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體育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積極迎合新課改的要求,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引導學生真正成為體育課的小主人。體育與健康教學是現(xiàn)階段體育教學的應有之義,作為體育教學的主要引導者,理應明確體育教學的方式方法,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結合學生的體育學習訴求等,全面貫徹落實“以學生為中心”,全面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引導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關鍵詞:學生主體;上課模式;教師地位
一、 什么是“以學生為中心”
“以學生為中心”是現(xiàn)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主體教育思想的延伸,其理論基礎是人本主義和建構主義。在新課改全面實施的今天,廣大教育工作者業(yè)已認知到“以學生為中心”的重要價值,同時在教學實踐中也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充分把握“以學生為中心”這一教學原則和宗旨,應該理清這些方面的內容。第一,從教學結構來探討,教師應順應時代發(fā)展潮流,需要積極變更傳統(tǒng)的“一對多”的教學模式,全面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引導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結合他們的訴求來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更能夠提升教學質量和成效。第二,從教育主體論來闡述,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該尊重和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引導他們自覺主動投身于學習實踐,自主開展學習。第三,從教與學的關系來講,這一新型論調更加強調二者的呼應與關聯(lián)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再是盲目性的教,而是主動性的教,學生不再是被動性的學,而是主動性的學。師生關系是和諧平等的,教師應該尊重每個學生,給予每個學生同等的對待。第四,從差異化認知來闡述,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平衡公平與差別的關系,既要公平對待每個學生,同時也要根據學生的差異化認知能力給予層次性的指導,其目的在于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全面促進學生發(fā)展。
總體來講,作為教學工作的主要引導者,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應該全面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充分尊重和重視學生的訴求以及差異化認知,本著全面促進學生發(fā)展,本著促進每個學生進步的原則來開展教學指導。
二、 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的開設目的
首先,受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的影響和制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試圖通過灌輸性的教學方法來提升學生的認知,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體育課教學實踐中,教師過分注重理論教學,并沒有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體育需求來開展針對性的體育指導。同時,教師在體育動作的講解過程中,更多進行體育動作的演示和表現(xiàn),讓學生“照貓畫虎”來進行實踐,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教師在體育活動的組織等過程中,也沒有強調學生的主體意識,也沒有采納學生的意見或建議。
其次,傳統(tǒng)教育方法在體育教學中忽視對學生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身體健康不代表以個人健康,只有在身體健康的最基礎上,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才能真正地算是一位健康的人。傳統(tǒng)教育更注重身體體能進步,不重視學生對體育課的心理感受和接受程度。體育課應該從終身體育和個人發(fā)展需要出發(fā),從情感入手,以情感教學為導向,對學生進行以健全的身體教育和人格教育為目標。然而,傳統(tǒng)教育方式未能提供上述的功能。
三、 什么樣的體育課堂是“以學習為中心”的課
真正行之有效的體育課應該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參與,并有所感悟。比如一節(jié)雙手前拋實心球課。如果只是教師一開始就進行雙手前拋實心球的動作要領教授,無疑是一節(jié)枯燥而乏味的模仿較量。
那么,什么樣的體育課堂是“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呢?
第一,體育課要吸引學生的興趣,變“我要你學”為“我要學”。設立情境:你在街上走,突然出現(xiàn)了小偷,你跑不過他,但你手上有個剛買的西瓜,你會怎么做?學生一定會講可以用西瓜砸——沒錯,這就可以引出,西瓜這么重,如果你沒有足夠的力量和技巧,你照樣是砸不到小偷的,首先引起學生對實心球的興趣,勾起學生對力量、技巧的學習欲望。
第二,充分運用多媒體及相關的先進設備器材,在準備上實心球課前,在室內課時給學生觀看前拋實心球的視頻,讓學生生動而直觀地了解實心球,掌握實心球的基本要義。而老師一定要仔細篩選,挑一些動作漂亮拋得遠的和動作不規(guī)范拋不遠的視頻進行對比,并且共同找出動作的不規(guī)范處。在真正上課前再用一些經典圖片勾起學生對實心球的記憶。
第三,在教授的過程中,先讓學生直接體驗雙手前拋實心球動作。在這過程當中,教師觀察選拔動作相對規(guī)范,完成相對出色的學生。讓學生示范,再讓示范學生教,讓其他學生指出不足。在真正進行練習前,教師再進行統(tǒng)一的示范和講解,學生就會有更深的感悟,并對動作有更深層次的理解與記憶。
上面的整個教學過程,學生“產生興趣——觀察——分析——相互學習——歸納總結——練習掌握”,一直是學習的主角。這樣的教學過程,給學生提供探索與交流的空間,學生是以“做”而非“聽或看”介入到學習活動中,老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不是把定論,動作要領直接傳授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參與知識形成與應用的過程,讓學生形成直接經驗,這樣的教學就不再是“以老師為中心、以教為中心”的教學,而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教學了。
四、
實踐體育與健康課程“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應注意的問題
1.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不代表“散養(yǎng)”,不是指學生隨時可以自主活動。體育健康課程標準中所要求的每一個水平的技能、體能等要求體育教師依然要一以貫之地執(zhí)行。體育教師要明確了解“以學生為中心”不是“課程目的”,而是“手段”。
2.
在教學過程中,也不能一味的“以學生為中心”從而忽視教師的地位,學生的自主性加強,自然教師的影響力會有所削弱。在“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中心”的問題上要進行調和,這兩者互不沖突,反而是應該進行融合,教師要有掌控整個課程節(jié)奏的能力,又要適時地讓學生進行自主的學習練習。
五、 總結
體育與健康課程以素質教育和“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以全面優(yōu)化學生的體育素養(yǎng),綜合提升學生的體育技能為目標。在教學實踐中,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應該注重優(yōu)化“教與學”的關系,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來進行針對性的教,全面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對學生真正地接受體育活動,養(yǎng)成終身體育習慣有好的影響,對體育課本身的進行有良好的效果,促使學生對運動產生興趣,進而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更深層的接受體育課對學生身心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解讀(2011年版)[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董嬋嬋,浙江省麗水市,麗水市蓮都區(qū)碧湖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