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江榮 徐曄麗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qū)章鎮(zhèn)中心衛(wèi)生院,浙江 紹興 312363)
腦梗死是常見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多發(fā)于中老年人[1],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其發(fā)病率逐年上升[2]。酗酒、糖尿病、心臟病、高血脂、高血壓以及遺傳與腦梗死的發(fā)病有密切關系[3],主要表現(xiàn)為昏迷、步態(tài)不穩(wěn)、舌癱、面癱、吞咽困難、肢體偏癱、頭暈頭疼等,腦梗死會導致腦內(nèi)動脈閉塞、狹窄,腦血液循環(huán)障礙,機體血脂代謝異常,血液黏度增加等[4],本研究選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50例腦梗死患者,就探討血府逐瘀湯治療腦梗死的效果及安全性。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50例腦梗死患者,均經(jīng)外院CT或MRI檢查確診,根據(jù)不同治療方法分為兩組,對照組(n=25)給予常規(guī)治療,其中男17例,女8例;年齡50~78歲,平均(63.23±1.30)歲;病程1~3個月,平均(1.6±0.3)個月;5例腔隙性腦梗死,11例血栓性腦梗死,9例多發(fā)性腦梗死;觀察組(n=25)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血府逐瘀湯治療,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齡50~79歲,平均(63.71±1.18)歲;病程1~3個月,平均(1.5±0.4)個月;6例腔隙性腦梗死,10例血栓性腦梗死,9例多發(fā)性腦梗死;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納入標準:①符合腦梗死診斷標準;②患者及家屬均知情研究;③無其他精神類疾病。本研究所選病例經(jīng)過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吸氧、營養(yǎng)支持、糾正水電解質、改善腦循環(huán)、擴張血管等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患者再給予血府逐瘀湯治療,藥方:桃仁四錢(12 g)、紅花三錢(9 g)、當歸三錢(9 g)、生地黃三錢(9 g)、川穹一錢半(5 g)、赤芍兩錢(6 g)、牛膝三錢(9 g)、桔梗一錢半(5 g)、柴胡一錢(3 g)、枳殼兩錢(6 g)、甘草一錢(3 g),以水煎熬,取汁300 mL,分早晚兩次服用;頭痛者:加白蒺藜10 g、玄胡6 g;言語不利索者:加僵蠶10 g;口眼歪斜者:加蜈蚣、全蝎各5 g;氣陰兩虛型者:加黃芪50 g、麥冬20 g、人參10 g。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1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凝血功能和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以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①凝血功能:包括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時間(APTT)、纖維蛋白(Fib)、凝血酶原時間(PT);②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價,共11條15項,分值范圍0~24分,得分越低表示神經(jīng)功能越好[5];③不良反應:包括頭暈頭脹、消化道癥狀等。
1.4 統(tǒng)計學處理:選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取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設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凝血功能對比:治療前兩組患者TG、TC、APTT、Fib、PT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TG、TC、APTT、Fib、PT均明顯下降,觀察組患者改善更為明顯,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凝血功能對比[n]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凝血功能對比[n]
?
2.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對比:治療前兩組患者NIHSS評分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NIHSS評分均明顯下降,觀察組患者改善更為明顯,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手術前后兩組患者NIHSS評分對比
表2 手術前后兩組患者NIHSS評分對比
?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2.00%vs16.00%對比差異不明顯,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n(%)]
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疾病,具有極高的發(fā)病率、致殘率、致死率,若血液黏度增加,會增加血栓的發(fā)生概率,進一步加重病情嚴重程度,所以改善凝血功能對腦梗死患者治療有重要意義[6]。腦梗死在我國祖學中屬“中風”范疇[7],病因主要為氣血運行失調(diào)、氣滯血瘀、經(jīng)絡阻滯等,加之憂思惱怒,或飲酒飽食,或房室勞累等誘因,以致氣血運行受阻,因此治療應以醒腦開竅、活血祛瘀、祛痰通絡為主[8]。
血府逐瘀湯是《醫(yī)林改錯》中的一中醫(yī)方劑名,為理血劑,有很強的活血化瘀作用,藥方共包括11種中草藥,其中甘草可補脾益氣、調(diào)和諸藥[9];牛膝可引導瘀血下行、活血通經(jīng);桔梗可引藥上行、開宣肺氣;枳殼和柴胡可疏肝理氣[10];生地可清熱涼血、顧護正氣;紅花可祛瘀止痛、通經(jīng);桃仁可活血化瘀;當歸可補血、活血,諸藥合用可共使血活瘀化氣行[11]。
研究顯示,血府逐瘀湯具有明顯的擴張血管和解痙以及促進血液循環(huán)等作用[1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TG、TC、APTT、Fib、PT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血府逐瘀湯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觀察組患者NIH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血府逐瘀湯可有效促進患者神經(jīng)功能改善;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說明血府逐瘀湯不僅治療效果明顯,還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因此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