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諸多的教學新方式中,數學微課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便緊跟互聯網的發(fā)展而出現,從最早出現的課堂上的碎片式錄像,到數學微課程數字化,以及現在的隨錄隨播。在這一飛速發(fā)展過程中,除了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外,數學微課相關理論研究及實踐推進起到了核心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數學;微課;應用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24-0151-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4.144
當今的信息技術之所以能發(fā)展成為碎片化階段,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們除了正常的工作和學習外,原本較為零碎的生活時間被眾多媒體挖掘出來,并將之作為重點開發(fā)的對象,所以我們常??梢钥吹?,身邊很多人在日常生活當中總是抱著手機,甚至很多學生在休息時間也是這樣。刷一下短視頻,玩一下小游戲,已經成為很多中小學生的習慣,對于自制力不夠好的小學中年級學生來說,低年級的知識基礎使得他們可以輕松學會操作,部分家長也由于工作時間、教育方式、家庭氛圍等原因,使學生養(yǎng)成愛玩手機的不良習慣,容易造成學生荒廢學業(yè)。堵不如疏,我認為,數學微課可以成為解決上述問題的辦法之一。按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數學微課被制作出來后,通常會被納入課堂教學的環(huán)節(jié)之中,作為提升課堂學習效率的一個小單元,這使得數學微課出現“用完就丟”的情況,大大降低使用性。所以,我們除了將數學微課應用于課堂外,還應該利用數學微課時長短、內容精和傳播易等特性,積極地將數學微課運用到學生的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當中。日常教學的數學微課可在布置課后作業(yè)時同步發(fā)送給家長,讓學生利用數學微課進行復習和預習,而概念教學等綜合數學微課可在周末時段發(fā)送,由家長共同參與,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的良好習慣。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帶來了媒體的不斷更新,從電話短信、網頁、QQ等渠道,到微博、微信、APP等平臺,我們教育一直都在緊跟著信息時代發(fā)展的步伐,QQ群、微信群、公眾號、教育APP等已經成為家?;拥闹匾侄?,這也給我們提升數學微課傳播效果提供了更多操作的空間。在以往的數學微課傳播方式中,局限于渠道的限制,一般最常見的方式是課堂現場播放和上傳網站平臺,而且由于網絡緩慢、設備滯后、文件太大等客觀因素制約,學生想要接觸數學微課,往往需要通過復雜的步驟才能實現觀看,不僅浪費時間,也會影響他們的學習興趣。在眾多新渠道呈現井噴形式的階段,我們在傳播數學微課的時候,應當注意結合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進行新渠道的整合,使數學微課不僅僅是內容需要見微知著,同時還需要具備觀看便捷、容易分享和簡單搜索等傳播特色,做到觸手可及。小學中年級學生開始具備獨立使用普通手機軟件的能力,所以我們在整合傳播渠道時,需要密切關注他們的實際情況,建議從利用家長群直接發(fā)布、打造班級號分享和嵌入教育APP這三個方面,既能達到一觸即看,又能實現簡單搜索。
自數學微課誕生以來,由于其傳播的特性,不具備即時反饋和同步互動的功能,如何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一直是一個難題。往往數學微課內容錄制完成后,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產生疑問卻因為不敢、不想或不懂向老師進一步提問,容易使一部分學生形成看完就過的習慣,不利于實現教學目標。制作先于傳播,就目前而言,我們的信息技術還遠沒有達到能夠實現數學微課即時反饋和同步互動的程度,但這并不代表我們就不可以在這些方面進行有效的推動,關鍵是看數學微課制作者是否愿意去打造更為便捷的方式和方法。
(一)巧妙運用微課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型學習模式
布魯納曾說過:“對學習材料產生興趣是學習中最好的刺激。”小學生對新鮮事物較為感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進數學微課,給學生一種新鮮感,把數學知識動態(tài)化、趣味化,讓學生產生一種好奇感,使學生一直保持興奮的學習狀態(tài),這樣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比如,在進行有關節(jié)日的教學時,教師將文章及其相關的圖片影像資料展示給學生,通過圖片、視頻的刺激,激發(fā)學生對節(jié)日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二)科學運用微課推行自主個性化學習模式
豐富的信息資源是學生開展個性化學習的基礎??茖W合理地運用微課輔助教學可以使小學數學教學形象生動,充滿趣味性,創(chuàng)新使用方法,調動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下學習數學。教師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將學生的自修由封閉式的管理轉變?yōu)殚_放式的管理,讓學生成為駕馭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認知的主人,努力創(chuàng)造和大膽給予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雙邊活動和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學生能力的差異導致傳統(tǒng)的授課模式總是要在堂上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來作遷就,優(yōu)秀學生“吃不飽”,后進生“吃不了”。網絡學習給予了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自己的移動終端上根據自己的水平安排進度,提升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陳桂蓮.數學教學中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小學教學參考,2010(27).
[2]孫成艷.小學數學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探析[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6(36).
[責任編輯 杜建立]
作者簡介: 劉衛(wèi)中(1969.4— ),男,漢族,甘肅岷縣人,中小學一級,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