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艷梅
摘 要: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展現(xiàn)了與中世紀繪畫不同的新視角,最為重要的原因是透視法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藝術家通過對自然光線和科學的透視技法的運用為我們逼真地描繪出真實的自然世界,也帶來了不同于中世紀繪畫的新視角。
關鍵詞:文藝復興;透視法;新視角
“透視”一詞是從拉丁文“Perspcire”翻譯過來,意思為“看透”。據(jù)史料載,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時期,透視法得以萌芽。公元前1世紀古羅馬建筑大師維特魯威曾在建筑效果圖中提及這一問題。
它真正成為一門科學是從文藝復興時期的15世紀20年代開始的,也是這一時期它被藝術家們廣泛使用。其中意大利建筑家布魯內(nèi)萊斯基的“聚向焦點”的透理論體系對透視理論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貢獻。畫家奇馬布埃和喬托·迪·邦多納(即喬托)在繪畫上對透視法的運用進行了研究,馬薩喬、 安德烈·曼特尼亞等人也受到其影響,創(chuàng)作出諸多驚人之作。此后,更是有一大批知識淵博的藝術家、建筑學家等對透視法進行研究,如建筑家列昂·巴蒂斯塔·阿爾貝蒂在他的《繪畫論》中提出“藝術家即科學家”,認為繪畫應該基于一定的數(shù)學原理。他還認為藝術家通過運用透視法則,可以科學地闡述和再現(xiàn)自然。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也都在前人的基礎上繪制出具有透視感的作品,其中達芬奇在他的著作《繪畫論》中對形體透視和色彩透視的規(guī)律做了深入的研究。
透視法研究與應用是文藝復興時期所有的發(fā)現(xiàn)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它不僅使藝術家能夠更加逼真地展示藝術作品,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這一技法的使用,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作品為人們展示了不同于中世紀的新視角。中世紀的宗教繪畫不注重對客觀世界的真實描繪,多使用夸張變形以及改變真實空間序列等多種手法達到強烈表現(xiàn)精神世界的目的。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倡導“摹仿自然”,把逼真作為它重要的目標之一,透視法的運用就可以很好地實現(xiàn)這一點,同時也幫助藝術家開創(chuàng)了繪畫的新視角。
一、自然世界的再現(xiàn)
文藝復興時期,自然的地位被提高,人們重新重視自然的力量,藝術家們開始深刻研究探索自然界,并且想要真實地描繪出來,克萊因在《西方文化中的數(shù)學》中提到:“畫家們復興了生機盎然的世界中壯麗、令人愉悅的本質(zhì),重新描繪出美麗的畫卷,這種美麗的畫卷被證明是物質(zhì)世界的幸福所在,是滿足自然需要的不可剝奪的權利,是由大地、空氣、河流、海洋所帶來的歡樂?!?/p>
自然地位的提升與新柏拉圖主義有著密切的關系。新柏拉圖主義在普羅提諾的“太一說”的基礎上提出了“流溢說”,“太一”能夠流溢出理性,理性流溢出靈魂,靈魂流溢出自然萬物。這種思想打破了自然界與上帝(太一)的分割局面,并將他們?nèi)诤掀饋?,形成了一個上帝、自然和人的統(tǒng)一性的信仰,形成了神和自然界是同一的神秘主義的泛神論。這不同于中世紀的經(jīng)院哲學時期自然是神創(chuàng)造的,上帝高于一切的觀念。這一思想下的自然是具有神性的,它不再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低賤的自然,因為它可以自我創(chuàng)造,可以散發(fā)出巨大能量,使得宇宙充滿光芒、溫暖。自然地位的提升,使得人們從之前對自然的蔑視轉變成為敬仰,并且以一種關注和考察的眼光看待它。
因此畫家們開始將自然大范圍地展現(xiàn)在繪畫中,最為顯著的變化是這一時期的宗教神話人物的背景,從脫離世俗象征著無限永恒與崇高的金色光芒變成了真實事物或自然景色。比如羅吉爾·凡·德·維登的《圣路加繪圣母像》,雖然圣母身后是金色的背景,但是窗外是真實風景,甚至還有兩個人站在橋上眺望更遠處的風景。
二、自然之光的展現(xiàn)
光是一個可以讓我們認知世界的自然客體,也是具有使世間萬物得以顯現(xiàn)的抽象存在。因它具有抽象的形態(tài),中世紀時期人們賦予它神圣又神秘的意味,如畢達哥拉斯的時代“有些信徒就宣稱陽光在空氣中散發(fā)的微塵是靈魂”,《圣經(jīng)》中它被用來象征上帝、基督、真理及美德和救世主。隨后哲學家、思想家也對其有著強烈的關注,經(jīng)過后繼的普羅提諾、偽狄奧尼修斯以及奧古斯丁等人的改造和發(fā)展,對光的闡釋演變?yōu)楠毺氐闹惺兰o“光之神學美學”。使得光具有神圣的地位,成為了“神圣之光”,并且具有了特定的意義,有著宗教的形而上學的美學意蘊。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新柏拉圖主義提出了“太陽崇拜”的觀點,體現(xiàn)在對太陽光線的重視。費奇諾在他的著作《論太陽》中曾指出:“沒有什么東西比(太陽的)光更能完全地揭示出善(上帝)的本性?!彼麄冋J為太陽擁有著與上帝相似的可以自我復制、富有生殖力的特性,因為它所散發(fā)的無數(shù)巨大的能量,可以賦予宇宙以光芒、溫暖和豐饒,客觀存在的太陽替代了神秘的上帝,這能夠證明人們對自然的認識從感性變得理性,開始客觀地看待太陽與陽光。
人們對光線的重新認識,促進了透視法的發(fā)展??巳R因在他透視理論中,將光線問題視為最為重要的因素,因為光線的明暗可以幫助藝術家更好地描繪出具有空間感的真實畫面,同時也可以將中世紀的神圣人物置于更為生動真實的現(xiàn)實世界中。中世紀繪畫人物背景多是金色的神圣之光,如杜喬的《圣母子榮登圣座》整個畫面的背景全部是金黃色,圣子的頭部還有一圈更為耀眼的金色光圈。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也開始在理性的指導下將自然光運用在畫面中,如弗拉·安吉利科的《圣母領報》中圣母頭上雖然有象征神圣之光的金色光環(huán),但是自然之光通過窗戶照印在室內(nèi),為我們展現(xiàn)了有著精致裝潢的空間,窗外的花園更是在自然光線的照耀下顯得分外生動。
三、科學構圖的表現(xiàn)
藝術家為了精確地描繪現(xiàn)實世界,追求逼真的繪畫效果,需要在平面上描繪出具有一定空間感的景象,這就要運用到多種科學的數(shù)學原理,如歐式幾何等等。繪畫中的科學因素,首先體現(xiàn)在繪畫的構圖中。構圖是藝術家們理性思維的結果,成熟的幾何構圖使得藝術找到了符合自身形成的法則,使它能夠擺脫以前的隨意性和外在的框架,進而更加成熟。文藝復興以前,“畫家畫畫主要是考慮把主人或贊助人想要表達的主題放在固定的畫面(墻壁、棺蓋、器物等)中,依畫面形狀來畫,圍框與被框定元素間的關系是那樣的固定,一個形式與另一個形式的緊密關聯(lián)在畫幅之內(nèi)得以持續(xù),這是不證自明的?!痹趧?chuàng)作宗教繪畫時,“所有的事物也都按照固有的等級序列排列,……拜占廷畫師也把圣母放在當中,兩邊是天使或圣徒,……畫師將注意傾注于再現(xiàn)的技藝,而這些技藝必須是以最少地犧牲秩序來起作用的。”
透視圖法的基本任務就是在已知一平面的大小和位置的前提下,畫出使我們?nèi)缤谀彻潭ㄎ恢煤徒嵌人吹降娜S空間景物,近似于我們?nèi)搜弁高^一個窗口所見到的景象?;谶@一點,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在繪畫中試圖用科學的透視法和理性的精神探索出更加生動鮮活的構圖樣式,想要創(chuàng)造出與中世紀呆板構圖不同的新形式。其中馬薩喬、喬托、弗朗切斯卡、達·芬奇、拉斐爾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如達·芬奇《最后的晚餐》以耶穌為中軸線,兩邊的門徒對稱分布,并且門徒也有不同的組合,室內(nèi)的布局也是呈對稱分布。透視法的運用使人們將視線首先落在耶穌身上,同時也使得畫面具有縱深感、空間感。達·芬奇的《圣安娜與圣母子》則是運用了穩(wěn)定的三角形構圖,人物鮮活生動,形成了一個完整、穩(wěn)定的結構,不同于之前呆板的構圖?!段魉雇⑹ツ浮肥抢碃査嬍ツ赶裰械拇碜鳎@幅畫的構圖是隱含的十字結構,將人們的目光匯聚在圣母身上,左右兩邊人物姿勢、衣物形態(tài)的不同又使得畫面顯得十分生動。除了在繪畫構圖中體現(xiàn)文藝復興藝術家追求科學的態(tài)度以外,拉斐爾的《雅典學院》直接用作品內(nèi)容表達人類對科學精神追求的贊美,它利用透視法將人們的目光集中在整幅畫面的中心,隨后再按照幾何構圖的方法安排其他人物。全畫以布拉曼特設計的圣彼得大教堂為范本,將與古代七種自由藝術相關的代表人物表現(xiàn)出來,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畢達哥拉斯、語法大師伊壁鳩魯、建筑家布拉曼特、幾何學家歐幾里得、畫家索多瑪?shù)?,兩側分別供立著智慧女神雅典娜雕像和音樂之神阿波羅雕像,整個畫面都彰顯著追求理性與智慧的氛圍。拉斐爾將人物后面的背景設計成一層層通向藍天的階梯,仿佛他們置身于神圣的天堂,同時建筑設計和透視法的科學成就表現(xiàn)在整個畫面中,將它們也表現(xiàn)為一種精神力量的奇跡。
四、結語
透視法是文藝復興時期繪畫體現(xiàn)新視角的重要手段,它的使用改變了中世紀繪畫空洞單一的背景,使逼真生動的現(xiàn)實世界和客觀自然成為神存在的背景。同時創(chuàng)造了更為多樣的構圖,打破了中世紀繪畫呆板單一的構圖樣式,在視覺上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更加豐富的美感體驗。繪畫新視角的產(chǎn)生,離不開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思想,它們創(chuàng)造了與中世紀不同的思維,引發(fā)了藝術家們對藝術新視角的思考,同時也為展現(xiàn)新視角提供了科學的方法。
參考文獻:
[1]克萊因.西方文化中的數(shù)學[M].張祖貴,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2]文德爾班.哲學史教程[M].羅達仁,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3]庫恩.哥白尼革命——西方思想發(fā)展中的行星天文學[M].吳國盛,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4]海因里希·沃爾夫林.意大利和德國的形式感[M].張堅,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5]貢布里希.藝術與人文科學[M].范景中,譯.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1989.
作者單位:
昆明理工大學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