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未
摘 要:在抽象油畫中,色彩十分重要,可以說色彩是抽象油畫的靈魂。李青萍作為中國第一批現(xiàn)代派畫家之一,其抽象油畫中的色彩語言極為豐富。本文將從李青萍抽象作品出發(fā),分析對其抽象油畫色彩產(chǎn)生影響的因素,并探討色彩的運用在其作品中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李青萍 抽象 色彩語言
語言是人類溝通世界的工具,人們可以使用語言傳達自己的思想、情感等。同樣的,繪畫語言就是畫家通過繪畫的手段,表現(xiàn)自己的創(chuàng)作動機、傳達創(chuàng)作情感的的工具,這是繪畫特有的表達方式,是一種非文字的特殊語言。而繪畫作品中的線條、色彩、肌理等基礎元素就構(gòu)成了繪畫語言。油畫語言也是靠構(gòu)圖、色彩這些繪畫的基礎元素相互融合,形成的有機整體。在研究李青萍油畫抽象畫時,我們發(fā)現(xiàn),色彩語言在畫面中的占有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具有沖擊力的色彩可以傳達李青萍的情感,繪畫她的靈魂。下面筆者將詳細從對李青萍抽象油畫的色彩產(chǎn)生影響的因素以及重要意義作出分析。
一、民間藝術對李青萍抽象油畫色彩的影響
中國民間藝術是中國美術史上真正的藝術寶庫,無論是刺繡藝術,還是戲劇藝術,它們豐富的造型、色彩,都可以成為抽象藝術的靈感來源。
1.“挑花”工藝對李青萍抽象繪畫色彩的影響
挑花作為中國傳統(tǒng)的刺繡工藝之一,裝飾性極強。它分布廣泛,手法多種多樣,歷史悠久。而湖北省黃梅縣的挑花工藝發(fā)源的最早,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因此黃梅挑花中國挑花工藝發(fā)展史中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挑花工藝一般分成兩種——一種為素挑,另一種為彩挑。素挑是單色挑花,而黃梅挑花屬于后者,即彩色挑花,彩挑和素挑相比較,色彩更為豐富、艷麗。黃梅挑花取材廣泛,大多記載了當時荊楚地區(qū)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與民俗生活,有著古樸典雅、浪漫抽象、色彩明快,沉著和諧等藝術特色,裝飾感極強。其一般采用棉布作底,早期顏色比較單一——只有白色和藏青色,人們在棉布上用白色或黃色的線挑繡出圖案骨架,在骨架內(nèi)以彩線填充,填充的色彩主要為大紅、朱紅、桃紅、橘黃等暖色調(diào)的顏色,再輔助以藍色、綠色裝飾畫面,整個畫面色澤艷麗,顏色對比極強。黃梅挑花所展現(xiàn)的圖案和中國寫意畫一樣,重在神似,追求傳神,而非逼真,這十分考驗人們的想象力。
李青萍曾自述道:“當年父親逼我學畫,我那時不太喜歡國畫的洇墨,看到洇的皺巴巴的宣紙,總覺得臟不啦嘰的。我寧可去看母親、嬸嬸用零零碎碎的花布拼填的兜肚圍脖,用五顏六色的絲線刺繡的帳幔手帕,那種色塊間的強烈對比鮮亮觸目,營造出來的喜慶氣氛一覽無余,那才叫激動人心呢!”也正是由于李青萍自小就生活在這個藝術氣息濃厚、文化底蘊極為豐厚的荊楚地區(qū),才會感受到這種江漢平原的特有的挑花藝術的美感。挑花刺繡繡品艷麗的色彩和各種色塊間的強烈對比對李青萍畫面中色彩的運用有極大的影響。
從李青萍在1993年創(chuàng)作的抽象油畫作品《魚躍》中,我們可以看出她對挑花工藝的吸收與運用。畫面中間及右上角的黑白兩色就類似于挑花的底色,李青萍熟練地將火紅、深紫、粉綠等顏色置于畫面上,黑白兩色置于紅色與綠色的中間,這樣暗色與亮色顏色的對比,十分強烈,增強了畫面的裝飾性。每種顏色都被李青萍以長弧形的筆觸,繪成一個個魚形的弧度,這樣的描繪與黃梅挑花極為相似——她并沒有寫實的表現(xiàn)出魚的形象,而是追求形似以及傳神,給了觀者以極大地想象力。
2.中國戲劇對李青萍抽象油畫色彩的影響
戲劇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即使是在世界范圍內(nèi)來看,都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與地位。李青萍從小就喜歡看戲,戲劇里服飾的顏色十分的豐富,這對她畫面色彩的運用有極大的啟發(fā)。在戲劇演出中,舞臺距離觀眾較遠,只有通過色彩來豐富劇中人物形象,因此色彩的運用也極為重要。戲劇服飾的色彩一般可以分為兩種——上、下五色,前者一般為紅、黃、綠、白、黑色,后者一般指蘭、紫、粉、湖、古銅色等,不同色彩的交疊使用用以表現(xiàn)不同的人物,這些和民間裝飾藝術的色彩類似——都用色大膽,對比強烈且和諧統(tǒng)一。
在李青萍的作品《九命貓女》中,她描繪了一個穿紅戴綠、脖子纖長的貓女形象,民間趣味十足,這和湖北的皮影戲中的臉譜造型十分相似,從畫面色彩可以看出,李青萍正是吸收了中國戲劇藝術的精髓,紅色、黃色、黑色、白色、藍色、綠色等交替使用,十分大膽,對比強烈。這也許是她對自己戲劇化人生的刻畫,在經(jīng)歷過眾多磨難后,通過色彩斑斕的畫筆,向觀者展示她強大的藝術生命力,這幅畫無論在色彩還是思想上都和西方現(xiàn)代派畫家畢加索的《哭泣的女人》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色彩在李青萍抽象油畫中的重要意義
傳統(tǒng)的繪畫觀認為,色彩處于一種附從地位,它依附于造型而產(chǎn)生,一幅畫中,可以沒有色彩,但是不能沒有形體,此時,色彩只是一種表現(xiàn)物象的手段。自塞尚之后,色彩附從于形體的理論逐步開始淡化,色彩慢慢的和造型獨立開來,成為繪畫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抽象繪畫。在抽象繪畫語言中,色彩是最基本,同時也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代表了抽象藝術的靈魂。觀眾在看一幅繪畫作品時,色彩最先進入人們說的視線,豐富、和諧的色彩刺激我們的視覺,是抽象畫中最讓人賞心悅目的片段。
1.色彩可以傳達情感
抽象油畫相對于具象油畫,它擺脫了具象油畫對物體造型的依賴而格外重視色彩這一繪畫語言——色彩可以傳達畫家的感情,色彩的結(jié)合使得畫家無需刻畫具體物象也具有精神內(nèi)涵。
《春天的富士山》是李青萍一生繪畫風格成熟時期的作品,是其富士山系列作品的其中一幅,此時的畫面色彩對比強烈,整體趨于明亮,筆觸也極為自信、老辣,在她心中,富士山是堅毅、純潔的象征,因此她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山體,訴說自己一生的追求。我們可以看到,畫家筆下由白色、深藍、紅色、黃色組成的畫面,雖然沒有描繪出富士山的具體形象,也沒有刻意去刻畫春天的景色,但通過畫面色彩的傳達,我們無需辨認,畫面主體三角形的的富士山在黑藍色背景下顯得格外潔白;天空與水面統(tǒng)一使用了深藍色,水天一色;而白色三角下方的紅色與黃色的不混合運用,這是具有春天氣息的色調(diào),誰能說這不是富士山下盛開的鮮花呢。縱觀整幅畫,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畫家似乎想極力的表達些什么——背景大面積的深色的天空似乎在訴說著她早年的不幸,白色的富士山和山腳下的春天氣息正是她內(nèi)心依舊向往著新生的傳達,象征著畫家的純潔品格,象征著畫家對對未來的美好期盼。一切的色彩,都在默默傳達李青萍即使經(jīng)歷過黑暗的歲月,內(nèi)心依舊美好的情感,此處無聲勝有聲。
2.色彩可以平衡畫面
李青萍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也非常重視色彩的表現(xiàn)力,作品中造型的和諧、明暗光影的表現(xiàn)以及畫面整體的和諧都是有色彩來平衡。她喜歡觀看日出日落,因為太陽變幻的色彩令她著迷——從早晨那噴薄欲出的朝陽到傍晚西下的夕陽,紅色在其中表現(xiàn)到了極致。李青萍格外喜歡也極其大膽的使用紅色來描繪這個多姿多彩、光怪陸離的世界,她對紅色的崇拜與感悟,代表了她的精神世界,代表了她對色彩的感知與審美。她看似隨意涂抹的一片瑰麗,總能沖擊觀者的視線。
如李青萍創(chuàng)作于2000年的作品《生命之花》,這個是李青萍比較罕見的大幅作品。畫面中的花卉色彩濃烈而夸張——湖藍、翠綠、墨綠、火紅,橙黃等顏色相互碰撞融合,帶給我們一個濃烈的視覺盛宴。畫面中間靠右部分描繪著盛開著的粉白色花朵,在深色背景中顯得尤為突出,若沒有畫面四周紅色、橙色的花苞、黃色的花蕾和翠綠的枝葉的中和,畫面一定會顯得重心不穩(wěn)。這樣一幅艷麗色彩交織的畫面,卻意外的和諧,這似乎是李青萍在訴說她對生命的感悟,體現(xiàn)出一種強烈的精神張力,這都得益于李青萍對色彩的靈活運用。
結(jié)語
油畫的特點就是顏色的覆蓋力與表現(xiàn)力極強,色彩的豐富與鮮艷可以完美的呈現(xiàn),因此油畫家們可以恣意揮灑,用色彩表現(xiàn)創(chuàng)作主題,傳達情感并平衡畫面整體。縱觀李青萍的油畫作品,即使我們不是十分清楚其創(chuàng)作背景,不了解她的生平經(jīng)歷,但畫面中各種顏色的對比與沖突,依舊可以傳達出畫家內(nèi)心的深沉與情感。色彩對于李青萍就是一個美好的存在,可以說它是是繪畫中表現(xiàn)力最強的語言系統(tǒng)。
注釋:
黃德澤.煉獄里的祈禱——李青萍畫傳[M].河北教育出版社,第35頁
參考文獻:
[1]黃德澤.煉獄里的祈禱——李青萍畫傳[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
[2]楊身源.西方畫論輯要[M].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2010.
[3]汪曉曙.繪畫語言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4.
[4]許德民.中國抽象藝術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