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軍秀
受雙語教學中浸潤式教學方式的影響,語文浸潤式教學也逐漸深入人心,語文閱讀浸潤式教學也有了長足的進步。與之相比,作文教學的現(xiàn)狀仍然不容樂觀。作文教學在提高學生寫作能力方面顯得非常乏力,作文課堂教學效率低下。
造成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學生的問題:寫作基礎差,生活素材少。有教師的問題:教師的作文教學缺乏科學性和系統(tǒng)性,教學隨意性大,缺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作文訓練系列。有教材的問題:我們所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必修一到必修五中的作文訓練專題,內容比較籠統(tǒng)、簡單,系統(tǒng)性不強。
針對這些現(xiàn)象,從教師對作文教學的認識和教學行為去分析,我認為教師應該積極尋找作文教學的應對方法,順應學習規(guī)律,大膽探索,將浸潤式教學方法運用到作文教學中去。以下是筆者結合自己平時的教學實踐,提出的關于高中作文浸潤式教學的一些設想。
一、作文浸潤式教學,需要科學規(guī)范
1.統(tǒng)籌教材,構建“浸潤式”作文教學模式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教材中共有20個專題的寫作教學內容,有的作文單元是按體裁編排的,有的作文單元又是按基本寫作基礎理論編排的,這樣編排寫作內容難免有交叉,不便操作,因為講每種體裁都會涉及立意、選材等基本寫作理論,但又略有不同。因此,許多教師在教學中是有取舍的,講什么,不講什么,都由教師來決定,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這是違背“積極學習”與“生成性”理論的。浸潤式作文教學則要求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對高中作文教學內容進行統(tǒng)籌規(guī)劃,強化體裁意識。
譬如教師可讓高一學生通覽全部作文單元的教學內容,找出涉及的體裁有:必修一、二以記敘文為主,必修三、四以議論文為主,必修五不限定體裁,以寫得深刻為目標。然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梳理,明確每個學期重點學習的文體,這樣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 “做”弄清文體分類的相關知識。如高一上學期的記敘文寫作有這樣要求:“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寫景要抓住特征;寫人要凸顯個性;寫事要有點波瀾?!被緦懽骼碚搩热菥涂山Y合記敘文寫作進行系統(tǒng)講授。這樣能把寫人敘事、抒情、哲理、寫景的寫作內容都系統(tǒng)地梳理出來。高二學習議論文寫作;高三可結合高考學習考試作文寫作,因高一高二學了記敘文和議論文兩類體裁,高三結合高考學習考試作文寫法就水到渠成了。
學生對教材整體作文內容進行梳理的過程,其實就是主動建構作文知識體系的過程,就是一種浸潤的過程。經(jīng)過這樣的梳理,學生學習作文的思路清晰了,每學期集中學習一類體裁也便于學生掌握,更符合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
2.教師應設計具體的寫作計劃
語文教師可以進行以語文備課組為單位的集體備課,制定高中三年的作文教學計劃。寫作計劃要按照高考的要求和以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為目標,要覆蓋一定的面,又要體現(xiàn)出寫作的質量??梢詤⒖冀甑母呖甲魑念}目,社會上發(fā)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生存環(huán)境的變化等因素來進行作文題目的設定。還要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設立短期和長期的目標,一步一步地完成。
二、作文浸潤式教學,需要實實在在的積累
閱讀積累:目前,語文教師與學生已經(jīng)明白閱讀的重要性,學生不能夠“行萬里路”,卻可以“讀萬卷書”。勤讀,可以開闊眼界,發(fā)展心智,豐富情感,這些真是寫作所需要的,可以說沒有閱讀就沒有成功的寫作。在書中,可以觀察別人的寫作手法,可以感受作者情感的表達、景物的描繪、人們行為和心理狀態(tài)的刻畫。教師讓學生在閱讀的同時,及時地記錄自己的感受,甚至是摘抄自己喜愛的語句、段落。這樣的讀書計劃必然是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
生活積累:此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尋找寫作資源,讓寫作貼近生活,走向“實用”。如結合我國一些城市“霧霾”日趨嚴重的現(xiàn)象,學生可到社會上去采訪,寫一篇消息;可進行深入調研,寫一篇調查報告或建議書;可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寫一篇社會生活評論;可聯(lián)系霧霾對自己生活的影響,寫一篇散文;可發(fā)揮想象,寫一篇小說或科幻小說;也可查閱資料, 寫一篇科普說明文等。
浸潤式作文教學應該注重實用性。教師的作文命題都來源于生活,它使學生認識到寫作與生活緊密相關,而且,這樣的作文能提升學生的實踐意識與創(chuàng)新意識,能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就業(yè)后承擔相應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作文浸潤式教學,需要切切實實注入課堂
現(xiàn)在的作文教學絕大多數(shù)是這樣的,下課前幾分鐘教師布置一個作文題,學生課后寫,教師課后評??斓囊恢?,慢的兩周以上,教師評完,在課堂上講評??梢哉f作文課就是講評課,引導與情境浸潤幾乎沒有。學生寫來寫去,水平不見得有什么進步。所以作文“浸潤式”教學要做到以下幾點:
1.課堂上拓展資源,提供范本,以“仿”帶“寫”
作文訓練中,課文就好比“師傅”的唱、念、做、打,學生作文好比“徒弟”的唱、念、做、打,沒有幾年“仿”學、“仿”練是發(fā)不出作文的“甜美聲音”的。因此,要讓“讀”與“寫”之間真正發(fā)生聯(lián)系,就要在“讀”與 “寫”之間加入ー個“仿”的環(huán)節(jié)。比如中國臺灣高中作文教學設計講究一“讀”一“寫”,“寫”自“讀”來,“寫”由 “仿”生,通過“讀仿遷移”的課堂化、經(jīng)?;?,進而實現(xiàn)“生態(tài)寫讀”。
例如,梳理出教材中的作文知識體系后,教師不要急于讓學生學習具體的作文知識內容,而是要引導學生跳出教材,拓展寫作資源,精選精學范文樣本。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教師通過“浸潤式”教學,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我,發(fā)展自我。如果教師閱讀面不廣或不了解學生心理,選取的范文不被學生喜歡,或不適合仿寫,往往吃力不討好。選范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能讀上百、上千篇文章才能選出一篇既契合要講的寫作理論,又適于學生仿寫的范文樣本。范文選取得好,有助于學生更透徹地理解寫作原理,并能運用寫作原理指導自己的寫作實踐。
什么樣的范文契合高中生的口味,并能激發(fā)他們寫作的興趣呢?據(jù)調查有這樣幾類:一是名家寫的、適合高中生閱讀與仿寫的精彩、深刻的作品, 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蔣子龍的《時間》、劉亮程的《先父》、龍應臺的《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等; 二是年齡與高中生接近的80后、90后作家的作品,甚至是一些有爭議的作家作品,如講科幻與玄幻類小說的差異時,可舉郭敬明的《幻城》為例。郭敬明的作品在學生中很有市場,中學生讀其作品有利有弊,教師可引導學生正確地分析其作品的利弊;三是適合高中生閱讀的刊物中的作品,如《青年文摘》《萌芽》《美文》(少年版)等刊物中的作品大多是與高中生同齡的學生所作,內容貼近高中生的生活,語言也為高中生所接受所喜愛;此外,教師還可常給學生介紹本校學生發(fā)表的作品。這些作者及作品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距離更近,學生讀后更易于仿效,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
2.課堂上多讓學生動動筆
在90%的課堂閱讀教學中,學生大都只是動口說,很少動手寫。有些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很強, 但一落到筆上變成書面語言常常是詞不達意,言不由衷。所以在閱讀教學中不妨讓學生多動動筆,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想法??梢詫憣憜栴}的思路、答題的寫作方法進行實踐,也可以寫寫學習本文的感受體會,等等。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是提高作文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另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去觀察人的行為、動作和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等等。還可以利用每節(jié)語文課開始的前五分鐘,讓學生列舉一下自己最關心的社會事件以及對它的調查和看法等, 這些方法都是為了讓學生加強對社會生活的感知,豐富自己的寫作素材。如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能讓學生在社會勞動中感知一些哲理,這種感悟遠比從閱讀中獲得的深刻得多,在寫作中運用可能也要熟練得多。
3.課堂上,要反復修改反復寫
浸潤式作文教學還要落實兩個環(huán)節(jié),就是“修改”(升格訓練)和“再講評”。 教師第一次講評后,學生是不是真正理解了、能否會運用了,還必須讓學生對自己的習作進行修改,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升格訓練。教師要針對學生修改后的作文再次進行講評,把修改前后的作文進行比較,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哪怕是點小的進步也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好文章是修改出來的,“文章不厭百回改”,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都是在反復的修改中完成的,曹雪芹“增刪五次披閱十載”寫出《紅樓夢》,給我們留下了千古佳話,文學家寫作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的學生呢?在訓練學生作文時,不要只追求話題(題目)的數(shù)量,而要保證訓練的質量。一個話題要讓學生寫兩三次,這樣反復寫反復修改,方能寫出優(yōu)秀的文章。
四、浸潤式作文教學,需要注重興趣與思維的浸潤
1.興趣浸潤
對于高中學生尤其是髙一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是至關重要的。有人把高中的作文目標總結成:高一寫得出、高二寫得好、高三寫得快,這很有道理。有一位高一老師編定了這樣一個培養(yǎng)學生感受能力和審美體驗的系列訓練,引導學生寫以下內容:感受家庭,體驗親情美;感受交往,體驗友情美;感受交際,體驗人情美;感受風俗,體驗風情美;感受自然,體驗風物美;感受時代,體驗崇高美;感受歷史,體驗悲壯美;感受藝術,體驗形象美;感受科學,體驗理性美;感受人生,體驗人性美等等。讓學生寫這些話題,就是幫助學生找到觸動他們心靈的“觸發(fā)點”,豐富學生的寫作內容。在學生能寫出具體內容之后,再漸漸在技法上進行指導,否則一開始就講那么多寫作理論、寫作知識,一味拔高寫作要求,大多數(shù)學生是不會有寫作興趣的。
2.思維浸潤
思維是作文的靈魂,是作文的第一要素,是根本,是關鍵。所以,作文訓練必須要以寫作思維為核心。在作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呢?
首先要讓學生作為學習者和思想者參與到寫作活動中。在寫作教學中,教師要想辦法讓學生的思維更活躍,文化視野更開闊,思想認識水平得以不斷地提高。
其次要為學生搭建促進思維發(fā)展的平臺。高中作文思維訓練的方式方法教材上沒有具體細致的設計,這就需要教師們去研究去開發(fā)。 如可以讓學生寫觀察日記。形式內容可以不拘一格,但必須要求有感而發(fā),要有自己的觀察和思考,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就會漸漸開始留心關注周圍的人和事,養(yǎng)成善于思考的好習慣;老師和學生共同來提供一些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社會生活的話題,這樣一方面可以積累寫作素材,另一方面也能夠增強學生關注社會、關注人生的寫作意識。近幾年的高考作文題目中反映社會生活的內容很多,如果學生不關心生活、不關心社會,面對這樣的作文題會無所適從。我校有的班級做得很好,老師要求學生讀書,并有所側重地寫讀書筆記,并舉行讀書報告會;高一以記敘類為主,高二以議論類為主,高三以思辨類為主。這樣有目的、講方法地讀書才能以讀促寫,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教師要做教學的有心人,根據(jù)自己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個性化地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如果從高一到高三,設計一項思維訓練序列堅持不懈地有計劃地認真實施,逐漸浸潤,三年后學生將會擁有一筆豐富的寫作素材的寶藏,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也會得到極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