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喆
【摘要】文章通過探討親子瑣事同埃里克森人格發(fā)展八階段理論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明確了親子瑣事對于學齡期兒童的重要影響,進而指出在家庭生活中家長當如何在這些瑣事中做到“潤物細無聲”。家長首先應轉變自己的權威觀念,其次要注意為孩童分配合理的任務,再次要注意塑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關鍵詞】親子瑣事;家庭教育;埃里克森;人格發(fā)展;輔導作業(yè)
家庭環(huán)境向來是孩童人格塑造的重要影響因素,研究中往往注重大的方面如性別分工、家庭成員學歷、素質(zhì)、經(jīng)濟條件等因素,沒有落實到具體的生活中。家庭瑣事尤其是日常的親子互動是家庭成員直接對孩童造成影響的形式,在輔導作業(yè)、做家務等瑣碎活動中,家長的態(tài)度、任務的選擇、內(nèi)心狀態(tài)等因素會在活動中直接對孩童造成影響。
一、何為“親子瑣事”?
“親子瑣事”是筆者為了更好地說明本題目討論的點而創(chuàng)造的詞?!艾嵤隆痹凇冬F(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瑣事,指瑣碎的事情,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小事情,很普遍,無關緊要”。生活瑣事則是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生的無關緊要的小事情?!坝H子瑣事”,即在日常的親子互動中所發(fā)生的無關緊要的小事情,有別于家長有目的的思想教育,而是親子在互動中自然而然發(fā)生并自然而然解決的事件。家長輔導作業(yè)、家庭分工做家務是每個家庭中都會發(fā)生的事件。本文討論的不是在輔導做作業(yè)中家長有目的的說教或家庭勞動中家長對勤勞、勞動技法等的直接教育,而是在這類活動中發(fā)生的除直接教育外的小事件,如情緒、態(tài)度、任務分配等。
總而言之,親子瑣事不是家長通過語言或其他形式直接服務于教育的,而是無意識的情感、態(tài)度、語言等外在表現(xiàn)。
二、親子互動如何作用于孩童人格發(fā)展
按照埃里克森人格發(fā)展八階段理論,6~12歲的孩童處于學齡期,這一時期他們所面對的矛盾是勤奮對自卑,在度過這一階段的過程中,家庭因素即親子互動顯得尤為重要。良好的親子互動會幫助學生獲得勤奮感,否則將獲得自卑感。
(一)對自我能力的相信或懷疑
以家庭中的輔導作業(yè)為例,如果孩童在做作業(yè)的過程中不斷受到家長的支持與鼓勵,在做作業(yè)中不斷地獲得激勵,他們便會對做作業(yè)這件事情產(chǎn)生興趣,相信自己是可以高質(zhì)量完成作業(yè)的,進而產(chǎn)生對新知探求的欲望,這將有效增強孩童的學習動力,使孩童獲得對自我能力的信任感。反之,如果家長在指導孩童做作業(yè)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不耐煩、訓斥甚至辱罵學生的現(xiàn)象,則會使孩童對寫作業(yè)這個事件的興趣明顯降低,進而懷疑自己的能力,懷疑自己能否學習好,無法順利度過這一時期,也無法獲得較強的自信心。
(二)對權威的認同或排斥
這體現(xiàn)在家長能否采用合理的方式引導學生做家務、做作業(yè)。在家庭教育中,無論家長自己主觀上是否有這樣的認定,在孩子的心中家長就是權威,是學習的榜樣。孩童如果能夠不斷獲得權威的指導、鼓勵,并且在權威的指導下收獲較好的效果,自然而然就會更加信任權威,愿意尊重權威的意見和建議;反之,孩童如果在家長的指導下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慢慢地就會對家長所代表的權威缺乏信任,進而陷入惡性循環(huán)之中,越不信任權威越不愿意聽從,即使有值得學習的信息也會被忽略掉,導致更壞的結果。
在家長輔導作業(yè)等家庭瑣事中,如果家長能夠利用和藹親切的方式幫助學生在學校取得更好的學習成績,家長的權威或者威信會自然而然地建立,進入一個良性循環(huán),孩童也會更加尊重父母,反之則會陷入惡性循環(huán)之中。
(三)對生活的熱愛或遠離
青少年階段是心理健康問題大量爆發(fā)的時間段,而主要問題的積淀往往發(fā)生在學齡期。在這一時期,父母對孩童的影響是巨大、深遠的。小學階段是親子之間接觸最密集的階段,初中之后因為住校等因素,親子相聚的時間往往會大幅縮短,在學齡期父母給孩童留下的印象可以說是終生的。在這一時期,孩童的樸素思想價值觀也在迅速形成,需要父母在生活瑣事中給予合理的引導。
在輔導作業(yè)的過程中,父母需要讓孩童擁有積極的態(tài)度,認識到完成作業(yè)是人生的一項必修課。在做家務的過程中,父母應該讓孩童體會到勞動的成果,讓孩童獲得“自己的勞動是有價值的”的體會,進而使孩童獲得人文情懷,讓孩童愿意在生活家務事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更加熱愛生活。反之,如果在寫作業(yè)、做家務等活動的過程中,孩童無論怎么做都得不到家長的鼓勵與表揚,看不到自己的勞動成果,自然會在頭腦中產(chǎn)生“勞動無意義”“生活無意義”等想法,從而遠離生活。
(四)對同齡人關系的明辨或盲從
孩童的生活除了家庭生活之外還有學校生活,在學校生活中會有多個友伴群,家庭觀念會直接影響到孩童對友伴群的選擇。在家中得不到關愛的孩童自然會寄希望于同伴之中,會渴望在群體中得到關愛,如果群體的所作所為并不值得稱贊甚至是惡劣的話,為了融入群體,在群體中得到尊重,孩童也會做出與群體相同的行為。反之,孩童如果在家庭中可以得到足夠的重視與被愛的感覺,往往會對群體的行動有較為理性的認識,做出較為正確的判斷。
三、在親子互動瑣事中“潤物細無聲”
親子瑣事在家庭生活、孩童人格發(fā)展引導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家長的言行舉止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童,家長應當利用好瑣事中與孩童接觸的機會,做到“潤物細無聲”。
(一)權威者態(tài)度的轉變
家長首先應當做到的是改變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不要認為自己都是正確的而孩童都是需要指導的。首先要把孩童放在一個平等的人的地位上與他們交流,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其次要關注他們的年齡特征,選用合適的交流語氣,為他們提供適當?shù)膸椭?。幫助應該建立在年齡基礎之上,如果是這個年齡的孩童可以獨立完成的事情,家長則不應該提供幫助。
家長的權威或者說威信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塑造、積累起來的,而不是依靠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甚至暴力手段使孩童屈服。威信本身就是一個內(nèi)心認同層面上的概念,如果得不到孩童由衷的認可與自覺靠攏,僅僅是肢體上的服從是無意義的,相反可能會使孩童形成多重人格,表里不一,甚至在心中埋下仇恨的種子。
(二)對事件任務的合理選擇
分配給孩童的工作應當是在孩童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之內(nèi)的,工作不宜過難或過易,應當讓孩童通過系列的工作之后能夠看到工作的成果,獲得提升。就做家務而言,讓學齡期兒童擦玻璃是危險的,但是讓他們擦去家具上的浮灰是合適的。應當在分配給他們工作之前,先讓他們看到家具上存在灰塵的地方,這樣他們在工作中會有明確的目標,在完成工作之后會有評判的尺度。在輔導作業(yè)的過程中,必須承認孩童的學習需要一個過程,干著急是沒有用的,需要運用合適的方法引導學生,遵循小步子原則,一步步幫助孩童完成既定的目標。
在分配完任務之后,要多用商量的口氣與孩童溝通,表揚他們的態(tài)度、工作成效等,指出他們不足的地方、可以改進的地方,并給出切實可行的改進方法。
(三)良好家庭氛圍的塑造
要做到對學生人格發(fā)展的合理引導,良好的家庭氛圍是不可或缺的,夫妻之間要感情和睦,至少不能將夫妻之間的矛盾轉移到孩童身上。夫妻之間出現(xiàn)情感不和等情況時,應當盡可能減小對孩童的影響。學齡期孩童對于情感體驗是異常敏感的,對父母對其的情感變化是很容易感受到的。除此之外,父母雙方對孩童的關愛應當是等同的,兩人應該秉持著同樣的教育觀念,不能讓孩童夾在父母的教育矛盾之間。父母要承擔起對等的教育責任,任何一方在孩童的人格塑造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代際之間也應當營造和諧的氛圍,祖輩往往會溺愛孫輩,這在無形之中對父母教育觀念的實踐造成了阻礙。應當與祖輩商量好一個一致的教育方案,在家庭瑣事中對孩童的教育應當是無形之中有思路存在的,這樣才能做到“潤物細無聲”。
四、總結
輔導作業(yè)、做家務等家庭瑣事是每個家庭中都會存在的,但是父母往往在這些瑣事中無法控制好自己的態(tài)度,究其原因是沒有認識到這些瑣事對孩童的巨大影響。家庭中對孩童的教育往往都不是刻意而為的,而是蘊藏在生活的點滴之中,父母必須要端正姿態(tài),有準備、有系統(tǒng)地在家庭生活中引導好學齡期孩童的人格成長。
【參考文獻】
[1]葉紅兵,古恒英.因家庭瑣事、家庭矛盾引發(fā)“家庭暴力”問題的思考[J].當代江西,2017(03):50-51.
[2]王家軍.埃里克森人格發(fā)展理論與兒童健康人格的培養(yǎng)[J].學前教育研究,2011(06):37-40.
[3]余家權.埃里克森人格發(fā)展理論的啟示[J].中國遠程教育,1996(06):21-24.
[4]劉玲麗.淺談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學齡期兒童人格發(fā)展的影響——基于埃里克森的心里社會發(fā)展論[J].收藏與投資,2017(06):115-116.
[5]白夢妮,趙樂華.從埃里克森人格發(fā)展理論談父母對兒童的早期教育[J].人力資源管理,2015(12):305-306.
[6]李冬民,顏家祝,蔣伯興.談一點家長輔導學生作業(yè)的事[J].好家長,2015(21):97.
[7]賈盼盼.埃里克森社會心理發(fā)展理論對學齡前農(nóng)村留守兒童人格發(fā)展的啟示[J].教育觀察,2013(12):66-70.
[8]劉丹.從埃里克森人格發(fā)展理論重新審視親子游戲[J].學園(教育科研), 2011(07):27-29.
[9]Erikson E H.Childhood and society[M]//Childhood and society/, 1950.
[10]Erikson E H.Youth: Fidelity and Diversity[J].Daedalus, 1962, 91(01): 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