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貝子
腰椎間盤突出為臨床常見腰腿痛疾病,且近年隨著人們生活方式改變,發(fā)病率有逐步上升趨勢。該疾病主要為椎間盤變形、纖維破解、髓核突出以及刺激神經根等綜合性癥狀引起。由于此種疾病長時間不愈會嚴重影響患者正常作息,因此需選取合適方式進行干預,幫助患者恢復生理能力。有研究認為針灸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中療效顯著[1]?,F選取我院患者為研究對象,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取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患者94例為研究對象,對照組47例,男23例,女24例,年齡37~77歲,平均年齡(58.36±2.67)歲,病程4個月~12年,平均病程(5.16±0.62)年;觀察組47例,男24例,女23例,年齡36~78歲,平均年齡(58.29±2.52)歲,病程3個月~12年,平均病程(5.24±0.53)年。患者基礎性資料可進行對比分析。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牽引治療。用腰椎主動牽引床牽引骨盆間隙,在力量控制上以患者可承受為準,1次/d,30 min/次,治療時間為10 d。觀察組患者實施中醫(yī)針灸治療?;颊邽楦┡P位,取腰眼、委中穴、腎盂穴、陽陵泉穴、昆侖穴以及足三里、百會等穴位。對不同穴位,用不同長度毫針,首先取75%乙醇棉球消毒,施針時保持快針,深度為1~3寸。提、插、捻的方式使其得氣,1次/d,患者臨床癥狀緩解之后,每2 d針刺1次,治療10次。在患者起針后也可實施拔罐,留罐時間為5~10 min。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患者血清內炎性因子變化狀況,主要對比白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情況。②分析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情況,主要分析腰骶疼痛、腿部疼痛。選取視覺模擬疼痛評分法(VAS),共0~10分,評分越高,疼痛情況越嚴重。③對比各種治療方式下臨床療效。痊愈:患者腰腿疼痛消失,抬腿時高度在70°以上,且可正常進行工作;顯效:腰腿疼痛明顯緩解,腰部活動自如,可正常生活;有效:腰腿痛稍有緩解,腰腿有改善,活動受限;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改善。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P<0.05代表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內炎性因子水平比較(表1)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IL-6、TNF-α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內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單位:ng/mL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內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單位:ng/mL
組別 例數 IL-6 TNF-α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7 138.16±18.13 122.16±14.26 1.91±0.34 1.49±0.18觀察組 47 138.26±17.62 107.36±8.34 1.90±0.29 1.20±0.24 t值 0.027 6.142 0.153 6.627 P值 0.489 0.000 0.439 0.000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表2) 觀察組患者腰骶和腿部疼痛明顯緩解,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s) 單位:分
組別 例數 腰骶疼痛 腿部疼痛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7 8.16±1.12 5.16±1.26 8.01±0.34 5.49±0.48觀察組 47 8.25±1.32 4.06±0.84 7.94±0.41 4.20±0.34 t值 0.356 4.980 0.901 15.035 P值 0.361 0.000 0.185 0.000
2.3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表3) 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97.87%高于對照組的85.1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腰椎間盤突出發(fā)病機制為突出椎間盤對神經的機械壓迫。此種病癥會對神經根產生嚴重損傷,持續(xù)加重神經根水腫、發(fā)炎等癥狀,繼而導致神經內張力提升,引發(fā)各種疼痛[2]。此種疾病主要表現為足部、大腿外側以及下腰位置放射性疼痛,嚴重狀況會出現脊柱畸形。
此種疾病現階段治療時,主要為手術治療以及非手術治療。非手術以牽引和針灸最常見,多數研究認為此種治療方式對提升臨床療效有顯著效果[3-5]。腰椎間盤突出屬中醫(yī)“腿股風”“腰痛”,為風寒以及濕氣引發(fā),進而出現經絡阻滯不暢。也有分析認為由風寒侵襲肌膚、跌撲損傷、經絡閉阻繼而造成血運不暢。臨床治療以活血通氣、溫經通絡為主。在進行針灸時,對舒緩經絡、釋放神經中樞止痛物質有顯著作用[6-8]。針灸治療主要結合具體病情、疼痛位置,選取穴位,此次治療中取委中、足三里等穴位,對患者有活血化瘀、恢復微循環(huán)的效果,同時也可促使腰肌炎癥逐步恢復正常,幫助患者各生理職能恢復正常。也有分析認為,此種方式可促使血液循環(huán)、改善水腫、降低壓迫神經根[9-10]。本次研究中發(fā)現,采用針灸治療時對降低患者炎癥因子,緩解腰椎間盤癥狀有顯著作用。其中IL-6為多效細胞因子,該因子在刺激炎癥遞質釋放、炎癥細胞激活、促使腰椎間盤退行性病變均有重要作用。分析本次治療過程可知,觀察組患者IL-6、TNF-α等炎性因子狀況顯著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腰骶疼痛、腿部疼痛VAS評分治療后明顯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針灸治療后,由于促進血液循環(huán)、緩解神經壓迫、降低腰椎疼痛,治療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為腰椎間盤突出患者進行針灸治療時,疼痛情況顯著緩解、炎癥因子降低,療效有顯著提升,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