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俠,孫楠楠
(鄭州市骨科醫(yī)院治未病科,鄭州 450000)
肩周炎是肩關節(jié)囊和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損傷、退變而引起的一種慢性無菌性炎癥,臨床以肩關節(jié)疼痛、活動障礙和肌肉萎縮為特征,若不及時治療,隨著病情的發(fā)展、加重,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1-2]。肩周炎多采用非手術治療,其主要目的在于減輕患者疼痛感,同時幫助患者盡早恢復肩關節(jié)功能。對肩周炎的治療,西醫(yī)以對癥治療為主,多采用抗炎藥物來緩解肩周疼痛及紅腫等癥狀,但患者服藥時間較長,且停藥后癥狀易反復發(fā)作,效果不佳。中醫(yī)認為,肩周炎屬“痹癥”范疇,因氣血不足或虛損而導致血虛生痛,且在濕、寒等因素影響下,使得脈絡不通,筋脈失養(yǎng)后發(fā)生損傷,故在中醫(yī)治療中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祛風除濕為原則[3]。筆者采用電針聯(lián)合中藥熏蒸治療肩周炎患者45例,均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選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0月鄭州市骨科醫(yī)院收治的肩周炎患者90例,均符合肩周炎的診斷標準[4],近1個月未接受任何肩周炎相關治療。排除存在肩關節(jié)手術史,合并其他肩部疾病和伴隨心腦血管或其他器質性病變及無法完成本研究的患者?;颊呒捌浼覍倬鶎Ρ狙芯恐?,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將90例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2組:觀察組45例,男20例,女25例,年齡40~75(50.69±2.58)歲,病程1~12(6.32±0.85)個月。對照組45例,男18例,女27例,年齡42~70(51.14±2.03)歲,病程1~12(6.11±0.79)個月。2組性別、年齡及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電針治療。囑患者保持健側臥位,分別取肩前穴、肩髃穴、阿是穴、肩貞穴為主穴,若患者肩內疼痛,則在上述穴位的基礎上加太淵穴、尺澤穴;若患者肩外疼痛,則加小海穴、后溪穴;若患者肩前疼痛,則加列缺穴及合谷穴。完全暴露針刺部位,用乙醇對穴位進行消毒,取長度40 mm、直徑0.35 mm 毫針垂直刺入,待得氣后選取上述4個主穴接入電針儀,波型選取疏密波,電針刺激強度需根據(jù)患者耐受程度選擇。留針30 min·次-1,10 d為一個療程,治療期間需休息3 d,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藥熏蒸治療。中藥組方:桃仁、沒藥、乳香、紅花各10 g,艾葉、桂枝、赤芍、牛膝各15 g,獨活、桑寄生各20 g。水煎,取汁600 mL,并于藥汁內加蒸餾水稀釋至1200 mL后倒入中藥熏蒸儀藥槽,接通電源,將中藥熏蒸儀噴氣口對準患者的患側肩關節(jié),保持距離為25 cm。30 min·次-1,10 d為一個療程,治療期間需休息3 d,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
觀察2組治療前、治療20 d后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肩關節(jié)活動度(ROM)及臨床療效。
疼痛評分標準:采用VAS,其將疼痛程度用0~10共11個數(shù)字表示,0表示無痛,10表示最痛,患者根據(jù)自身疼痛在這11個數(shù)字中挑選一個數(shù)字代表疼痛程度。評分范圍為0~10分。0分:無疼痛;1~3分:有輕微的疼痛,患者能忍受;4~6分:患者疼痛,尚能忍受;7~10分:患者有漸強烈的疼痛,疼痛劇烈或難忍。
ROM評定標準:用量角器測量肩關節(jié)6個方向(前屈、后伸、外展、內收、外旋及內旋)活動的角度,采用ROM的評定標準[5]進行評定。
療效評定標準:痊愈為治療后肩關節(jié)疼痛全部消失,肩關節(jié)可前屈上舉>150°,外展>90°,內旋及后伸均可至對側肩胛下角;顯效為治療后肩關節(jié)疼痛得到明顯緩解,肩關節(jié)可前屈上舉>120°,外展>80°,內旋及后伸均可至第10胸椎處;有效為治療后肩關節(jié)疼痛較治療前有所好轉,肩關節(jié)可前屈上舉>100°,外展>70°,內旋及后伸均可至第2腰椎處;無效為治療后疼痛及肩關節(jié)功能均未改善[4]。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療效的比較 例
2組治療前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20 d 后VA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20 d 后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VAS評分的比較 分
2組治療前前屈、后伸、外展、內收、外旋及內旋活動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20 d后前屈、后伸、外展、內收、外旋及內旋活動度均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ROM比較
肩周炎是由于肩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關節(jié)囊及周圍韌帶、肌腱和滑囊的退行性改變以及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所引起的,以肩部疼痛及運動功能障礙為主的一種慢性病癥。多見于50歲左右的患者,故又稱“五十肩”。另外,在體格檢查中肩周炎患者做肩關節(jié)外展運動時,表現(xiàn)出典型的“抗肩”現(xiàn)象,曲肘時無法觸及同側肩部,且在日常生活中無法完成洗臉、梳頭、穿衣等動作,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均帶來不便[6]。
祖國醫(yī)學將肩周炎歸結為“痹癥”范疇,主要是由于氣血不足、肝腎虧虛,或因勞損、外傷等因素造成肩部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滯而發(fā)病,故治療應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祛風除濕為主。電針療法是根據(jù)患者病變及疼痛部位采用局部及遠端取穴相結合的方式,將肩前穴、肩髃穴、阿是穴及肩貞穴設為主穴,視患者疼痛部位配合以小海穴、后溪、列缺穴等穴位,可有效舒筋通絡,同時針刺治療可直接刺激病灶,緩解肩部肌肉痙攣,達到消除粘連的目的。中藥熏蒸具有祛風濕、益氣血、補肝腎、止痹痛的功效,可加快血液循環(huán),加速新陳代謝,并可促進脈絡調和及氣血通暢,以達到消除炎癥、緩解疼痛的目的,同時避免了口服藥物可能對肝臟造成的損害[7]。劉銘等[8]研究指出,電針是在針刺治療的基礎上加以電刺激,其作用為擴張血管,促進人體微循環(huán),同時還可加快新陳代謝速度,提升痛閥值,抑制痛覺的傳導,有助于緩解肩周疼痛、消除水腫;中藥熏蒸則可將藥物與溫熱相結合,在熱力及藥力透過皮膚后共同作用于病灶,有助于消除局部瘀血及炎癥,緩解肩關節(jié)疼痛感。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20 d后,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觀察組前屈、后伸、外展、內收、外旋及內旋活動度均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與單純電針治療相比,聯(lián)合中藥熏蒸治療肩周炎能夠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肩關節(jié)功能,減輕患者的肩關節(jié)疼痛,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