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莎
摘 要:古詩文是我國古代優(yōu)秀文化遺產,它凝聚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精髓,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燦爛文化。如何讓學生品味這膾炙人口,悲壯激揚的經(jīng)典詩文,得到美的享受、情的熏陶,拉近古人與今人的距離,我認為誦讀是有效進行古詩文教學的最佳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 古詩文 誦讀 有效 策略
于永正老師曾說:“語文課,是在老師引導和組織下的讀書課?!崩首x是語文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式,也是培養(yǎng)學生聽說能力的主要手段。古詩文是凝練的語言藝術,內容高度濃縮,內涵極其豐富,需要反復朗讀,才能了解詩意、體會詩情、領略詩境。在現(xiàn)當代語文教學論的語境下,朗讀在古詩文閱讀鑒賞之中有重要的作用。朗讀不但可以體現(xiàn)個人對文本內涵的自我闡釋,而且還可以使讀者對文本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不僅能凈化情感,陶冶情操,還能幫助孩子們積累不少的語言素材,化古人的神氣為自己的精氣。
那么,在古詩文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的朗讀訓練呢?
一、注重保持并激發(fā)的學生朗讀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薄缎抡n程標準》也明確指出:“教師應激發(fā)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誦讀的習慣,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
1.老師示范讀能激趣。老師的示范性朗讀若能讀出詩人的情感,從情感上引發(fā)學生的心靈情愫。學生在聽讀中初步感知詩人的主觀情感,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
2.多種誦讀方式激趣。課堂上書聲瑯瑯,朗讀的方式豐富多彩,學生才能有所興致。朗讀的方式多種多樣:學生挑戰(zhàn)讀、男女生賽讀、配動作表演讀、小組競賽讀、分角色朗讀、師生合作讀,角色轉換體驗讀、看圖吟誦、配樂朗讀等,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讓學生真正吟誦出古詩“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韻味。
二、誦讀要注意有目的、有層次。
鼓勵學生每一次誦讀都要有所收獲,指導朗讀也應該有層次。
1.第一層次讀準字音,讀順詩文。引領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掃清古詩文中的生字障礙,要求讀準每個字的字音,讀順每句詩文。為了激勵孩子的誦讀興趣,繼而又采用多種朗讀的形式讓學生把古詩讀的字正腔圓。
2.第二層次讀出節(jié)奏。讀出抑揚頓挫、停頓適當,讀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覺來,邊讀邊想像畫面,學生很容易走進詩歌描繪的意境,充分感受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讀的過程中可以讓孩子標注好重點字,根據(jù)自己的感覺在應該停頓的地方做上標記。老師采用的靈動的手勢引導學生讀、教師的示范讀、學生課堂展示讀。引領學生初步感受古詩的節(jié)奏美和音韻美。
3.第三層次讀出詩韻。在學生理解了詩意后,讓學生抓住關鍵字再讀,在讀中理解,讀中體會,引導學生用多種方式去盡情地讀,或默讀靜思,或高聲吟唱,詩歌中的一幅幅畫面浮現(xiàn)在學生的腦海中。最匠心獨運的設計就是唱古詩,不僅能夠愉悅學生的身心,還能讓學生感受到古詩的韻味,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配上悠揚的古琴聲,教師的示范唱,帶著學生唱讀,古詩濃濃的韻味帶給學生美的享受,潛移默化的提升了學生的審美能力。此時,背誦古詩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三、激發(fā)想象,感受畫面
詩是無形的畫,畫是有形的詩。如何讓詩句在學生腦海中形成一幅有形的畫呢?葉圣陶說:“古詩教學,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象?!崩蠋熐擅畹脑O計,就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只有發(fā)揮了學生無窮的想象,朗讀才能出神韻。
1.老師用生動的語言繪聲繪色的描述出古詩中的畫面,學生通過傾聽老師的描述,腦海中浮現(xiàn)出詩歌中的畫面,從而感受到詩歌的畫面美。
2.老師要善于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去感受古詩中的物象,用眼睛、鼻子、耳朵等多種感官去感受,好似身臨其境,感受到詩中有聲有色、有靜有動的畫面美。如教學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時,我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感官去感受。引導學生進入到一個特定的場景,然后用耳朵去聽一聽,眼睛看一看,鼻子聞一聞,讓學生全身心的參與,使詩歌形象通過不同的感官的溝通與轉移來產生豐富的聯(lián)想。對蓮花荷花等事物在感官上由視覺到嗅覺、味覺、觸覺等方面遷移。在教學時,要善于利用各種資源,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去領會詩詞中的繪畫美。
3.用畫解詩 。
(1)用畫解詩方法一。老師善于引導學生看黑板上直觀的板書、幻燈片出示色彩鮮明的圖畫、課文插圖,使得詩歌中的畫面更直觀化、形象化。在教授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時,為了幫學生直觀的感受詩歌,我將詩歌中的幾個地點(汴州、鐘山、瓜州、京口)以簡易地圖的方式畫在黑板上,讓學生感受王安石一生仕途坎坷,命運顛沛流離,對穩(wěn)定和故鄉(xiāng)的向往之情。再讓學生說一說自己頭腦中的畫面,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從整體上理解詩意。既加深了學生對詩歌意思的理解,又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了詩歌的畫面美。
(2)用畫解詩方法二。在學生初步理解詩意以后,老師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對詩意的理解,引導學生大膽想象,為詩歌繪制插圖,加深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同時提高他們對美的感受力。在教授《山行》一詩時,學生初步理解詩意之后,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畫一幅畫作,將詩中景變成一幅多彩的畫。
4.用字解詩。詩歌用詞極為講究,可以說是一字千金。 老師在教學中抓住關鍵字,即詩眼,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在授課《題臨安邸》一課時引導學生抓住字眼“醉”,讓學生結合詩意和詩歌創(chuàng)作的歷史背景,展開想象“你的腦海中想到了哪些畫面呢?”學生腦海中的畫面非常豐富,一個個醉醺醺的達官顯貴們在西湖飲酒作樂,歌舞升平的畫面。從而激發(fā)情感,對南宋統(tǒng)治者們的氣憤、苛責。將林升的一腔憤懣體會的淋漓盡致。
總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給學生的誦讀活動提供源源不絕的動力,讓學生的心靈真正植根于中國古詩詞文化的沃土之上。古詩詞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浸潤其中,可以使學生了解更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陶冶情操,提高語文素養(yǎng)。只要我們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濃厚的興趣,堅持養(yǎng)成良好的誦讀習慣,教會學生閱讀古詩文的技巧和方法,讓學生會讀、好讀、樂讀、在興趣盎然中讀,就一定能讓學生愛上古詩文,使學生在詩文的滋養(yǎng)中得以鮮活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