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彤
摘 要:徐剛,教授,中國礦業(yè)大學碩士生導師,美國油畫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江蘇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作為一名堅定的印象派畫家,徐剛教授始終致力于運用畫面色彩來表達畫面特有的妙不可言的氛圍,尤其是通過色彩的冷暖關系和層次感,將所見所感客觀記錄下來,創(chuàng)作出一幅幅精美感人的油畫作品。
關鍵詞:印象派;藝術思想;表現(xiàn)技法;文藝美學;徐剛
一、堅定的印象派畫家
在19世紀現(xiàn)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fā)展下,光學理論和實踐有了重大突破。印象主義運動出現(xiàn)在法國畫壇是在19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以藝術沙龍的形式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進入20世紀后,總的來說,藝術所呈現(xiàn)出來的亢奮和急于變革的特點就不再像以前的美術史上那樣,以畫派或美術運動為例,是某種單一發(fā)展的趨勢或潮流,而是描述了各種各樣的藝術家和作品故事的年代,畫家們各自獨立自由地去追尋他們想要展現(xiàn)的藝術觀念。當代藝術在時間上意味的是古代以后、未來以前、生長在當下的藝術,能夠體現(xiàn)當下的時代特征和具有現(xiàn)代精神氣息的藝術。藝術家們生活在今天的現(xiàn)實世界里,所接受的是這個時代的文化,他們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映射出今天的社會面貌。徐剛教授從小就體現(xiàn)出與生俱來的藝術天賦和對繪畫的熱愛,大學期間因為特別喜歡油畫那種厚重和客觀的畫面感,以及油畫豐富的色彩和獨特的表現(xiàn)技法,對油畫情有獨鐘,尤其是對印象派的表現(xiàn)手法如癡如醉,一心鉆研,這讓他成為當代中國具有代表性的一位可以將光影變化和色彩運用得完美和諧的畫家。在當時的印象主義團體中有兩種畫家類型:第一種是印象派早期像莫奈一樣,更注重于顏色的表現(xiàn)力;第二種是19世紀晚期印象派像德加一樣崇拜古典素描。徐剛教授的印象主義同法國的印象主義運動一樣,反對死板教條的學院派古典繪畫體系和浪漫主義后期陷入空洞虛假的唯美主義,并且在印象派大師莫奈、西斯萊以及后印象派主義畫家梵高、塞尚的作品中汲取養(yǎng)分,站在巨匠的肩膀上繼續(xù)學習和探究印象派繪畫。同時他尤其注重在繪畫中對陽光和空氣質感的研究和表現(xiàn),一年四季無論雨雪陰晴總在戶外寫生,直接描繪大自然在不同天氣下的物象。徐剛教授反對概念化的繪畫方式,認為畫家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細觀察周圍的環(huán)境,并根據(jù)當時的氛圍記錄下剎那的直接感受,表現(xiàn)出色彩的微妙變化。徐剛教授認為油畫畢竟是發(fā)源于西方的,是西方文明的一顆閃耀珍珠,傳播到中國不到一百多年的時間,中國的畫家和學者們還在不斷探索油畫的多種語言,希望能將西方的繪畫本土民族化。在21世紀的今天,發(fā)展中國油畫應該尊重和借鑒歐洲寶貴的繪畫成果,在歷史的反思和自由創(chuàng)作中進行綜合性的探索,同時不斷的關心時代的變革歷程和整個社會的思想文化進程,走向現(xiàn)實生活,追求生活的美感,繼承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從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中吸收精華,用更寬廣的視野打開中國油畫藝術創(chuàng)作題材新世界的大門,研究者們應提升自己的審美和藝術修養(yǎng),內心堅定且強大遵循自由意志和道德規(guī)范,創(chuàng)造出富有生命力藝術作品,營造生機勃勃的學術氣息。在徐剛教授的油畫作品中,純粹的色彩是不存在的,兩塊色彩之間一定能找出第三塊過渡的顏色,色彩之間的和諧是最重要的,大自然中存在大量的灰色,色彩的純度是相對而言的,有冷暖的傾向。對于畫家來說,他畫的已經不是某個具體的形狀和物體,而是具有某種形狀的色彩和具有某種形狀的色彩之間的關系。近距離觀察徐剛教授的油畫可以看到他的筆觸自然放松,既隨心所欲又肯定大膽,緊緊把握所繪物體的形態(tài)結構,畫面厚薄疏密區(qū)分得當,節(jié)奏有緊有松相得益彰,給人以賞心悅目的美好體驗。
二、從文藝美學的角度分析畫面
第一眼看到徐剛教授的油畫作品,就會讓人陷入深深的遐想之中。從文藝美學的角度出發(fā),這是一種審美的超越,繪畫不僅僅是視覺的感官,也引起了觀賞者的詩意與生存之思。繪畫的價值與意義,表面上看來是用來觀賞的,但是,真正的價值與意義又始終在變化之中,人們在大自然中感到困惑與不解,此時藝術與詩思就應該啟迪心靈。徐剛教授作品中的色彩無論是在視覺感官還是情感傳遞上,都有著一種敏感而細膩的共鳴,這也給觀者以靈肉一元的整體感。在其豐富的內心世界里,色彩一氣呵成的表達,是感情的傾注和情緒的宣泄,這也使得它的畫面有一種引人入勝的魅力,打開觀者在視覺上的想象空間。從文藝美學的角度而言,徐剛畫面中詩意的生命體驗可以在三個維度展開:一是傳統(tǒng)的士大夫式寧靜自然的詩趣與歸隱田園的生存哲學之間的領悟,二是在現(xiàn)實的生命享樂與青春騷動中體驗生命的反叛與不安,三是在異域的生命時尚與宗教狂歡中體驗神圣與世俗的和諧。繪畫與生命的自由想象,不單單要遵照客觀的真實生活,而且要在參考真實生活的基礎上,進行無限自由的思想憧憬。一方面,不能遭到繪畫法則規(guī)定的限制,始終如一地向大自然尋求靈感一瞬的源泉;另一方面,為了畫面的需要,營造理想化的畫面氛圍,可以適當?shù)貙φ鎸崍鼍吧约有薷?,從而營造更好的視覺效果,避面畫面效果平淡無味。徐剛教授的繪畫題材往往來源于大自然,這使他的畫面飽含浪漫性。從中國的文藝美學本有的美學觀念出發(fā)可以發(fā)現(xiàn),這概念就是“詩性”。一是徐剛教授的畫面中充滿自然性與神秘性,從生存論意義上說,浪漫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疏離,是神秘與唯美意境的結合。畫家在自然風景與現(xiàn)實生活世界中,用獨特的智慧與睿智的雙眼發(fā)現(xiàn)大自然的無限奧秘,不僅可以看到自然界存在的美麗生命,而且可以感受到這些自然生命的神圣性并用油畫顏料涂抹在畫面上。二是生命性與神圣性,從創(chuàng)作意味上說,意味著生機與愛,是超越現(xiàn)實之上的理想與偉大精神之體現(xiàn),把自然的生機與神秘表現(xiàn)出來,造就了畫面的浪漫與傳奇。徐剛教授熱衷于畫自然風景和各種各樣的花卉,因為它們都是無限希望的象征。萬物之中希望至美,至美之物永不凋零。徐剛教授認真觀察沐浴在不同光線下產生的不同色彩變化,迅速準確地捕捉描繪對象,把變幻莫測的光色效果記錄下來,用他的畫筆賦予那些自然景象賦予生命力,努力把一種轉瞬即逝的“印象”永恒地轉移到了畫面上。
三、珍愛生命,更加善待藝術
赫爾曼·黑塞在《德米安》中提到:“對每個人而言,真正的職責只有一個,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堅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毙靹偨淌谡J為畫好畫是一個藝術家的天職,而畫什么取決定于畫家被什么所感動。為什么畫家都格外珍惜自己的作品,因為要完成一幅滿意的藝術作品需要調動飽滿的情緒和精力,需要畫家反復地疊加自己的經驗和認知。即使這樣,離作品的完成還有很遠的距離。特別是畫家對自己的高要求和高標準,有時可以一瞬間就將自己辛苦建立數(shù)周的工作化為烏有,所以畫家必須沉下心來,等待靈感的到來,仔細推敲,巧妙地取舍構圖,一遍一遍用心畫出色彩的和諧對比關系和畫面氛圍,冷靜客觀地分析,孜孜不倦地學習,踏踏實實地修改,用最飽滿的熱情創(chuàng)作出蘊含無限想象空間的作品。他熱愛大自然的一切,能夠在平時簡單的生活中收集能量,然后拿起畫筆在畫布上通過光與色的相互關系中表達世界的美妙,釋放自己細膩的感情,從而創(chuàng)作出精美感人的藝術作品。無論何時,向大自然學習,并進行抽提凝練都是徐剛教授一直在做的事情。寫生,無論是室外風景寫生,還是室內花卉寫生,在光的照耀下描繪每個對象,都是對平凡的自然之美的發(fā)現(xiàn)。他認為,藝術最動人的光芒就是來自于人類自身與大自然的和諧之處,不經意間流露真情。社會發(fā)展到今天,多元化的文化背景給當代人帶來了緊張和浮躁,然而,浮華終將褪去,徐剛教授的繪畫里飽含的淡泊寧靜和自然純真無疑會給現(xiàn)代人帶來很多心靈的慰藉。繪畫是導致人觀看與解構世界的方式,不同的閱歷對繪畫的認識也迥然不同。隨著時間的沉淀,人們會覺得有些曾經喜歡的繪畫如今覺得索然無味,曾經覺得不解的繪畫如今覺得妙不可言。藝術的核心是修養(yǎng),藝術家不僅要有嫻熟高超的藝術技能,想要作品不同凡響,還得有熱愛生命的激情和感悟生活的能力以及不知疲倦的精神,徐剛認為這一生只有不停地完成感人的藝術作品,畫家的生命才有意義。藝術需要真誠,作品里的感受、文脈、精神雖不可見,但觀者實實在在可以感受得到,美麗的始終是美麗的,誰也騙不了誰。時光流逝,歲月荏苒,徐剛教授說:“時間是有限的,自己只有全身心的投入藝術創(chuàng)作,真誠地回報社會,感恩大自然,以生活的熱情畫下筆尖的燦爛,用博愛、仁慈、虔誠的心靈去對待每一個生命,不斷完善自己的靈魂,將內心的感動和美妙感覺傾入到繪畫中?!?/p>
四、結語
徐剛教授是中國當代藝術群少有的堅持不懈執(zhí)著于印象主義探索的畫家,他打破西方體系和東方主義的屏障,成為油畫語言多方位研究的帶頭者。在當今社會形態(tài)急速變化的過程中,什么適合作畫、什么才合乎繪畫本身變得復雜而多變,在這個迷茫的時期,許多藝術家放棄繪畫,用更加激進的方式去探索藝術。而在今天這個大時代的背景下,徐剛教授的善良、堅韌,面對時移世易的勇敢堅持和他對藝術的真心奉獻和對人文主義的信仰就像在暴戾的風雨中開出的一朵美麗的白色木蘭花,令人動容。時間是繪畫的答案,畫筆在布上留下痕跡,形成畫作,使得繪畫的時間與記憶的時間重疊,精準地凝固在某一個特定的瞬間,這個瞬間里的所有訊息和能量都蘊含其中。偉大的畫作能夠超越時間,超越媒介,超越技巧,超越觀念,超越文化,成為經典。
參考文獻:
[1]邁耶斯.印象派四重奏[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保羅·史密斯.印象主義[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4.
[3]張春新.西洋油畫技法[M].吉林:吉林美術出版社,2000.
[4]左拉.印象之光[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5]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8.
[6]何政廣.莫奈[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7]孫逸淳.莫奈的光與色[D].河北大學,2014.
[8]李志宏,張蕊.審美認知:美學研究的第二條路徑——康德《判斷力批判》新解讀[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6(4).
[9]宗白華.美學與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作者單位:
中國礦業(yè)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