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
在未來時代,認識世界的能力、探索世界的方法,才是人和人之間的最大差別。我們現在最重要的就是教給孩子新的認知能力和新的思維方式。
迄今為止,人類歷史已經歷三個階段——原始社會、農耕社會、工商社會,兩個文明——農業(yè)文明和工業(yè)文明。歷史發(fā)展到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在現有文明的框架內,按照人類現在擁有的生產力和人類今天編寫的故事,都已經解決不了我們面臨的尖銳問題了?,F在人和人的沖突、人和自然的沖突在全球范圍已經達到相當劇烈甚至白熱化的程度。
在這種情況下,人類歷史正面臨一個重大翻篇:后人類時代即將到來。
所謂的后人類時代,就是農耕文明和工業(yè)文明都已經成為過去,未來文明即將到來。人類將擁有對宇宙規(guī)則的全新認識,人類將擁有全新的生產力,現在看來,這很可能就是數碼、網絡、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創(chuàng)造的新生產力。與此相對應,人類也將為自己編寫新的故事。傳統(tǒng)的原始勞動、農耕勞動,以及工商時代的雇傭勞動形式,都將成為過去。在未來文明下,人類很可能建立起協(xié)同共享的自由勞動,這將成為后人類時代新故事的主旋律。
面對智能時代和未來文明的到來,社會上出現了很多迷茫、困惑的想法。人類也確實面對越來越多的不確定因素,不知道未來究竟會發(fā)生什么。在這種情況下,教育又該如何選擇呢?
認知能力和思維方法是未來人與人的最大差別
未來時代、智能時代,人類面臨生產力史無前例的飛躍,人類開始征服人工智能和人造生命。在這種背景下,我們會面對什么問題?
以色列歷史學家、《未來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提出了21世紀的21個重大議題,第一個就是就業(yè)。赫拉利說:未來人類的大多數工作將會被機器取代,我們每個人都會和機器爭奪就業(yè)崗位,大多數人會淪為無用的人。對此我并不贊同。
過去,我們把勞動崗位分為體力勞動和智力勞動,現在看來不確切了。勞動應被分為兩個類型、四種類別。除了被分為體力勞動和智力勞動外,勞動還需要分為:規(guī)則性勞動和非規(guī)則性勞動。機器能夠取代的只是人類的規(guī)則性勞動,即可編程的勞動,但是非規(guī)則性體力勞動和非規(guī)則性智力勞動機器取代不了。機器可能會取代絕大多數人從事的規(guī)則性體力勞動和規(guī)則性智力勞動,但是人類會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非規(guī)則性體力勞動和非規(guī)則性智力勞動。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就要思考未來教育的發(fā)展方向。
中國現在掀起了一股教育熱,每到年底,我就會被邀請參加很多教育類論壇,但是我認為,它們存在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這些論壇關心的只是教育的表面:教育的技術、教育的形式、教育的方法,而沒有抓住教育的實質。在這樣的論壇中,我很少能夠聽到談論孩子們的學習過程會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孩子們的成長過程會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會議討論的東西往往對學生的學習方向、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成果的評價沒有任何意義。我希望以后的教育論壇,一定要回歸到最根本的問題上,就是未來的孩子到底要學習什么東西,我們應該教給他們什么技能、什么知識,未來的孩子怎么成長、怎么發(fā)展,他們的學習過程應該和現在有什么不同,他們的學習結果該如何評價。
前幾年,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出了個題目:2030年的教育應該是什么樣的?我認為,要想回答2030年的教育,就要回答2030年的經濟。要想回答2030年的經濟,就要回答2030年的科學和技術。
2030年的科技是什么?沒有人知道。我們現在幾乎所有的生產,都將要構建在數字移動互聯(lián)平臺上,人工智能、物聯(lián)網、區(qū)塊鏈等,都要建在上面。但是,僅僅在10年前我們根本不知道今天的主流技術平臺是數字移動互聯(lián)網。因為,10年前它還沒有出現。所以,現在培養(yǎng)的是要在2030年就業(yè)的孩子,我們知道要教他什么嗎?他將從事今天根本沒有出現的工作,他要掌握今天根本不知道的技術,他還要解決今天不可能遇到的問題。那么,學校應該教給他什么知識和技能?除了人類積累的基礎知識和人類必備的核心技能之外,我們現在教給孩子的那些知識大多是毫無用處的。所以,我們要集中精力幫助孩子們提高認知能力,掌握適應未來的思維方法。在未來時代,認識世界的能力、探索世界的方法,才是人和人之間最大的差別。我們現在最重要的就是教給孩子新的認知能力和新的思維方式。
未來數碼思維才是最高價值
農耕社會農業(yè)文明的思維方式是文論思維,就是讀經、史、子、集,作八股文章;工業(yè)時代的思維是產業(yè)思維,即“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而在未來時代,機器會把人類的規(guī)則性勞動都“搶”走。實際上,所有的規(guī)則性勞動,不論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都是從屬性的、操作性的、執(zhí)行性的勞動,是人被機器、被職場、被異己力量控制的勞動。馬克思把它稱為異化勞動。這種勞動被機器搶走了,我們有什么可不高興的呢?職場早就應該改變。我們要擁抱新的生產力,擁抱這種歷史的變化。事實上,這種變化為人類擺脫奴隸般的職場和奴隸般的勞動提供了條件。在未來的世界,從機器承擔了我們全部“奴隸性”的工作起,人就該成為真正的人了,人就可以從事人真正應該從事的勞動了。
未來時代的思維模式是什么?我曾與很多企業(yè)家和科技專家討論,大家得出結論:最重要的是形成“數碼思維方式”,也有人認為可以叫作“算法思維方式”。在未來時代,信息才是最重要的財富,數碼才是世界的最高價值,算法才是最鋒利的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堅船利炮”。
在未來社會,人們應該以數碼和算法為中心,培育自己的思維能力,建立起自己的思維方式。每個人都需要學會用數碼描述自己的生活,尋找自己的方向,表達自己的訴求,組織自己的活動,解決自己的問題。在我看來,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應該培養(yǎng)孩子的數碼和算法思維能力。當然,絕對不是通過枯燥的老師上課教學,而是要通過游戲,通過各種各樣的課堂活動,在探索世界、解決問題中讓孩子形成編程和數碼的意識。
數碼思維的核心內容
數碼思維或者叫算法思維有三個核心內容:
第一,充分的、無拘無束、無邊無界的好奇心、想象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其實,這也是每個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
第二,質疑、批判、審視、挑戰(zhàn)和懷疑一切的理性思辨能力。人類為什么強大?就是因為有理性思辨能力,能認識、掌握自然規(guī)律。但是人類認識的這些規(guī)律是不是真的就是自然和宇宙的本來面目?人類只能通過邏輯推理,以及通過理論和實踐的對照逐步認識世界,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會發(fā)現我們的認識不斷被證偽。真理只能證偽,不能證實。為此,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有質疑、批判、審視和挑戰(zhàn)的精神,才能不斷推動科學、生產力和人類社會的進步。
第三,用數據0和1,并且用從0到1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方法來構建新事物、創(chuàng)造新規(guī)則、拓展新形式。人和計算機的一個最大不同就是人有可能無中生有,從0創(chuàng)造出1,這就是人最強大的地方。
許多家長跟我說,他們五歲、四歲,甚至三歲、兩歲的小寶寶,會無師自通地打開手機,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大家一定要相信,未來的孩子比我們強?,F在10后的小朋友,他們就是數碼時代的原住民,我們一定要相信他們天生就會融入到數碼和算法世界中去。我們現在正面對一個迷茫困惑、不確定、不安全的世界,但是未來社會、智能社會的到來是不可阻擋的。我們現在可能會遭遇各種社會陣痛,但是我們的選擇只有一條,那就是:迎接變化,擁抱未來!除了未來,我們一無所有。而未來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未來是我們大家共同創(chuàng)造的地方。
總之,在勞動領域,后人類時代將出現全新的人類勞動形態(tài)。它將給每一個人帶來新的機會、新的發(fā)展,也就是新的活法。
人類到了那個時代,不是將被拋棄、被淘汰,而是才有可能開始過上人真正應該過的生活。那時人類勞動的旗幟上,不會再只寫著勞動是人類謀生的需要和手段;那時人類勞動的旗幟上高高飄揚的是:勞動是人類自由發(fā)展的手段,勞動是人類快樂生活的第一需要!
(作者為北京大學中國職業(yè)研究所所長,中國就業(yè)促進會原副會長)
責任編輯:馬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