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超
摘要:《溪山行旅圖》以其獨特的畫面布局,震撼人心的具體塑造,贏得萬世佳名。對其畫中意義古今中外學者對其解讀說法不一,潘諾夫斯基的圖像學方法被廣泛的應用于解讀畫面含義,本文用此方法,力求對《溪山行旅圖》重新進行解讀。
關鍵詞:溪山行旅圖;圖像學;解讀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4-0154-01
《溪山行旅圖》被趙孟頫評為“古今絕筆”,被董其昌稱為“宋畫第一”。這幅山水畫以其磅礴的氣勢、雄渾的用筆,歷來被無數(shù)人所稱贊。但對這幅畫的解讀大都停留在“看圖說話”的階段,筆者在文中將依據(jù)前圖像志、圖像志、圖像學釋義分段對該畫抽絲剝繭,探尋其真正意圖。
《溪山行旅圖》的作者是范寬,使用絲質的絹作為畫布,長206.3厘米,寬103.3厘米,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畫面用渾厚的傳統(tǒng)筆墨描繪了一幅秦嶺終南山區(qū)夏秋之交的景色。畫面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全景式構圖,首先占據(jù)畫面三分之二的是巨大山體,山頂之上灌木叢生,如傘蓋之狀,比較符合關陜地區(qū)植被的分布狀況。灌木叢采用雨點皴,密集的皴點,反映出植被的茂密。中景描繪的是一條湍急的河流從兩塊巨石形成的岸邊流過,河流在流動中由于地勢的高低起伏,又形成幾個小型瀑布,加劇了河水的湍急。在河岸兩邊長有造型奇特且生命旺盛的大樹,樹葉茂密,枝干扭曲,樹木的畫法采用的是中國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手法,突出樹木造型之奇。在右手邊的的茂密樹林后隱藏有一座相當宏偉的建筑,雖不能覽其全貌,但“據(jù)其建筑樣式采用高臺、廊柱、琉璃頂、斗拱飛檐等建筑構件來推斷,此處宮闕的規(guī)格如非寺觀,則必然是皇家行宮園林?!痹诤恿髦线€建有一座橋梁,一位挑夫或是一位道人正在前行。再往前可看到一條小路,在小路上一只由兩個商人、四頭驢組成的商隊正在緩慢行進中。畫面最前方是一塊嶙峋怪石,采用雨點皴法。
從圖像志層面來看,宋代是一個文化藝術大進步的時代,社會呈現(xiàn)一片繁榮向上的場景,與外部的政治局面形成鮮明的對比。
在畫中可以看到一只商隊,前邊那個商人袒露上身,手里揮舞著鞭子,作扭頭狀,似乎在召喚后邊的同伴加快行進的步伐,毛驢背上馱著貨物,緩緩前行,場景刻畫栩栩如生。宋代商業(yè)經(jīng)濟發(fā)達,間接的提高了商人的地位,這只商隊正是對這段歷史的陳述。透過商隊畫家要說明的是整個社會的繁榮狀態(tài),如果僅僅是這個商隊尚還不能令觀者聯(lián)想到范寬所要表達的意思,畫家又在茂密的樹林中用顯露一角的建筑物再次暗示,可以推測出這肯定是一棟雄偉的建筑。
《溪山行旅圖》在畫中暗示的社會繁榮,使市民擁有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正如前邊所敘述過的,宋朝雖然整個社會政治、經(jīng)濟、藝術文化大發(fā)展大進步,但是在對外方面卻始終難逃軟弱的形象,這與市民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形成強烈的對比矛盾,人們渴望一種不可戰(zhàn)勝的民族自豪感,而當局卻給不了,只能寄托于山水畫中。據(jù)《中國歷代畫家大觀宋元》中分析“范寬大約生在趙匡胤在東京即位,建立宋朝、安定天下的960年的十年內外,而在北宋初年,范寬可能還是一個少年?!庇謸?jù)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記載:“天圣中猶在,耆舊多識之?!疤焓ァ保ü?023-1031年)是宋仁宗趙禎幾經(jīng)改元的頭一個年號。趙禎是宋朝的第四位皇帝,按時間來推算范寬在這個時期繪畫技巧應該相當成熟,應該能夠繪出《溪山行旅圖》。畫中占畫幅三分之二的巨峰,既是是繪畫的主題,強調的是人民需要雄強的國家。范寬的身份既不是朝廷官吏,又不是畫院畫家,而是一個老百姓,這讓他更能體會這繁華俗世背后底層人民的艱險,上層社會追求的飄渺,以及整個國家需要的雄強之氣,間接訴說對宋王朝的控訴。
從圖像學闡釋階段來分析,《溪山行旅圖》的解讀則與范寬本身的人生經(jīng)歷和當時社會所信奉的山水觀有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溪山行旅圖》畫家表現(xiàn)的重點在山,尤其是畫中主峰飄渺不見其根,可見山在畫家心中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畫中所描繪的山是終南、太華山地區(qū),這是中國有名的道教名山,范寬亦在此隱居多年,道家追求的長生不老的觀念,作為他們其中的一員,范寬可能也是積極追求的。一切榮華富貴、凡俗之事,只是過眼煙云,只有無盡山水才能永存,山水的萬世長存與道家追求的生命觀不謀而合。從這我們也可以說范寬用這幅畫是來反映他的宗教觀,同時也是他的一種處世觀念的展示,他尋找一種純凈無垢的超自然狀態(tài)。
潘諾夫斯基的圖像學為解讀古畫的內涵提供了一套比較科學有序的方法,但具體到特定的畫作,則又與具體的史料更新和完整程度密切相關,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