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時期教育系統(tǒng)中,美術教育的價值得到了認可,其定位也得到了重新規(guī)劃。作為新時期教育系統(tǒng)中的重要成分,小學美術教育成為了小學素質教育最重要的內容。作為美術素養(yǎng)、美術修養(yǎng)的重要培養(yǎng)時期,小學階段美術教育需要重視實踐。從當前的情形來看,小學美術教育仍有許多的教育問題,為了改變這些問題,嘗試性突破思維局限,就需要主動應用小學美術特色社團這一教育方式。小學美術特色社團能夠很好地改善學生的美術素質,實現(xiàn)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成長。為了凸顯小學美術特色社團的價值,本文將著重討論小學美術特色社團的創(chuàng)建方式,希望能夠進一步提高與改善小學美術教育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美術;特色社團;教育方式;綜合素質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作為美術教育的外延活動,美術社團活動相比美術課堂教育更具實踐性與靈活性特色。美術社團充分利用了學生的課余時間,能夠幫助學生鍛煉手、腦、眼等部位,使學生掌握藝術創(chuàng)作技能。以編織社團舉例,在活動中不僅能體會民間傳統(tǒng)藝術的美感,還能感受編織藝術的組合、穿插、揉搓、剪貼。此外,學生的審美情操、學習態(tài)度也能夠在美術社團中得到很好的成長,這些對于學生今后的成長與學習都有著良好的幫助。為了更好地體現(xiàn)美術社團價值,本文將對我校開展編織美術特色社團展開討論與研究。
一、走進生活就地取材
美術社團是在學生課余時間組織活動的,這種活動能夠使學生愉悅身心、鍛煉能力、開拓視野,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知識,全面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而民間美術社團能讓學生從實踐活動中感受到傳統(tǒng)美術知識本身的魅力。為了達成這一目標,美術社團活動就需要體現(xiàn)實用性、趣味性,這樣學生才會主動觀察生活、享受生活帶來的探究、創(chuàng)作、學習的趣味性。
(一)從生活取材
教育本就是對生活現(xiàn)象的研討與分析,生活是對教育工作的延續(xù)與實踐。生活就是教育,教育來自于生活[1]。學生每天所接觸的生活環(huán)境對于學生來說就是最好的學習資源。教師在教學中有必要主動出擊,利用身邊資源開展課堂教學,使學生能夠走出思維僵局,進入社會、進入大自然,將課內所學的技能、知識應用于課外實踐,完成知識的應用與鞏固,幫助學生體會與感受傳統(tǒng)文化與美術知識學習魅力,處理好日常生活與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關系,明白學好美術可以使學習生活更富有藝術氣息。在最初的學習中,以花朵、帽子、蝴蝶這些學生熟悉的形象為原型,進行編織藝術的體驗。再結合傳統(tǒng)節(jié)日將社團活動的這些作品送給朋友、送到社區(qū),或將這些作品拿回家里裝飾房間,增加社團活動的趣味性,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民間傳統(tǒng)美術的實用性,使學生在活動中了解到民間美術并不只存在于書本上,它和我們的生活也是聯(lián)系緊密的。所以,編織社團之所以能夠得到很多學生的喜愛,是因為在活動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fā)了強烈的參與欲望。
(二)變廢為寶
生活中的很多材料都可以在編織社團中發(fā)揮自己的價值,比如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紙餐具,包括吸管、紙碗、紙盤、紙杯等。再比如各種各樣的瓶子、彩色紙、舊掛歷、毛線等實惠且隨處可見的材料也都是很好的編制材料。這些材料制作技法非常簡單,只需要通過穿插、剪畫、粘結、拼擺就能夠創(chuàng)作出一個個精致的寶物。學生在創(chuàng)作這些作品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感受到創(chuàng)作的樂趣,同時也幫助學生明白變廢為寶的道理,學生不再隨意浪費資源,為建設節(jié)約社會貢獻著屬于自己的一份力量。比如在進行漂亮的花帽子教學的時候,教師和學生一起搜集生活中常見的一次性紙杯、紙盤和廢舊的繩子。在制作過程中,學生需要全程參與,和教師一同探索與制作,在探究中解決制作問題,在創(chuàng)作中體會動手樂趣。這樣的社團活動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素質,還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探索精神。
二、制定多元教學目標
美術課程有許許多多的單元,這些單元有著與其他單元完全不同的主題,每個單元有不同的課程,同一個單元的課程完全圍繞一個相同的主題進行著拓展與補充。不同單元的教學活動其設計宗旨也是完全不同的[2]。編織最大的特色便是平面到立體、簡單到復雜,實現(xiàn)了層層深入。這樣才能使學生能夠創(chuàng)造出富有深度、個性、創(chuàng)意的美術作品。假設缺少單元化安排,學生將很容易失去對美術活動的興趣,進而造成資源浪費現(xiàn)象的發(fā)生。在確定美術特色社團教學目標的時候,必須關注目標的創(chuàng)新性與層次性,基于總目標將社團活動方向與內容細分為單元目標,保障各個單元能夠穩(wěn)步扎實、層層銜接地完成社團課程的落實。
實踐流程如下:首先是確定總目標,小學生綜合能力比較弱,所以,創(chuàng)新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動手能力、行為習慣將會是編織特色社團活動的主要任務。
其次,細分不同單元的單元目標。第一單元學會應用生活廢舊材料制作各種各樣的造型,該單元活動要求學生能夠掌握黏貼、穿插以及折剪基本技法。第二單元應用生活中各種廢棄紙張,制作立體紙造型,學生需要通過黏貼、拼擺、穿插、剪切等活動制作各種各樣的造型,該過程是幫助學生鞏固基本技能、提升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動手能力的重要階段。第三單元學會應用瓶子、繩子等生活素材,用堆積、黏貼、揉搓的方式制作立體造型。當然,學生也可以自行應用自己搜集到的材料創(chuàng)作設計作品,巧用材料、精心組合中實現(xiàn)大膽想象、大膽創(chuàng)新、求新求異。每一個單元都有著獨立的教育目標,從大體方向來看,這些單元的教育目標與教育流程是可以完成有序銜接的。單元知識的學習是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過程,比如,第一個單元的目標為使學生形成基本制作能力,該單元的目標側重于平面編制。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分別安排多節(jié)課程,平面紙編花,平面紙編花瓶,平面紙編動物這樣循序漸進的社團活動課。每一節(jié)課程都可以分成多節(jié)課時,課時的有序銜接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自信心、體會成功的喜悅感之情。學生在陌生到熟悉的過程中實現(xiàn)了模仿能力到創(chuàng)新能力的進步。學生在實踐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充分地理解了每一個技能的實踐價值,學生將會越學越快樂、越學越輕松,洋溢著對手工編織的學習熱情。
三、創(chuàng)造差異性美術活動
不同學生有著不同的成長環(huán)境,這種成長環(huán)境會對學生的個性、素質與能力會造成各種各樣的影響。教育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個性化差別,指導學生幫助學生形成個性化素養(yǎng)。這是一個人區(qū)別于他人的重要標志[3]。優(yōu)秀的教師需要明白不同學生有著不同的個性差別,且能夠做到尊重每一名學生的差異,能夠為這些學生提供公平的教育資源、教育態(tài)度。
教育本就是教與育的結合體。美術教育是師生的雙邊活動而不是單方向的知識灌輸。教師需要了解每一名學生的需求、本源與特性,意識到學生能力實際上存在著階段性、層次性差異。教師是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學習合作者、組織者與引導者,教師的個人能力、教育態(tài)度、教育方式都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語言應當具備商討性、啟發(fā)性和趣味性,這樣學生才能夠獲得平等、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空間,達到師生互助、教學互助、思維共享、互相啟發(fā)的目的。該過程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對新知、新技術產生獨立、個性化的見解。
比如在進行活動時,使用一些常見的物材,比如奇趣蛋的外殼,各種塑料飲料瓶,讓學生采用堆積、黏貼、揉搓的方式,將這些瓶子制作出各種各樣的造型。有的學生將黏土抹在了奇趣蛋上,之后再把它晾干后將蛋殼雕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也有的學生通過加裝道具的方式,讓自己的作品更具特色。比如有的學生給塑料瓶左右插了兩個一次性塑料勺子代表小手。學生這種創(chuàng)意性的想法與舉措體現(xiàn)的正是美術創(chuàng)意教育的要求,同時實現(xiàn)了小學美術特色社團的教育目標。學生用不同的創(chuàng)作能力、制作技法、思維方式、觀察角度,創(chuàng)作出了多種多樣的美術作品,這些作品為班級裝飾增添了無窮魅力。
四、將情感滲透到評價環(huán)節(jié)
對美術教育來說,教學評價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內容。在美術特色社團活動中,教育評價同樣是一股重要力量,其有著導向性作用。教師在評價的過程中應當做到主動傾聽,以此了解每一名學生的語言與藝術特性。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工作應立足于學生今后的長久發(fā)展,注重個性化評價、全方位評價的體現(xiàn),尊重每一名學生的權利,保護好每一名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使這些學生能夠敢說、敢做、敢想。
在學校的支持下,社團活動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相比過去的課堂教學來說,社團活動需要來自不同評價方式的補充與支持。為此,教師可以在學校的櫥窗、走廊展示學生作品,這么做不僅可以帶給校園更濃郁、特殊的藝術環(huán)境,同時也能夠打造良好的藝術教育氛圍。在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展示具有民間特色化的美術作品,然后讓學生自行解決制作過程,教師起到輔助作用,這樣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掌握美術基本技能與基本知識,形成美術能力,達成美術教育效果,其對學生形成平等、有愛、互助、團結素質來說有很大的幫助。
五、結語
創(chuàng)建小學美術特色社團需要體現(xiàn)與滿足素質教育要求與原則,只有達成了這一目標,小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才能夠得到很好的提升。教育過程中,教師應當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活動能力與探究能力,強化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的美術修養(yǎng)得到全方位提高。美術教育過程中,教師需要對美術社團予以足夠的重視,為學生提供美術活動參與途徑,推動美術教育活動得到全面普及,實現(xiàn)美術教育全方位發(fā)展,這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有著重要意義,是學生全面成長的重要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婧.小學美術社團走班制教學的實施與管理[J].美術教育研究,2018(24):177.
[2]王國照.建設小學美術社團,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J].課程教育研究,2018(29):217-218.
[3]夏文玲,孫雅儒.小學美術社團教育初探——以合肥師范附小三小兒童畫社團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7(4):165.
作者簡介:張翕(1983-),女,漢族,安徽合肥人,本科,文學學士,美術教師,小學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