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松
摘 要: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準確、鮮明、生動這一題型是近年來高考考點之一,其能力層級為E級,可歸入語言表達應用一類。
關鍵詞:語文 試卷 簡明
依據(jù)現(xiàn)有高考大綱,此考點的命題思路依然是關注生活,貼近生活,語言形式也是現(xiàn)實生活中經(jīng)常使用的,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突出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注重考查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如結(jié)合廣告語、銜接語、祝賀語、圖文轉(zhuǎn)換、手機短信、論壇留言點評、臨別贈言、畫外音、開場白、綜合改錯等形式進行考查,多為主觀表達題。
當然,既可以客觀選擇題形式出現(xiàn)也可以主觀表達題形式出現(xiàn)的語句銜接題也是其中的一個重點。
那么,如何去解答這類題呢?
乍一看來,這一類型題似乎解題難度比較大。題干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多個句子,而其中所描述的內(nèi)容又各不相同,如果完全根據(jù)“語感”來解答,解題成功率不會太高。不過,如果我們能夠按照一定的思路去解答,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在我看來,不妨循著這樣的思路去解題:
第一步,篩選出各句中的中心詞、關鍵詞;第二步,據(jù)中心詞或關鍵詞為幾個句子分組;第三步,按邏輯關系在組內(nèi)進行排序;第四步,按邏輯關系或語段中前后文的提示確定總排序,最終得出答案。
下面,舉兩個高考試題例子來解析這一解題思路。
示例一:請把下面的句子組成連貫的一段話。(2011,天津,22):①隨著各種高效儲能技術的成熟和智能電網(wǎng)的興起,太陽能攜手海浪和海風,向我們輸送源源不斷的電力。②同時,化石能源的燃燒導致了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劇了全球氣候變化,這已經(jīng)是公認的全球性頭號環(huán)境問題。③說不定人們會用墻體太陽能發(fā)電系統(tǒng)為自己的電動汽車充電,我們的住宅和辦公樓更為節(jié)能、舒適。④而新能源在不遠的將來會大踏步走進我們的生活。⑤工業(yè)化國家通過大量使用化石能源提高了自身的福利水平,而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則需要不斷提高能源消費水平,存量有限的化石能源其實是在加速消耗中。
若解這道試題,首先要做的是篩選出中心詞、關鍵詞。
在這里,中心詞是指整個句子的陳述對象,即主語;而關鍵詞可以是賓語、關聯(lián)詞或在整個語段中反復出現(xiàn)的詞語。
就這個小語段而言,①的中心詞是“太陽能”,②的中心詞是“化石能源”,③的中心詞是“人們”,關鍵詞是“太陽能”,④的中心詞是“新能源”,關鍵詞是“而”,⑤的中心詞是“工業(yè)化國家”,關鍵詞是“化石能源”。在經(jīng)過一番思考以后,我們不難從各句中找出中心詞和關鍵詞。在此基礎上,我們要對這五個句子進行分組了。
第二步,把五個句子進行分組。
我們發(fā)現(xiàn),①的中心詞是“太陽能”,而③的關鍵詞是“太陽能”,這兩個句子論述了相同的話題,可以劃為一組。再有,②的中心詞是“化石能源”,而⑤的關鍵詞是“化石能源”,這兩個句子應該為一組,因為它們論述的話題也是一致的。至于④,其中心詞是“新能源”,關鍵詞是“而”,與其余四句并沒有表面上的關聯(lián),可以單成一組。
這五個句子可以化成三組,其中①③為一組,談“太陽能”這一話題;②⑤為一組,論述“化石能源”;④單成一組,引出“新能源”。
第三步,在組內(nèi)進行排序。
①③這一組內(nèi),③是對①的展開論述,是補充充分,無疑①在③前,組內(nèi)排序為①③。
②⑤這一組內(nèi),②的開頭有“同時”這一詞匯,它相當于“并且”,表示并列關系,也是承上文而來進一步論述,所以②應該在⑤的后面,組內(nèi)排序為⑤②。
第四步,確定總排序。
④句開頭有一個關鍵詞“而”,它作為連詞,無論是表示并列、遞進還是轉(zhuǎn)折,都是承接上文而來的,不會出現(xiàn)在開頭,所以④不能是首句。如果我們把這個語段作為一個整體來解讀,會發(fā)現(xiàn)作者的行文思路是從傳統(tǒng)的”化石能源”引出以太陽能為代表的”新能源”的,這樣,①句不可為首句,而⑤句應該是可以作為首句出現(xiàn)的。綜合來看,⑤②應該排在①③。
至于④,其“而”應該是承⑤②兩句展開論述的,并且開啟了①③兩句的內(nèi)容。這樣,④應該夾在⑤②兩句和①③兩句之間。
最終,我們可以確定答案:⑤②④①③。
示例二:將下列句子組合成語意連貫、合乎邏輯的一段話,并將序號填入橫線處。(2011,山東,16)
①有一些遠慮,可以預見也可以余座籌劃,不妨就預作籌劃,以解除近憂。②不過,遠慮是無窮盡的,必須適可而止。③有一些遠慮,可以預見卻無法預作籌劃,那就暫且擱下吧,車到山前必有路,何必讓它提前成為近憂。④總之,應該盡量少往自己心里擱憂慮,保持輕松和光明的心境。⑤還有一些遠慮,完全不能預見,那就更不必總是懷著一種莫名之憂,自己折磨自己了。⑥中國人喜歡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固然不錯。
我們首先要篩選出中心詞、關鍵詞。其中①的中心詞是“一些遠慮”,關鍵詞是“也”,②的中心詞是“遠慮”,關鍵詞是“不過”,③的中心詞是“一些遠慮”,關鍵詞是“卻”,④的中心詞(主語)省略了,應為“我們”,關鍵詞是“總之”,⑤中心詞是“一些遠慮”,關鍵詞是“更不必”,⑥的中心詞是“中國人”,關鍵詞是“固然”。
緊接著,我們可以進行分組。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①③⑤出現(xiàn)了都出現(xiàn)了“一些遠慮”這樣的中心詞。再一觀察,發(fā)現(xiàn)它們句式基本一致,可以構成排比句子。于是,我們可以斷定①③⑤這三個句子是一組的。
在②開頭出現(xiàn)一個關聯(lián)詞“不過”,它相當于“但是”,而在⑥結(jié)尾出現(xiàn)了“固然”的字樣,我們可以斷定②⑥是一組。
剩下的④便只能單成一組了。
第三步,組內(nèi)排序。
在①③⑤中除了中心詞是“一些遠慮”之外,關鍵詞分別是“也”“卻”“更不必”,其中③內(nèi)有“卻”表轉(zhuǎn)折,可推測應該放在①的后面,而⑤內(nèi)有“更不必”,表示程度最高,應放在最后。
至于②⑥,②中有“不過”,⑥中有“固然”,我們可以根據(jù)“固然……但是……”這樣的固定結(jié)構推斷⑥在②前。
最后一步,確定答案。
①③⑤展開論述“一些遠慮”,而⑥②由一句名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引出“遠慮”這一話題,可見⑥②應在①③⑤前。至于④開頭出現(xiàn)了“總之”字樣,具有總結(jié)上文的作用,經(jīng)分析應該放在最后。
于是最終答案出來了:⑥②①③⑤④。
通過兩道高考試題,筆者對語句排序與銜接這一類型題的解法做了簡要的解析。
我以為,我們在解這一類型題時可以參考這樣的思路:
第一步,篩選每句的中心詞、關鍵詞;第二步,依話題不同將幾個句子分組;第三步,按邏輯關系在組內(nèi)進行排序;第四步,確定總排序,最終得出答案。
當然,我們在解析這一類型題的時候也要注意一些事項。
一、關鍵詞應該是一些重復出現(xiàn)的詞語,還有一些關聯(lián)詞。
二、在組內(nèi)排序時,關聯(lián)詞可以起到重要的提示性作用,不要忽略。
三、在獨立排列的一組句子中,可作首句的句子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話題,可以起到總括性的作用。
四、如果需要排序的一組句子嵌在一段文字之中,則不能忽略上下文的提示。
語句排序與銜接這一類型題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們?nèi)粽莆涨‘數(shù)慕忸}方法,就一定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上就是筆者的解題方法淺析,希望它能在教學實踐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任明珠.淺談高中語文試卷的命題原則[A]..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七)[C].:國家教師科研基金管理辦公室,
[2] 劉瓊.高中語文試卷講評課堂教學策略分析[J].成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