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總以為科技和文明越發(fā)達,宗教信仰會越減弱,其實不然。宗教原是作為群體性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來自社會群體為維護自己族群的生存延續(xù)而產生,宗教社會學對此有大量的研究論證。
但現(xiàn)當代以來,社會生活的不確定性、偶然性急劇增大,個體愈益感到命運不可預測和難以掌握,宗教信仰作為個體掌握命運、規(guī)劃生活的需求便日趨突出。
而物質文明的畸形發(fā)展,人們感到精神生活的蒼白貧困和無可寄托,對人生意義、生活價值以至永生不朽等等的探尋追求也大為增強。其中,所謂的“追求不朽”就包括了怕死的因素?,F(xiàn)代生活使個體生存意識突出,怕死也越來越突出。
總之,人活著怕死、難以掌握命運和探尋人生意義,這三點使宗教信仰在今天越來越強大、濃烈。雖然因社會、政治、文化傳統(tǒng)的差異和變化,宗教信仰的形式可能改變,具體宗教信仰可能更多樣更分散,但人覺得相信點什么才好活下去,才能活得更“踏實”,卻可能越來越普遍。
有如烏納穆諾所說,“信仰上帝首先是渴望有上帝存在?!庇小吧系邸贝嬖?,你才感到你的生活、生命、人生有意義、有保障、有囑托、有依歸。
維特根斯坦說:“我們可以把上帝稱為人生的意義,亦即世界的意義?!薄捌矶\就是思考人生的意義?!薄盁o論如何,在某種意義上,我們是有所依賴的,我們所依賴者則可稱為上帝?!边@個上帝,可以是耶穌基督,真主安拉,佛祖菩薩,其他眾多神明。
宗教是種社會現(xiàn)象,起因并非個人怕死,而是群體生存的需要。就個體心理說,人們追求各種不朽,從最簡陋的肉體復活到最精微的靈魂拯救和名聲不朽,如中國傳統(tǒng)的“三不朽”,又都有這“怕死”因素在作底色。
死亡逼出了存在,逼出此在來敞開存在。人都有死,卻希望長生?!盎钕氯ァ笔且环N比食、色還要強大的動物本能。當這動物本能呈現(xiàn)在人的意識層面后,便產生了“不朽”觀念。
人生本渺小、有限,追求去接近或投入那個永恒、無限便成為人們不斷思索、感嘆、追索的課題。
就中國說,“物—志—禮—樂—哀”(郭店楚簡)的深沉理論,歡樂中不斷提示死亡的漢代宴席挽歌,古詩十九首中“出郭門直視,但見丘與墳”“萬歲更相連,圣賢莫能度”的感慨萬千和無可奈何,魏晉名士“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服藥行走追求長生而不斷失敗,都表現(xiàn)得十分鮮明直接……
儒家不談生死,便使佛教在中國得到了廣泛傳播。埃及有大量木乃伊追求復活。基督教說人有原罪必須死亡,信神才能得到靈魂不朽甚至肉體復活。
所有這些,也是圍繞著死亡問題旋轉。但真能解決問題嗎?仍然不能。(節(jié)選自李澤厚《關于“美育代宗教”的雜談答問》,200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