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霞
(蘇州市立醫(yī)院本部,江蘇 蘇州 215000)
在醫(yī)院內,急診科為重點科室,護理人員在工作中面對的病情都較為復雜,具有較高的風險性。產后出血患者是在分娩期發(fā)生的并發(fā)癥,為了給予嚴格處理,引進可行的管理辦法,能夠規(guī)避產后出血風險,也能更好的維護母嬰安全。本文就收治的60例產后出血患者做出具體探討。
我院在2015年10月到2016年10月收治產后出血患者60例,予以隨機數字表法的形式將其分為觀察組(n=30)和對照組(n=30)。
對照組:產婦最小年齡22歲,最大年齡35歲,平均年齡(24.34±2.3)歲。其中,初產婦為15例,經產婦為15例。
觀察組:產婦最小年齡23歲,最大年齡37歲,平均年齡(25.24±2.2)歲。其中,初產婦為17例,經產婦為13例。
經過兩組產婦資料對比分析,發(fā)現組間差異不明顯,統計學意義不存在(P>0.05)。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管理。主要幫助產婦進行產前檢查,按照醫(yī)囑對其護理。分娩后,要對產婦進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工作。
觀察組:采用護理風險管理方式。具體執(zhí)行方法為:
第一,風險意識的強化。對人員進行風險管理理論培訓,通過講座、法律條例的學習方式學習。還要定期開展護理安全會議,基于臨床案例情況,提出合理的改進措施[1]。
第二,對產后出血高危因素進行評估,基于產科內的相關評分表,對多產、多孕、出血史等危險因素進行分析,給出合理的預防措施。比如:使用肌注宮素來預防產后出血,產后2小時進行觀察,每30分鐘對陰道出血情況進行檢查,以達到隱患的有效預防[2]。
第三,工作方式的轉變。夜間急診產婦較多,所以,夜間護理人員數量要增加,保證護理人員在2名以上。還需要促進高危患者交接班工作的完成,減少責任較差的人員。加大力度對用藥、并發(fā)癥方面和新生兒操作等方面的管理,避免發(fā)生護理差錯,保證護理服務工作質量的提升。
第四,給予搶救物品管理和風險的科學處置。專業(yè)人員需要對急救設備儀器、藥品管理,定期對其消毒,當發(fā)生故障后,要及時檢修,保證設備的充分應用。結合具體的處理和預防標準,對護士人員進行培訓,保證護理工作更及時。
在本次研究的60例產后出血患者患者分析中,采用了SPSS17.0版本軟件進行處理分析。兩組患者的護理質量和滿意度評分對比用(均數±標準差)的形式表示,以t數值檢驗數值判定標準為P<0.05,統計學的意義存在。
觀察組護理評分高于對照組,其差異顯著,統計學意義存在(P<0.05)。
表1 兩組患者護理質量評分對比分析(分)
觀察組護理滿意評分高于對照組,其差異顯著,統計學意義存在(P<0.05)。
表2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評分對比分析(分)
分娩期作為嚴重的并發(fā)癥為產后出血,如果未給予及時處理,將帶來失血性休克,無法保證產婦的身體健康[3]。所以,在產后出血護理中,確保人員高風險管理理念的增強,將減少醫(yī)療糾紛作為重點,通過對風險的評估,在實踐工作中給出合理的防范措施,能夠在最大程度上降低風險的發(fā)生,也能達到事件的優(yōu)化處理。本研究結果表明,護理風險管理在產后出血急救護理中的應用,能夠提出有效的應急方案,當發(fā)生產后出血情況的時候,需要及時作出反應,護理人員發(fā)揮主動能動性,保證搶救工作的有序開展和實施。產后出血后實施護理風險管理,人員風險意識的增強,也能獲得更高的護理質量,保證救治效率的提升[4]。
綜上所述,在急診科室內應用護理風險管理,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急救能力會不斷提升,保證護理工作質量的提升,增強產后出血救助效率。也能降低醫(yī)患糾紛,促使患者滿意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