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娟,于 海,吳志宏,徐 順,張立超
(1.上海市中醫(yī)醫(yī)院藥劑科,上海 200071;2.上海市浦東新區(qū)新場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上海 201314;3.上海市第七人民醫(yī)院燒傷整形科,上海200137)
醋酸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 acetate cream,TAC)等激素是局部治療病理性瘢痕的一線藥物,但是致密的角質層阻礙其有效透過皮膚,而采用病灶內(nèi)注射給藥,已成為基礎療法之一[1]。但該方法存在需多點注射、所造成的疼痛感強烈、藥物分布不均、注射點藥物濃集易致局灶性皮膚萎縮或壞死等不足,限制了在大面積燒傷瘢痕中的應用[1-2]。
微針促透技術已逐步走向成熟,越來越多蛋白質、疫苗等大分子藥物的微針經(jīng)皮給藥已被FDA批準用于臨床。數(shù)百個微針刺破角質層瞬間形成孔道,藥物沿著孔道進入皮膚深層,具有無痛微創(chuàng)、促透均勻、操作簡便等特點。但是其給藥面積小,仍然不適合大面積瘢痕給藥。為此,我們前期引入美容業(yè)使用多年的滾輪微針用于增生性瘢痕(HS)的經(jīng)皮促透,并證實TAC的微針促透效率僅次于注射給藥,藥物分布相對均勻、無痛且操作方便[2-4]。本文采用移植的人HSc裸鼠模型,以TAC的抗瘢痕療效為標準,驗證微創(chuàng)滾輪微針對TAC涂布給藥抗瘢痕效果的改善作用。
4~6周齡BALB/c-nu/nu裸鼠,單純T淋巴細胞缺陷品系,雌雄不拘,體質量18~20 g,由第二軍醫(yī)大學動物中心提供。
TAC乳膏(質量分數(shù)0.1%,每支4 g,批號120602)和TAC注射液(5ml:50 mg,批號130106)購自上海通用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Masson三色染色試劑盒(福州邁新生物技術開發(fā)有限公司);兔抗人α-SMA單克隆抗體、兔抗人CD34抗體(英國Abcam公司);原位末端標記(TUNEL)試劑盒(美國Trevigen公司);EnVision試劑即用型(丹麥Dako公司);滾輪微針(192針,針長500 μm,美國Clinical Resolution Laboratory);ASP300S型全自動組織脫水機(德國徠卡公司);CHC-212型光學顯微鏡(日本Olympus公司);80i顯微成像系統(tǒng)(日本尼康公司);自粘性透明貼膜(英國Smithnephy公司)。
HS組織取自21例在上海市第七人民醫(yī)院燒傷整形科行早期整形修復的燒傷后HS患者,患者術前均知情同意。待移植的HS肉面組織被修剪,制成厚約0.3 cm、大小2.0 cm×2.0 cm的HS皮片,滅菌生理鹽水紗布包裹,3 h內(nèi)完成移植。同時切取部分組織行病理學檢查,驗證HS的形態(tài)學特點。
1.3.1模型制作
取裸鼠采用35 g/L水合氯醛按0.1 ml/10 g腹腔注射麻醉。將裸鼠俯臥位固定于無菌操作臺上,背部用碘伏消毒兩遍,龍膽紫畫出2.0 cm×2.0 cm手術切口線,切開皮膚全層至深筋膜淺面,沿此層剪除全層皮膚。將預先制備的HS皮片移植到創(chuàng)面上,5/0絲線間斷縫合,打包包扎,3 h內(nèi)完成移植。術后5 d拆包,10 d拆線,見圖1。
圖1 人HS移植裸鼠模型的建立 a.修剪后的人HSc組織(2 cm×2 cm×0.3 cm)移植于裸鼠背部;b.打包固定;c.術后10 d拆線,可見移植的HS與周圍的皮膚愈合良好,色澤轉紅;d.拆線25 d后,移植的HS增生,表面粗糙,高出周圍皮膚,色紅,輕度攣縮
1.3.2模型驗證
術后觀察并記錄移植HS的大體形態(tài),記錄HS組織恢復至移植前的大體形態(tài)所需時間。90 d后將模型裸鼠拉頸處死,測量HS高出切取移植的HS組織裸鼠正常皮膚的高度。將HS組織常規(guī)固定、石蠟包埋、切片(厚4 μm),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光鏡下觀察HS的組織學特點,且與移植前HS組織和建模裸鼠的皮膚對比,以證實模型的可靠性。
1.4.1分組處理及標本采集
取72只成功建立人HS移植模型的裸鼠,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以下3組,每組24只,并行相應處理60 d。①單純?nèi)楦嘟M,HS涂TAC乳膏0.2 mg/cm2,自粘性透明貼膜密封固定,每日涂藥1次。②微針+乳膏組,每日1次用500 μm滾輪微針在移植的HS上垂直交叉滾動各2個來回,其余處理同單純?nèi)楦嘟M。③注射液組,HS內(nèi)注射TAC注射液0.2 mg/cm2,每周1次。給藥期間觀察各組裸鼠大體形態(tài)學變化。給藥15、30、45、60 d每組隨機處死6只裸鼠,取移植的HS組織行組織病理學觀察和免疫組織化學檢測。
1.4.2組織病理學觀察
常規(guī)石蠟包埋切片后行HE染色,于光學顯微鏡下觀察HS組織病理學變化。
1.4.3免疫組織化學檢測
采用生物素-鏈霉親和素-過氧化物辣根酶染色(ELPS)法檢測HS組織中CD34或α肌動蛋白(α-SMA)陽性表達細胞。切片經(jīng)1∶10兔血清封閉非特異性抗原后,按照試劑盒說明書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兔抗人CD34或α-SMA的抗體稀釋比為1∶200。透明封片后行半定量圖像分析。
1.4.4細胞凋亡檢測
采用TUNEL法檢測HS組織中細胞凋亡情況。切片染色操作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1∶100稀釋生物素化抗地高辛抗體,DAB顯色。對染色切片行半定量圖像分析。
半定量圖像分析。采用Image-Pro Plus 6.0圖像分析系統(tǒng),由2名病理醫(yī)師雙盲觀測3個具有代表性的200倍視野(TUNEL為400倍視野),圖像信息攝入圖像分析系統(tǒng),經(jīng)過增強、去噪、分割、灰度轉換、圖像識別及分析等步驟,由系統(tǒng)測量出CD34、α-SMA或TUNEL法陽性染色的細胞數(shù)目、平均光密度、微血管記數(shù),進行半定量分析,評定藥效學。
2.1.1大體形態(tài)特點
12只裸鼠移植了人HS組織,術后10 d拆線可見移植的HS與周圍的皮膚愈合良好,色澤轉紅,表皮菲薄,質地較軟。隨后10 d左右,部分表皮逐漸變黃、變黑并形成干痂。伴隨干痂脫落,移植的HS從邊緣到中央、從深層到淺層逐漸變硬,色紅,表面粗糙,高出周圍皮膚(圖1)。其中10只的HSc組織恢復至移植前的大體形態(tài),需時(34.504.06)d。術后90 d測量,移植的HS已高出裸鼠正常皮膚平均(1.830.49)mm。
2.1.2組織病理學特點
術后90 d移植的HS組織真皮層明顯增厚,真皮乳頭層和網(wǎng)狀層界限不清,膠原呈漩渦狀或結節(jié)狀分布,微血管增多,并可見到細胞核分裂相,與移植前的HS組織特點相似,見圖2a、2b;HS周圍的皮膚層次分明,可見大量皮膚附件,膠原排列規(guī)則,細胞成分以及血管數(shù)量較少,見圖2c。Masson染色可見移植后HS組織膠原致密,排列紊亂,見圖2d。
圖2 人HS移植裸鼠模型的HE染色結果 HE×200 a.移植前人HS組織Fb增生明顯,膠原密集、排列紊亂,無汗腺、毛囊和皮脂腺;b.術后90 d裸鼠背部的移植人HS組織,組織特征與移植前人HS相似;c.移植HS周圍的裸鼠皮膚,表皮層和真皮層薄,組織結構疏松有序,可見汗腺、皮脂腺和毛囊結構;d.移植瘢痕組織,膠原束排列紊亂,膠原纖維致密
2.2.1裸鼠大體形態(tài)學變化
給藥60 d,注射液組和微針+乳膏組的移植HS表面變平、色淡、質地變?nèi)彳?;單純?nèi)楦嘟M的HS多數(shù)高出周圍皮膚,表面凹凸不平,充血明顯,質硬(圖3)。
2.2.2移植的HS組織中CD34陽性細胞表達和微血管數(shù)目
高給藥30、45和60 d,微針+乳膏組和注射液組的CD34陽性細胞表達,主要定位在微血管內(nèi)皮細胞的胞漿中,呈棕黃色或棕褐色。CD34陽性表達的血管數(shù)目均顯著低于單純?nèi)楦嘟M(P<0.05)。微針+乳膏組與注射液組比較,30 d陽性表達血管數(shù)目顯著較多(P<0.05),45 d和60 d后無顯著差異(見表1)。
2.2.3移植的HS組織中α-SMA陽性細胞表達
半定量圖像分析結果顯示,各組的HS組織中肌成纖維細胞和新生小血管均有α-SMA陽性表達,呈深棕色或棕黃色。注射液組15 d以后各時段α-SMA陽性表達均較單純?nèi)楦嘟M顯著減少(P<0.05)。微針+乳膏組在給藥30 d以后的時段比單純?nèi)楦嘟M陽性表達顯著減少(P<0.05),見表2。
2.2.4移植HS組織中細胞凋亡情況
注射液組各時段的細胞凋亡數(shù)目均高于單純?nèi)楦嘟M(P<0.05),僅45 d顯著高于微針+乳膏組(P<0.05)。微針+乳膏組在給藥30、45、60 d細胞凋亡數(shù)高于單純?nèi)楦嘟M(P<0.05),見表3。
圖3 裸鼠給藥期間移植HS的大體變化 a.單純?nèi)楦嘟M;b.微針+乳膏組;c.注射液組;a1~a4、b1~b4、c1~c4分別為給藥15、30、45、60 d。a4單純?nèi)楦嘟M給藥60 d,瘢痕仍高出皮面,質硬,攣縮;b2和c2示微針+乳膏組和注射液組給藥30 d,瘢痕開始縮小,b4和c4示給藥60 d瘢痕明顯變平、縮小
組別鼠數(shù)(只)給藥15d給藥30d給藥45d給藥60d乳膏組620.33±1.9719.33±1.1317.17±1.6015.83±1.84微針+乳膏組619.00±0.7515.17±0.75*10.31±0.89*7.83±0.75*注射液組618.33±1.0712.13±1.23*,#10.67±1.06*9.87±1.96*F1值(P1值)159.085(0.001)F2值(P2值)156.50(0.001)F3值(P3值)13.317(0.001)
注:F1、P1值為不同時段多重比較;F2、P2值為不同組間多重比較,F(xiàn)3值、P3值為不同給藥方式與各檢測時段間的交互效應;*P<0.05,與乳膏組比較;#P<0.05,與微針組比較
表2 不同給藥組HS組織內(nèi)α-SMA陽性細胞表達比較(200倍視野,
注:F1、P1值為不同時段多重比較;F2、P2值為不同組間多重比較,F(xiàn)3值、P3值為不同給藥方式與各檢測時段間的交互效應;*P<0.05,與單純?nèi)楦嘟M比較;#P<0.05,與微針+乳膏組比較
表3 不同給藥組HS組織內(nèi)細胞凋亡數(shù)比較(400倍視野,
注:F1、P1值為不同時段多重比較;F2、P2值為不同組間多重比較,F(xiàn)3值、P3值為不同給藥方式與各檢測時段間的交互效應;aP<0.05,與乳膏組比較;bP<0.05,與微針組比較
TAC通過抑制成纖維細胞(Fb)增殖,促進其成熟或凋亡,阻止其向肌成纖維細胞轉化;抑制血管內(nèi)皮細胞增殖和遷移,減少新生血管形成,使瘢痕組織內(nèi)的營養(yǎng)物質和氧運輸減少;降低膠原、纖維黏連蛋白、蛋白多糖等細胞外基質(ECM)的合成,促使膠原降解或向成熟膠原轉化等機制抑制瘢痕增生,是公認的抗瘢痕標準藥物,但注射給藥的弊端限制其在大面積燒傷瘢痕中的應用[1,5-6]。
微針由單晶硅、不銹鋼等材料制成,數(shù)百微米長、數(shù)百微針/cm2貼片組成陣列,通過短暫、可逆地破壞角質層形成數(shù)百個孔道,實現(xiàn)高效促透。胰島素微針透皮,療效與皮下注射相當[7]。此外,由于皮膚的彈性阻力,針長500 μm的微針并未完全刺入皮膚。我們前期采用石蠟切片、HE染色法考察針長500 μm的微針,使用力度2.5~20.0 N,微針孔深度僅為60~110 μm,相當于進入表皮,并未觸及真皮神經(jīng)和血管,因此無痛、不出血[4]。這與文獻[8]報道一致。我們認為,微針高效促透、無痛、操作方便等特性,恰巧可避免瘢痕內(nèi)注射給藥的諸多不足。
國內(nèi)外微針研究集中于實現(xiàn)自身無法透皮的蛋白質或多肽、疫苗、DNA等藥物的促透給藥[3,8]。國內(nèi)已有蔡景龍課題組采用全身麻醉下將滾輪微針刺入真皮層,導入TAC治療HS的臨床報道,但該法是疼痛和有創(chuàng)的,不利于臨床推廣應用[8]。
近年我們系統(tǒng)考察了滾輪微針在僅穿透角質層的情況下,TAC在離體和在體HS中的促透特性和皮膚刺激性[2-4]。HPLC法結果表明微針+乳膏組顯示了與注射液組不同的藥物釋放特性。注射液組藥物進入皮膚后滯留量快速下降且分布不均勻,而微針+乳膏組則相對緩慢持久且分布均勻,12 h 后藥物透過量達到涂布藥量的60.64%,組織中TAC滯留量高出直接涂布4.18倍。激光多普勒血流量法顯示注射液組的皮膚刺激性高于微針+乳膏組8.40倍。因此,本課題進一步采用人移植HS裸鼠模型,采用TAC作為抗瘢痕治療的標準藥物,模擬臨床給藥量進行了療效觀察,驗證僅穿透角質層的滾輪微針用于抗瘢痕藥物促透給藥的療效。
本課題采用的人HS移植裸鼠模型,制作成功率較高(83%),平均需時34.5 d,90 d后仍可見移植的HS組織中Fb增生明顯,膠原密集堆積、排列紊亂,無汗腺、毛囊和皮脂腺,較好地保持移植前的組織形態(tài)學特征,適用于瘢痕防治的研究。建模過程中,我們觀察到術后10 d移植的人HS質地柔軟且色澤紅潤,建立了血供。但隨后的15 d左右,表皮逐漸出現(xiàn)變黃、變黑并形成薄層干痂,隨著干痂脫落,移植的HS組織恢復了原有的大體形態(tài)特征,提示移植的HS表層細胞經(jīng)歷了一次壞死和更新的過程,推測與瘢痕基底膠原致密、早期血供相對不足有關。亦不排除瘢痕淺層細胞成分多、抗原性較強,出現(xiàn)類似于人全厚皮膚移植給裸鼠時的排斥反應[10]。
本研究結果顯示單純?nèi)楦嘟M整個過程均未能觀察到對HS的作用效應,提示TAC受到角質層阻擋,HS組織中未能達到效應濃度,與我們的前期研究結果[2-4]呼應。而微針+乳膏組可見移植的HS縮小、變平、變軟,色澤變淡,用藥30 d其CD34和α-SMA表達減少,細胞凋亡數(shù)增加,用藥45、60 d各項指標均達到注射液組水平,提示微針使組織中TAC達到的濃度對瘢痕增生產(chǎn)生了顯著的抑制作用,有效地強化了涂布給藥的效果。盡管微創(chuàng)、無痛地使用滾輪微針導入TAC的方法,起效時間稍遲,但療效與注射液組相當,為臨床合理應用滾輪微針治療HS提供了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