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瑩
摘? 要:校訓是我國高校辦學理念、治學精神的重要體現。以詞頻統計的方式對我國高校的校訓進行研究,分析我國校訓的來源、內容、形式方面的特點,發(fā)現我國校訓在扎根傳統經典的土壤、全面示范的同時,存在缺乏特色、趨同現象嚴重等問題。因此,我國高校校訓要結合自身辦學歷史傳統,更加突出個性化特色,使校訓更好地發(fā)揮評價、引導、激勵作用。
關鍵詞:普通高校;校訓;詞頻;趨同
《說文解字》對“訓”的解釋是“訓,說教也”,可見,“訓”有表示用規(guī)范來進行說教、教導之義。因此,校訓成為一個學校辦學理念、校風精神的集中表現,既為廣大學生在品德、學習、做人等方面樹立了標尺,又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學校的價值追求。校訓通過富有教育意義的詞句,將一個學校的人文精神高度凝練地表現出來并傳承下去,不僅如此,一些老牌學校的校訓,還為我們打開其歷史文化之門提供了一把金鑰匙?,F在,有越來越多的學校確立了自己的校訓,在對學生的勸勉和激勵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校訓依賴何種土壤存在,又構建了哪些校園精神,對此目前學者的研究多為定性研究,缺乏從總體上的定量分析。因此,本文以詞頻統計的方法為基礎,對校訓的內容進行深入挖掘,客觀再現我國校訓的文化內蘊,并對其形式特點進行分析。
一、研究數據來源
依據教育部官方網站發(fā)布的2017年全國高等學校名單,對其中的2631所普通高等學校(含獨立學院265所)的校訓進行收集。借助網絡工具,查詢各高校的官方網站收集語料,共獲取校訓2480條。據筆者統計,目前有2480個高校有自己的校訓,有151個高校(主要是一些三本或??圃盒#]有設立自己的校訓,有校訓的高校約占所有高校數量的94%。由此看來,校訓已融入校園文化并成為校園建設的重要部分。
二、詞頻統計與校訓分析
分詞是詞頻統計的基礎,本文對所收集的2480條校訓進行分詞。首先使用分詞軟件進行分詞,然后對分詞結果進行人工干預。依據研究的需要,去掉某些單音節(jié)虛詞、動詞等,如北京藝術傳媒職業(yè)學院的校訓“以老莊為友,以孔孟為友,更以智慧為友”,保留“老莊、孔孟、智慧”三個詞,去掉“以、為友”這些無研究意義的詞。經過對語料的挖掘和處理,形成關鍵詞詞庫,共計詞條1718條,累計詞頻8749次,其中以雙音節(jié)詞為主,還有部分四字詞語及成語。
根據統計,“厚德”一詞出現的次數最高,為419次,約占詞頻總量的4.8%,占校訓總條數的16.9%。次數大于100的詞條共有11條,累計次數2471次,約占詞頻總量的28.2%。次數大于等于30的共有47條,累計次數4460,約占詞頻總量的51%。根據統計,將詞頻數大于等于30的詞語算作高頻詞,制成校訓高頻詞統計表,具體如表1所示:
(一)從高頻詞來看校訓的來源
從表1可以看出,校訓主要是從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土壤中充分吸收養(yǎng)料,大多數高頻詞都可以在傳統經典中找到它們的出處。如“厚德”“自強不息”均出自《易經》,《易經·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經·坤·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就是如此?!安W、篤行”兩詞來源于《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此外,如“明德、至善、格物、致知、修身”皆源自《大學》,《大學》是中國古代的教育理論專著,它提出的“三綱領八條目”在古代教育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梢哉f,我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是孕育校訓的主要土壤,儒家文化注重修身立命、道德養(yǎng)成、善學好思等,這些理論觀念日久彌新,對當今高校師生的做人、處事仍具有一定的指導價值與現實意義。
有些校訓如“求真”“務實”“實事求是”等,是由中國共產黨的工作作風和思想路線而延伸到校訓中,它們不僅體現了高校師生在學習、科研中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也體現了一定的人文價值與人文情懷。與此類似的,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校訓“紅專并進,理實交融”,黑龍江司法警官職業(yè)學院的校訓“能文能武,又紅又?!?,均突出了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與方針,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與院校的專業(yè)特點?!皥F結、勤奮、誠信、敬業(yè)、奉獻”等則是順應時代潮流的產物,也是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我們知道,創(chuàng)新是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第一動力,而且也是高校發(fā)展的直接動力、第一動力,“創(chuàng)新”一詞在校訓中出現374次,僅次于“厚德”,可以說,這既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時代精神的直接反映。
除此之外,有些校訓的確立還與學校的歷史或領導人的講話題辭有關。如浙江大學的校訓“求是創(chuàng)新”,它的淵源可以追溯至浙大的前身求是書院。外交學院的校訓為“站穩(wěn)立場、掌握政策、熟悉業(yè)務、嚴守紀律”,這是周恩來總理對中國外交人員基本素質所提出的要求,也成為外交學院培養(yǎng)人才的標準??傮w上看,校訓融傳統色彩與時代氣息于一體,充滿了文化底蘊。
(二)從高頻詞來看校訓的特點
1.全面示范
根據對高頻詞的研究,可以從整體上對校訓的內容作出歸納分析。
提倡良好的學習風氣和求知精神。學校是學生求學、教師教學、治學所在,對學習態(tài)度、治學精神作出要求是校訓的主要任務。“創(chuàng)新、勤奮、勤學、篤學、求真、求是”是對學習、治學態(tài)度的提倡,“博學、致知”是對學習、治學程度的要求,“力行、格物”是對學習、治學方法的倡導,“學以致用、致用”是學習、治學目的的追求。
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是教育的重要目標?!罢\信、團結、弘毅、修身”與“厚德、明德、修德、尚德”等是對師生美好品格的示范。其中對道德品質的要求在校訓中占據了較大比重,具體見下文闡述。
走向工作是學生學習的必然歸宿,校訓中對師生的工作素養(yǎng)也提出了具體要求,“強技、精技、敬業(yè)、奉獻”等均對師生的專業(yè)技能和事業(yè)精神作出了詮釋。
2.品德為先
道德是一種內省自覺的價值力量,注重道德理論、道德實踐、道德意識與道德行為是古代教育的優(yōu)秀傳統?,F代大學教育的核心和根本任務也在于樹德立人。從對高頻詞的統計可以看出,圍繞“德”組成的詞條最多,共六條,分別為“厚德、尚德、明德、修德、立德、崇德”,其中“厚德”有419次是詞頻最高的詞。縱觀整個語料庫,共有1204條校訓使用“德”字,約占所有校訓的48.5%,可以看出學校對道德培養(yǎng)的重視。在詞庫中共有81條由“德”組成的校訓詞語,現將詞頻大于5的列舉如下,如表2所示:
三、高校類型與校訓分析
按照專業(yè)類型來劃分,中國高??煞譃榫C合類、理工類、師范類、財經類、政法類、語言類、醫(yī)藥類、農林類、民族類、藝術類、體育類等11類。不同類型的學校,都分別有自己的專業(yè)優(yōu)勢、培養(yǎng)方向與學術要求,我們從校訓中也能窺探一二。參照趙德國等(2018)《2018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對中國各類型大學的劃分,下面分別從不同類型的高校中選取部分典型樣本,對其校訓特征進行分析。
綜合類大學囊括多門學科,綜合實力突出。由于北京大學沒有明確的校訓,我們選取了除北京大學外的20個綜合類大學的校訓進行分析,如浙江大學的校訓“求是創(chuàng)新”,復旦大學的校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中國人民大學的校訓“實事求是”,上海交通大學的校訓“飲水思源,愛國榮?!?,武漢大學的校訓“自強、弘毅、求是、拓新”。透過這些校訓可以看出,綜合類大學從總體上注重對道德品質和學習態(tài)度的培養(yǎng),沒有專業(yè)類型的傾向性。
理工科是一個范圍較廣的領域,本文從理工類院校中選取前20位學校并對其校訓進行統計。最短的有兩個字,為北京交通大學的校訓“知行”;最長的有16個字,分別為西安交通大學的“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與河海大學的“艱苦樸素、實事求是、嚴格要求、勇于探索”。在對20條校訓的分詞統計中,詞頻超過兩次的分別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知行合一、求實、鼎新、求是、創(chuàng)新、博學、篤行、求真”。這些同綜合類大學一樣都體現了求學的態(tài)度,沒有從專業(yè)類型角度作出具體的要求,普遍缺乏理工類大學的特色。
師范類院校是以師范教育為主的高等院校,本文選取前20位師范類高校的校訓進行統計分析。在師范類大學的校訓中,有很多是圍繞教師的教學和行為示范的特點展開的,如北京師范大學的校訓“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廣西師范大學的校訓“尊師重道,敬業(yè)樂群”等。在統計的20條師范類大學的校訓中,有10條校訓體現了師范類大學教書樹人的特色,占50%。在由224所師范類學校組成的語料庫中,“為人師表”的詞頻數為14,“樹人”的詞頻數為11,“學高身正”的詞頻數為8,這些詞語比較受師范類院校的青睞。
財經類院校是指以經濟類和經濟管理類為主要專業(yè)的院校。通過對前20位財經類高校的校訓的統計分析,筆者發(fā)現,有7條校訓體現了財經院校的特色,約占35%,主要集中于“勤儉、濟世、勤樸”等詞,如上海財經大學的校訓“厚德博學、經濟匡時”,西南財經大學的校訓“嚴謹、勤儉、求實、開拓”。
政法類院校,是以法學、政治學為主要學科專業(yè)的高等院校。通過對前20位政法類高校的校訓的統計分析,筆者發(fā)現,20條校訓中均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政法類院校的特色,在樣本中達到了100%。如中國政法大學的校訓“厚德、明法、格物、致公”,提到了依法立命、執(zhí)法公正。再如湖北警官學院的校訓“德才兼?zhèn)?,文武雙全”,也突出了警察職業(yè)文武兼?zhèn)涞奶厥庑?。還有公安海警學院的校訓“海洋、忠誠、責任、榮譽”,既體現了海警的特色又表達了軍人重視忠誠、責任和榮譽的特點。在這20條校訓中,“忠誠”一詞出現的頻率最高,詞頻數為7,就政法類高校所培養(yǎng)的專門人才而言,忠誠于黨、忠誠于祖國、忠于人民、忠于法律是最核心的要求和最重要的品質。
語言類院校,是以語言類專業(yè)為主要學科的高等院校。在《報告》中共提到16所語言類院校,對這些學校的校訓進行統計分析,發(fā)現共有8所學校校訓體現了本校的辦學特色,占50%。其中,有6所外語院校的校訓中都體現了兼容并取、學貫中西的辦校理念。如北京外國語大學的校訓“兼容并蓄,博學篤行”、大連外國語大學的校訓“崇德尚文,兼收并蓄”、北京語言大學的校訓“德行言語,敦睦天下”等。
醫(yī)藥類專業(yè)培養(yǎng)專門的醫(yī)學人才,在統計的20條醫(yī)藥類院校的校訓中,有10條明確體現了鉆研醫(yī)術、救世救群的特征,占樣本的50%。其中,“扶傷”“濟世”“奉獻”等出現頻率較高,突出了院校的特色。
農林類院校,是指以農林類專業(yè)為主要學科的院校。在統計的20條農林類院校的校訓中,有6條體現了以農立校、農林建設的鮮明特色,占樣本的30%。在這6條校訓中,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表達憂患蒼生、以國富民殷為己任的,如中國農業(yè)大學的校訓“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云南農業(yè)大學的校訓“厚德博學、明理尚農”。另一類則將傳統優(yōu)勢學科的職責和與培育人才的使命結合起來,如北京林業(yè)大學的校訓“知山知水,樹木樹人”和東北林業(yè)大學的校訓“學參天地,德合自然”。
在《報告》中,提到的民族類院校有14所,在對14條校訓的統計中,有2條具有民族類院校特色,約占14%。一是中央民族大學的校訓“美美與共,知行合一”,寓意不同民族間要相互尊重、欣賞對方的文化;二是西藏民族大學校訓“愛國,興藏,篤學,敬業(yè)”,反映出西藏地域的本土特色。
藝術類院校專門培養(yǎng)戲劇、音樂、美術、戲曲等方面的人才。在對20所藝術類院校校訓的統計中,有16條校訓鮮明地體現了藝術類院校的特色,占樣本的80%。如中央戲劇學院的校訓“求真、創(chuàng)造、至美”,上海戲劇學院的校訓“至善至美”等,均體現出對藝術至美的追求。還有將藝與德結合起來的,如北京舞蹈學院的校訓“文舞相融,德藝雙馨”,廣州美術學院的校訓“先學做人,再事丹青”等。
體育類院校,指以體育事業(yè)、體育教育為核心與發(fā)展方向的高等院校,《報告》中共提到14所體育類院校。在這些校訓中,有13條具有體育類院校特點,約占93%。如首都體育學院的校訓“以挑戰(zhàn)者精神拼搏創(chuàng)新”,成都體育學院的校訓“行健不息,積健為雄”,均體現出更高更快更強、勇于拼搏的特點。
根據前文的考察,筆者將樣本中的不同類型高校(不含綜合類)與具有特色的校訓比例進行了統計,具體如表3所示:
從表3可以看出,在十類不同專業(yè)類型院校的校訓中,有三類院校的特色校訓比例大于50%,有四類小于50%。政法、藝術、體育類院校的校訓普遍具有專業(yè)特色,而理工、財經、農林、民族類院校的校訓則大多缺乏專業(yè)特色,師范、語言和醫(yī)藥類的專業(yè)特色在校訓中體現的也不夠鮮明。這一部分共抽樣調查校訓204條,其中具有專業(yè)特色的有90條,約占44%。從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我國有些高校校訓突出了辦學理念、學校特點,而有些高校的學科優(yōu)勢、辦學特色,在校訓中并沒有充分地凸顯出來。
四、高校校訓趨同現象分析
從整個語料庫來看,在統計的2480條校訓中,雷同現象較為嚴重,主要體現在形式相同、內容相似兩方面。下面就從形式和內容兩方面來分析校訓中的趨同現象。
(一)從形式來看
對獲取的原始語料進行統計,發(fā)現高校校訓的形式不夠豐富,最短的為兩個字,如北京交通大學的校訓“知行”,最長的是鄭州大學的校訓“明時風,達治體,文而不弱,武而不暴,蹈厲奮進,竭忠盡智,扶危邦,振貧民”,共28個字。不過,高校校訓絕大多數集中于四詞八字與兩詞八字兩種形式。此外,四字、三詞六字形式也占有一定比重。具體如表4所示:
從表4可以看出,我國絕大多數校訓字數為偶數,由于多數來自中國傳統典籍,且傳統文化講求對仗,所以格式對稱工整,表達簡潔凝練。另一方面,校訓形式有一定的雷同,兩詞八字式所占比例超過一半,四詞八字式和兩詞八字式之和在所有校訓中的比例超過了80%。因此,就形式而言,校訓顯得有些單一。
(二)從內容來看
通過ACESS軟件查找重復值功能,對語料庫中的2480條校訓進行查找,發(fā)現有383條校訓都能在語料庫中分別找到與它完全相同的項,有完全重復項的校訓在所有校訓中約占15.4%。具體如表5所示:
由表5可以看出,“團結、勤奮、求實、創(chuàng)新”在所有校訓中出現的頻率最高,共16次。以它為模板進行復制或個別改動的校訓也不在少數,如“勤奮、求實、團結、創(chuàng)新”和“勤奮、團結、求實、創(chuàng)新”分別出現兩次,兩者除順序不同外,內容完全相同。再如:“團結、勤奮、求是、創(chuàng)新” 和“團結、奮進、求實、創(chuàng)新”分別出現兩次,只是更改了其中的某一詞語。北京印刷學院的校訓“嚴謹、求實、團結、勤奮”,中央財經大學的校訓“忠誠、團結、求實、創(chuàng)新”等,相似性程度都很高。
從詞頻統計也可以證明這一點。從高頻詞來看,“厚德”的詞頻為419,約有16.9%的高校校訓使用了該詞;“創(chuàng)新”的詞頻為374,約有15%的高校校訓使用;“博學”的頻率為356,約有14.4%高校校訓使用。在關鍵詞詞庫中,通過1718條詞條、8749次累計詞頻數,可計算出平均詞頻數約為5.1。由此看出,我國校訓的用詞重復率較高。
通過統計分析,可以發(fā)現,我國高校校訓詞頻無論在形式還是內容方面,均存在著一定的趨同現象。究其原因,從形式方面來講,高校校訓與標語口號類似,多采用具有鼓舞、激勵人心的簡短句子,四詞八字與兩詞八字形式言簡意賅、凝練有力,因此很受歡迎。從內容方面來講,高校校訓具有激勵性、正面性、引領性、示范性的作用,而且多來自大家耳熟能詳的傳統經典,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其相似度較高。
高校校訓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既吸取了傳統文化的精華,也反映著時代的精神,成為高校教育理念、辦學方向的顯著標識。不過,毋庸諱言,我國高校校訓目前仍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缺乏學校特色,仿效之風盛行,相似度較高,個別校訓詞語華麗而內容空泛。本文認為,在以后的校訓建設中,在以傳統經典為依托的同時,應與學校自身的特點相結合,如辦學歷史、優(yōu)勢學科、地理位置等,突出學校特色,彰顯教育理念,還可以借鑒西方校訓的精華,為我所用??傊黄扑季S局限,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不是只把“創(chuàng)新”作為校訓的標簽,而是把它落實在校訓確立的實踐之中。
參考文獻:
[1]潘遠斌.中國大學校訓研究[J].重慶高教研究, 2014,(4).
[2]金以林.近代中國大學研究:1895~1949[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
[3]鄭秀花.中國傳統經典家訓詞頻統計與分析[J].圖書情報知識,2015,(3).
[4]趙德國,蔡言厚,黨亞茹.2018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