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居士去見師父,師父問他最近怎么樣,他卻說自己內(nèi)心沉重,講他為什么不高興,都有什么事情讓他不舒服。等他快說完的時候,師父卻說,先打住,我出去一下,回來你繼續(xù)講。師父回來后給他帶了一張白紙,并要求他托著紙跪著。這位居士托著一張薄薄的紙跪著,10鐘過去了,20分鐘過去了,此時,他覺得一張紙更像千萬張紙那么重。師父輕聲問他:“累嗎?”居士回答:“快累得暈倒了?!睅煾刚f:“如果你覺得這張紙重可以把它放下,一張紙非常輕,如果一直放不下,知道舉起沒用還堅持舉著,能不累嗎?”
雖說念頭是無形的,我們看不到它,它也沒有任何重量,但是如果你堅持執(zhí)著于它,它就如同這張紙一樣,讓你越來越累。沒有任何人要求你執(zhí)迷、執(zhí)著,但是你偏偏又不肯放下,這種累,是不是自找的呢?
人這一生不過兩種心態(tài),拿起,放下。放下得失心,便是自在人。當然,真正做到“不知人間憂傷,瀟灑走一回”相當之難,畢竟放下是智慧,更是一種能力。那么,這種能力該如何擁有呢?
1.肯低頭,肯讓步,沒有什么是大不了的。生活的滋味,酸甜苦辣咸。如果你正在埋怨命運不眷顧,那么就時刻想著開導自己。命運從來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埋怨只是一種懦弱的表現(xiàn)。一些事情既然已成事實,就要學著去接受。尤其是當我們走到了下半生,回頭看走過的路,那些我們眼中的不公平都成了過往,“想得開,放得下”才是當下最需要做的事情。凡事不要想得太復雜,手握得太緊,東西會碎,手會疼,從而兩敗俱傷。
2.用簡單的心態(tài)面對后半生。時光老了,人心淡了;計較少了,快樂多了;抱怨少了,舒心多了。面對過去的是是非非,心里放不下,自然成了負擔,負擔越多,人生越不快樂。復雜的心愛計較,簡單的心易快樂。有句話這么說:“心不要太大,容下自己就好;心不要太小,容下他人就好!”
“拿得起,放得下”才是完美人生。拿得起,就要扛得住,放得下就需看得開,這,既是能力,也是智慧。人到老年,面對生活中的苦悶,只求看開、看淡,這樣,我們好了,兒女也好了,整個家庭會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