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成艷,董 莉,楊 鑫,張 煊,李 嫚
(連云港市婦幼保健院,江蘇 連云港 222000)
本文將我院在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期間收治的60例早產兒,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在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期間收治的60例早產兒,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為30例,對照組:患兒30例,胎齡26-33周,平均(30.2±2.2)周;體重780-1340g,平均(1056.6±50.5)g;觀察組:患兒30例,胎齡26-34周,平均(31.1±2.1)周;體重820-1410g,平均(1155.3±51.2)g;兩組一般資料差異比較不明顯,P>0.05。
1.2.1 對照組
以經口管飼奶進行營養(yǎng)供給,在未進行全腸道營養(yǎng)前配合UVC或PICC給予靜脈營養(yǎng)。
1.2.2 觀察組
以十二指腸喂養(yǎng)技術進行營養(yǎng)供給,在未進行全腸道營養(yǎng)前配合UVC或PICC給予靜脈營養(yǎng)。
(1)患兒呈仰臥位,下肢伸展,測量鼻尖至踝部距離來估計進管長度并做好標記。(2)選用江蘇華泰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Fr6號一次性使用硅橡膠胃管,用無菌石蠟油濕潤插管前端,經口進管,插至胃內。(3)將患兒轉至右側臥位,用手指輕柔腹部,促使導管隨胃蠕動波進入十二指腸。同時緩慢送管,直到標記處到達口角處,用膠布將管子固定在面頰。(4)驗證方法:可從導管抽取消化液,用試紙測定PH值。若PH>5,則證明導管已在十二指腸內。若導管內抽不出液體,可向導管內注入1~2ml溫開水再回抽。也可通過腹部X線平片來確定插管是否成功。導管頂端的正確位置應在第1腰椎至第3腰椎之間,即過幽門2cm左右。(5)插管成功后,可用持續(xù)輸注法經幽門進行飼喂。每4~6小時回抽1次導管內液體復查PH值。若回抽的殘留液較多,或者液體PH值變?yōu)椤?,說明導管已退入胃內,這時需要重新插管。(6)導管應每周更換1次。
護理方法:首先,護理人員應嚴格無菌操作技術,減少不必要的污染和損傷,管飼奶時,定期為患兒更換一次性的無菌注射器,每日進行兩次口腔護理,每周更換一次喂養(yǎng)管;其次,護理人員需要密切觀察患兒的生命體征,如果患兒出現了反流、嘔吐等癥狀,應判斷十二指腸胃管是否在十二指腸內,最后,注意患兒排便,如果不能正常排便,需要給予腹部按摩,做好患兒的通便工作。當十二指腸喂養(yǎng)量到達8-10ml,過渡至口飼奶。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兒恢復出生體重時間、胃管留置時間、體重增長、住院時間及達到全胃腸喂養(yǎng)的時間,統(tǒng)計不良反應(胃潴留、嘔吐、返流、腹脹)情況。
應用SPSS19.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表示,x2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臨床指標改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
表1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d,±s)
表1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d,±s)
組別 恢復出生體重時間(d) 胃管留置時間(d) 體重增長(g) 住院時間(d) 達到全胃腸喂養(yǎng)的時間(d)觀察組(n=30) 9.5±1.4 13.6±2.5 18.6±2.1 31.5±3.2 12.63±2.42對照組(n=30) 14.6±2.1 20.3±4.4 13.2±2.6 39.5±4.2 17.89±3.26 t 4.37 5.73 4.28 4.02 4.55 P<0.05 <0.05 <0.05 <0.05 <0.05
觀察組胃潴留、嘔吐、返流、腹脹不良反應發(fā)生率6.67%顯著低于對照組33.33%,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n,%)
研究顯示[1-2],活產嬰兒中早產兒的發(fā)生率在5%左右。一般情況下,早產兒消化系統(tǒng)發(fā)育尚不成熟,同時,吸吮、吞咽及胃腸蠕動功能均比較差,因此,經口喂養(yǎng)存在一定的困難,不能滿足患兒生長發(fā)育。傳統(tǒng)的經口管飼喂養(yǎng),如出血、膽汁淤積等,對患兒的生存質量造成嚴重影響[3]。十二指腸喂養(yǎng)技術是目前臨床上多采取的喂養(yǎng)方式,不經過胃的腸內營養(yǎng)方式,能夠有效解決早期營養(yǎng)問題,保證營養(yǎng)供給,促進患兒身體和胃腸道發(fā)育,同時減少了靜脈營養(yǎng)的使用,提高生存質量[4]。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恢復出生體重時間、胃管留置時間、體重增長、、住院時間及達到全胃腸喂養(yǎng)的時間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明顯,此結果說明,對于早產兒采取十二指腸喂養(yǎng)技術行腸內營養(yǎng),能夠保證其營養(yǎng)供給,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
綜上所述,對于早產兒采取十二指腸喂養(yǎng)技術行腸內營養(yǎng),并結合護理干預,可保持患兒的營養(yǎng)供給,減少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