況[7]。D-二聚體指標,可將患者纖維蛋白溶解為片狀分子肽,實際溶栓期間若是D-二聚體水平增高,能結合具體狀況,調整實際用藥的頻次。需要一提的是,溶栓藥物劑量、用藥頻率,直接關系到溶栓的效果。如果溶栓藥物劑量不足,無法達到最理想的治療效果,反之則容易引發(fā)腦出血并發(fā)癥。INR、D-二聚體的應用,可作為凝血功能監(jiān)測的重要指標,后者可明確患者纖溶系統(tǒng)亢進程度,該指標水平更高,則為纖溶系統(tǒng)亢進程度更高,可見進行D-二聚體監(jiān)測利于評判患者凝血、纖維蛋白溶解系統(tǒng)的狀態(tài),嚴格控制溶栓藥物劑量、頻率,確保臨床效果和安全[8]。該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D-二聚體、INR監(jiān)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和參照組的上述指標、閉塞靜脈直徑狹窄程度、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能夠看出,D-二聚體水平監(jiān)測應用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治療中,有臨床應用和推廣的價值。
綜上所述,采用D-二聚體監(jiān)測與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治療中,能夠明確患者閉塞靜脈直徑狹窄程度,嚴格控制溶栓藥物劑量和頻率,保證治療的效果,并且不易于發(fā)生嚴重的不良反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