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聞風相悅讀《論語》
只有處在種種關系之中,我們才能看到鏡中的自己:一樣的軟弱,一樣的無奈,一樣的頑冥不化 。
王語行:
作家、中國文化研習者。生長于魯南,現(xiàn)居重慶。撰有《胡蘭成:人如亂世》《吳芳吉年譜》《閑情與遐思》,整理、注疏《孟子大義》《李延平集》,編有中外詩選《絕妙好詩二百首》。
看見自己很不容易。我們習慣了向外看,我們所喜悅的,所憤怒的,所欲求的,無一例外地,都在我們身外。凡符合我們標準的,我們就滿意;凡達不到我們要求的,我們就抱怨。在我們心中,晃動著一把尺子,時時刻刻都在測量外境是否達到了我們的標準。
這把尺子的刻度清晰地顯示著我們的期待、要求、目標,有時尺子本身,就是我們的生活。這把尺子,我們從不輕易測量自己,它總是向外飛舞著,所到之處,伴隨著指責、抱怨、憎恨、憤怒……
反過來,這把尺子亦可用來測量我們內心焦慮的程度。就像行路的司機,遇到堵塞,他摁喇叭的聲音有多大,他內心的焦慮就有多深。
能不能停止測量外部世界呢?放下這把尺子,回到自己如何?
我們讀《論語》,發(fā)現(xiàn)孔子不斷提醒學生“回到自己”,諸如“人不知而不慍”——這是不為別人所擾動的淡然和定力;“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是站在對方立場上的自我省察;“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這是苦練內功而名位自來的不二法門……此類格言,《論語》出現(xiàn)很多,后經(jīng)孟子拈出,稍加提煉,乃有“反求諸己”之說。
“反求諸己”不僅是美德,也是方法論。說它是美德,因為關乎修為、品質;說它是方法論,因為遇到問題管用。
只有內在充盈的人,才有可能“反求諸己”。人生要過無數(shù)關坎,最難過的是自己這一關。能夠坦蕩、從容地面對自己,需要絕大的自信和勇氣。弱者最大的恐懼是看到自己,看到真相。弱勢文化也有同樣的心態(tài),《阿Q正傳》勾勒出近代中國人的精神肖像,在阿Q這個虛擬的人物形象身上,表現(xiàn)了中國文化在近代驚人的墮落,正如林興宅先生所言:“質樸愚昧又狡黯圓滑,率真任性又正統(tǒng)衛(wèi)道,自尊自大又自輕自賤,爭強好勝又忍辱屈從,狹隘保守又盲目趨時,排斥異端又向往革命,憎惡權勢又趨炎附勢,蠻橫霸道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滿現(xiàn)狀又安于現(xiàn)狀?!?/p>
《阿Q正傳》是新文化運動的產物。這篇小說應機出現(xiàn),說明我們的文化尚有省察、反思的能力,還出得來魯迅這樣的人,不留情面地解剖自身的文化,擦洗污垢,擠出膿包,切掉毒瘤,為老朽的文化刮骨療傷。
早年的魯迅抄古碑、編古籍,寫舊體詩,典型老派文人的趣味,誰能說他對中國文化沒有溫情與敬意?但他沒有回避文化的痼疾,痛下辣手,直面大廢不起的傳統(tǒng)文化。這是大勇,也是他內在人格的挺立。非有內在之篤定,不敢面對殘酷之現(xiàn)實。魯迅自言:“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面地解剖我自己?!边@直面自我的勇氣,把長在臉上的面具,一層層撕下來,直到鮮血淋漓,方能得見本來面目。
欲要脫胎換骨,必先傷筋動骨。西哲有言,未經(jīng)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過。我們看別人看得真切,論得干脆,對自己卻是溫情脈脈,得過且過,總有無數(shù)的借口和理由。字典里大量的貶義詞,都是準備用在別人身上的,諸如虛榮、自大、貪婪、懶惰、自私、狹隘……仔細想想,這些毛病,我們就那么幸運,都能一一避免?我們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自己修養(yǎng)頗高,為什么一旦臨事,一旦處在某種關系之中,就立刻暴露出種種習氣和不堪?就像很多人做了父母,在孩子這面鏡子之前,才發(fā)現(xiàn)自己內心隱藏的痼疾。沒有關系的映照,我們內在的天空永遠是風和日麗。只有處在種種關系之中,我們才看到鏡中的自己:一樣的軟弱,一樣的無奈,一樣的頑冥不化。
哪有那么多的花團錦簇,哪有那么多的歲月靜好。站在人性和欲望的海灘上,我們看見了赤裸裸的人性。這反倒是不自欺的起點?!罢\”即如實地面對自己。打掉一切虛妄、假象、造作,心中不留渣滓。
如實才能如是。當我們自身變得澄澈,就會清晰地看到因果和條件的可能,如庖丁解牛,刀光閃爍在骨縫之間,恢恢乎游刃有余。執(zhí)迷于外部的條件,這是消極的、等待的被動思維;一切操之在我、一切成之在我,則是主動的、負責任的主動思維?!胺辞笾T己”是自己心甘情愿負起全部的責任:我是主體,我來負責。
《易經(jīng)》說“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無非也是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先往內求,才能往外求。運氣是不可知的,不可把握的,可把握的惟有不倦地雕刻、打磨自己,使之成為一塊美玉——
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匵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保ā墩撜Z·子罕》)
子貢說:“這里有一塊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賣掉呢?”孔子說:“賣掉吧,賣掉吧!我正在等著識貨的人呢?!笔前?,先得有美玉,才談得上賣得出賣不出,如果自身不是美玉,而指望買玉的人眼瞎,這豈不是自欺欺人!
《孫子兵法》有言:“昔之善戰(zhàn)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眲e老想著戰(zhàn)勝別人,先想想自己還有哪些漏洞,否則,不僅勝不可得,連自己搭進去了。還是民間老話來得直接,“打鐵還得自身硬”,萬勿鐵沒打成,自己先碎了。
圣賢立論,千言萬語,不離本心,識自本心,萬事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