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非
“猶豫不決”指人做事遲疑,拿不定主意。該詞典出《戰(zhàn)國策·趙策》,說的是“四君子”之一平原君的故事。當時,邯鄲正被秦國圍攻,對投降還是抵抗,平原君“猶豫未有所決”,令旁人焦急,幸好魯仲連一番勸解,平原君才拿定主意連魏抗秦。孟嘗君拿不定主意與“猶豫”有什么關系呢?
其實,“猶”和“豫”是兩種動物。猶,又叫“猶猢”,是古猿猴的近親。據(jù)古書記載,猶性情多疑,一旦有風吹草動,便立刻爬到高處觀察敵情,沒發(fā)現(xiàn)情況回到低處后仍放心不下,會反復多次爬上高處觀察,折騰再三。豫,是古象的近親。《道德經(jīng)》中有一句“豫兮,若冬涉川”,說豫很小心謹慎,任何時候都像在河流的薄冰上行走。這兩種動物給人的感覺,都是生性多疑,遇事拿不定主意。如今,猶和豫兩種動物雖然都滅亡了——說不定它們的滅亡就因為拿不定主意,遇到危險不果斷呢——但是它們的名字傳了下來,被用來比喻人們拿不定主意的行為。
不過,還有一種說法是“猶豫不決”為“牛魚不決”的訛傳。據(jù)此說,漢字是孔夫子統(tǒng)一規(guī)范編寫的,并由他的三千弟子傳向民間??追蜃記]日沒夜地寫,每寫一個字就告訴弟子怎么念。一段時間后,孔夫子覺得寫一個教一個效率太低了,而且弟子也熟悉了操作流程,便同時寫了“?!焙汀棒~”兩字交給學生。沒想到,學生們一下子沒轉(zhuǎn)過彎來,只知道是“牛”和“魚”兩字,無法確認哪個是“牛”哪個是“魚”。但是,學生覺得老師忙,不好意思去問,便胡亂傳了出去,以至于人們不能區(qū)分這兩個字,從而陷入牛魚不決的境地。
孔夫子的故事應該是假托的,因為大家都知道漢字誕生在倉頡所在的上古時期,但它對大家理解“猶豫不決”這個詞有所幫助,多了解也可以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