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鐵峰
(海南省第二人民醫(yī)院,海南 五指山 572299)
目前,腦出血因具備較高的致殘率和病死率,已經成為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疾病類型。其中,高血壓性基底節(jié)區(qū)腦出血是常見的腦出血類型。臨床針對該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手術是應用較多的治療方式[1-2]。近年來,隨著臨床顯微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顯微手術也開始被積極的應用于該病的治療之中。本次研究探討顯微手術在高血壓性基底節(jié)區(qū)腦出血患者臨床治療中效果。
1.1 材料:對我院在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間治療的30例高血壓性基底節(jié)區(qū)腦出血患者進行分析。入組患者年齡42~72歲,平均年齡為(58.33±1.05)歲;納入研究的患者性別分布情況為: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體質量指數18.46~24.74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3.27±1.16)kg/m2。入組患者均經臨床顱腦CT檢查,確認血腫位于基底節(jié)區(qū)?;颊哐[量均在30 mL以上,且發(fā)病時間在48 h以內。
1.2 治療方法:患者均進行顯微手術治療,術前對其實施常規(guī)CT檢查等。對患者實施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在獲得理想麻醉效果之后,對患者實施小骨窗顯著手術治療。結合患者術前的頭顱CT檢查,選擇接近血腫的位置做切口,并注意避開重要功能區(qū)皮質。手術采用顳部直切口或弧形入路,切口長6~8 cm,骨窗直徑約3 cm,采用“十”字形剪開硬膜,經顳葉或側裂入路,避開功能區(qū)。經顯微鏡頭,醫(yī)師在直視情況下將局部血腫徹底吸出,并利用雙極電凝予以徹底止血。手術結束后常規(guī)放置腦室引流管于血腫腔。術后對患者實施CT復查,結合復查結果于術后3~7 d將引流管拔除。術后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常規(guī)脫水、止血,以及抗感染治療和預防消化道出血處理等。定時測量患者血壓水平和顱內壓情況,嚴密注意控制血壓和顱內壓,預防術后再出血的出現(xiàn)。
1.3 觀察指標:對患者術前與術后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HISS)評分與日常生活活動量表(ADL)評分進行統(tǒng)計和比較。ADL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日?;顒幽芰υ綇?,NHISS評分越低,說明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輕。
1.4 統(tǒng)計學處理:使用SPSS 19.00分析。資料采用t檢驗,檢測各組數據比較的P值大小,以0.05(α值)作為評估界限,P值經檢測<0.05,為差異顯著。
2.1 顯微手術前后30例患者NHISS評分統(tǒng)計與比較:顯微手術治療之后,與治療前進行比較,入組患者的NHISS評分顯著下降(P<0.05)。見表1。
表1 顯微手術前后30例患者NHISS評分統(tǒng)計與比較(x-±s,分)
2.2 顯微手術前后30例患者ADL評分統(tǒng)計與比較:顯微手術治療之后,與治療前進行比較,入組患者的ADL評分顯著提高(P<0.05)。見表2。
表2 顯微手術前后30例患者ADL評分統(tǒng)計與比較(x-±s,分)
針對不同類型的高血壓性腦出血,手術治療是十分有效的治療方案。對于高血壓性基底節(jié)區(qū)腦出血患者,通過及時的對其實施有效的手術治療,可以減少血腫對腦組織所產生的壓迫。并有效減輕血腫對腦組織產生的破壞,緩解對腦組織繼發(fā)損害[3-4]。近年來,臨床顯微技術得到快速的發(fā)展。顯微手術,也開始被積極的應用于高血壓性基底節(jié)區(qū)腦出血患者的臨床治療中。以往李英偉等學者的研究即證實[5],針對基底節(jié)區(qū)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對其實施小骨窗開顱顯微手術治療可以獲得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本組臨床研究實踐結果也表明,顯微手術在高血壓性基底節(jié)區(qū)腦出血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具有良好的應用效果。研究中,顯微手術治療之后,與治療前進行比較,入組患者的NHISS評分從(39.16±3.03)分顯著下降為(14.34±5.89)分,ADL評分從(39.29±1.25)分顯著提高為(85.57±1.31)分。顯微神經外科技術的應用能夠放大手術野,提供良好的照明,精確操作,減少鄰近組織損傷機會。在具體的治療中,小骨窗顯微手術操作中,醫(yī)師可以借助顯微鏡對患者的顱內局部情況進行觀察,手術視野開闊、清晰,便于醫(yī)師開展各項手術操作。醫(yī)師可以在顯微鏡下清除血腫,避免傷及血管和血管壁引起新的出血和神經功能障礙[6-8]。進而更好的對血腫予以清除,減輕腦組織繼發(fā)損害,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顯微手術在高血壓性基底節(jié)區(qū)腦出血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可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