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琴
在探索英語教學的道路上,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當下的英語能力,更要培養(yǎng)學生終身發(fā)展所需要的學習能力。學生終身發(fā)展需要的能力之一,就是走出“詹森效應”的怪圈。只有克服心理恐懼,發(fā)揮正常水平,才能交付一張滿意的答卷。
我任教的班中有一名比較特別的學生小張(化名)。按語文和數(shù)學成績來看,他都是班上的佼佼者,但英語是他的弱項,所以他經常來找我請教如何提高英語成績。一開始,我以為他和其他英語成績不理想的同學一樣,因為上課不能認真聽講,又或者是因為不能有效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所以我對他要求嚴格,希望他的英語成績能有所提高。但考試成績出來之后,小張的英語成績還是不理想。后來通過我和小張之間的多次交流,他告訴我,他考試時會涌出大量的緊張情緒,特別是當他遇見不熟悉的單詞。并且,小張的父母對他的學習很緊張,他的父母知道小張在語文和數(shù)學方面都處于領先地位,所以在英語上給予了小張很多壓力。父母的期望以及小張對英語的不自信導致了他在考場上產生緊張情緒,也正因為這些情緒,使得小張在英語考試中頻頻失利。小張的心理素質影響了他的水平發(fā)揮,這種現(xiàn)象我們把它稱之為“詹森效應”。
在英語考試中,“實力雄厚”與“賽場失誤”之間的唯一解釋只能是心理素質問題。主要原因是學生自信心不足或來自外界的壓力過大造成。有些學生缺乏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在考場上產生怯場心理,束縛了自己潛能的發(fā)揮。還有些學生平時表現(xiàn)出眾,造成一種心理定勢: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再加上來自教師、家庭等方面的厚望,使得學生心理包袱過重,從而不能發(fā)揮出自己應有的水平。
其實在英語考試中遇到自己不熟悉的單詞是很常見的,所以在碰到類似情況時,我們要及時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不能讓心理上的不安因素影響了我們的發(fā)揮。在平時的訓練當中,我們也應該有意識地訓練自己,從而克服“詹森效應”,發(fā)揮我們應有的水平。
在考試過程中,學生會因為各種原因,造成心理緊張或者不安。特別是在大型考試中,尤為如此。所以學會克服心理障礙,是學生必不可少的一門功課。小玉(化名)的英語成績在班上屬于中上等水平,她平時的作業(yè)和上課表現(xiàn)都不算亮眼,但是她的考試成績總能受到老師的青睞。后來在和小玉交流的過程當中,發(fā)現(xiàn)她的心理素質特別好,越是遇到大型的考試,她的狀態(tài)就越輕松。所以,她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不僅沒有影響她,反而幫助她在考試中超常發(fā)揮。如果每個人都和小玉一樣擁有一種輕松的、淡然的心理,那么在考場中發(fā)揮出自己的正常水平是不成問題的。
在學習英語的過程當中,樹立對英語學習的信心尤為重要。建立學習英語的信心不僅源于學生本身,也源于任教教師。要樹立學習英語的信心,首先,要對自己充滿自信。英語學習不是難題,而是學習一門語言;英語學習也不是自己能力以外的事,而是每個人都能企及的高度。其次,要對自己的任課教師有信心。教師是一門學科的權威者,只有對自己的教師有信心,才能全心全意地從對方身上學有所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也要展現(xiàn)教師對專業(yè)知識的自信,讓學生信服,以此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學生在緊張的狀態(tài)下往往會影響考試的發(fā)揮,為了防止學生過于緊張而影響成績,學生要學會調節(jié)自己的狀態(tài),抗拒各方壓力。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到學習不僅僅是為了分數(shù),更是為了獲得知識。所以在學習英語的過程當中,不能拘泥于課本上的英語學習,要放眼于課外。其次,學會對抗外界的壓力。學生往往會受到來自于家長、教師、同伴的壓力,家長對學生的期待、教師對學生的鞭策、同伴對自我的認可,都會影響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一旦沒有調節(jié)好內心的精神狀態(tài),成績就會被影響。最后,不貪求成功,只求正常地發(fā)揮自己的水平。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不能好高騖遠,渴望一次成功。學習語言是一件循序漸進的事情,只有通過平時扎實的積累,才能獲得最后的成功。
其實,在學習英語的過程當中,有許多學生掉入“詹森效應”的怪圈。他們將英語視為勁敵,并且覺得它很難被打敗。但是賽場是高層次水平的較量,同時也往往是心理素質的較量,"狹路相逢勇者勝",只有克服“詹森效應”,才能成為最后的勝利者。一份耕耘,一份收獲,走出“詹森效應”的怪圈,培養(yǎng)終身發(fā)展需要的學習能力。
[1] 鮑麗俊. 與校園“詹森效應”說再見[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14(15).
[2] 劉麗萍. 《教師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應》中的幾大效應探究[J]. 學苑教育, 2015(24).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市東湖高新區(qū)豹澥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