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琦 劉力
摘 要:雷山縣苗族兒歌使用苗語演唱,是孩子們口耳相傳的一種苗族歌謠,承載著苗族的歷史、文化、風俗等知識。雷山縣苗族兒歌有著獨具一格的特點,兒童在婉轉嘔詠中可領略苗族文化、學習苗語,傳承傳統(tǒng)苗族文化。本文簡要從雷山縣苗族兒歌的特點、現狀與雷山縣苗族兒歌進小學的推廣活動著筆,希冀能夠以雷山縣苗族兒歌進小學的推廣活動為例,探求出打造傳統(tǒng)民族藝術與基礎教育相結合方式.
關鍵詞:雷山縣 傳統(tǒng)民族文化 基礎教育
一、雷山縣苗族兒歌的特點
苗族兒歌有著其獨具一格的特點。兒歌的類型由創(chuàng)作年代劃分為古兒歌與現代兒歌兩類。其旋律朗朗上口,有本民族的獨特性,歌詞押韻,結構嚴謹。苗族兒歌具有獨特的教育意義,能讓學生從中領略苗族文化,促進苗族文化的傳播。
1.苗族兒歌的類型
按創(chuàng)作的年代劃分,苗族兒歌分為古兒歌與現代兒歌兩類。古兒歌創(chuàng)作年代悠久,無法用現代記譜方式記錄,多為口耳相傳。如《在那遠古期》介紹了苗族的歷史文化,創(chuàng)作于明朝時期的兒歌《撿兩串銅板》教育孩子拾金不昧?,F代兒歌多貼近孩子們的現代生活,如唐千武老師如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編創(chuàng)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系列苗族兒歌與巴江小學蔣明星老師編創(chuàng)的兒歌《五星紅旗下成長》即是現代創(chuàng)作、識譜演唱的愛國教育主題的兒歌。[1]
2.苗族兒歌的旋律與歌詞特點
苗族兒歌曲式結構發(fā)展較為完整,屬民族五聲調式,多以一段式的起承轉合為主。主導動機多見于句首和句尾,樂曲圍繞主導動機發(fā)展,有很多間奏和引子部分。音程關系多為2+3或3+4,以小調為主。某些樂曲因為特定的情感表達會增加變徵以增加音樂色彩性。苗族兒歌音域跨度不大,普遍在一個八度以內,適合兒童演唱。
苗族兒歌歌詞字句排列整齊,結構嚴謹,大多為五言詩歌或七言詩歌,也有少部分不規(guī)則長短句詩歌,多押尾韻。如苗族兒歌《茶芽冒枝頭》 “Ghab nex jenl tat wenf 茶芽冒枝頭,Liuk nenx lol dot linf 采來賣得錢,Dot seix mail dud duf 有錢買書讀,Jib daid vas xit dangf 娃娃變聰明?!本褪且皇孜逖栽姼瑁恳痪涞淖詈笠粋€音都押“f”音,使得這首兒歌簡單易學,朗朗上口。[2]
3.苗族兒歌所承載的苗族文化傳承意義
因為歷史原因苗族沒有文字,所以苗族的歷史、文化、風俗等知識都是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承。苗族兒歌不僅具有娛樂功能,更擔負了苗族文化教育的使命。苗族兒歌與苗語教學相輔相成,通過苗族兒歌的教育能夠讓學生在學習苗族兒歌的過程中學習到苗語,學習到苗族的歷史、文化、風俗等知識,更加了解本民族文化。
二、貴州省苗族兒歌的現狀
在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大潮中,新時代的文化正以洶涌澎湃之勢猛烈地沖擊著少數民族文化,于是有的少數民族文化被融合,有的消失殆盡于滾滾洪流中。一個民族的文化是這個民族的靈魂,是這個民族的根譜和血脈。苗族兒歌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fā)展中面臨了新的難題。
1.社會生活中的苗族兒歌現狀
以前的苗族兒歌通過父母、長輩、鄰里、苗族兒童相互之間的口耳相傳而被廣為傳唱。那時日常生活中娛樂活動較少,普遍人人會說苗語,且在農閑時有充裕的時間教唱苗族兒歌,使苗族兒歌在鄉(xiāng)野生活中有著廣闊的傳播土壤。當代由于生活方式的轉變與漢文化的沖擊,具有時代感的流行歌曲更加被人們所接受,苗族兒歌對孩子們的吸引力下降。此外,生活方式的轉變促使許多青壯年外出務工,留守兒童的爺爺奶奶生活壓力加大,無暇教孩子們唱苗族兒歌。加之漢化對當地文化造成了沖擊,有的孩子從小不會說苗語,更不用說唱苗族兒歌了。
2.學校中苗族兒歌的現狀
有的學校教師不會唱苗族兒歌,有的學校因規(guī)模較小沒有專職的音樂老師,致使苗族兒歌的傳承活動難以在學校開展。現在學校不以音樂教師是否會說苗語,是否會教唱苗族兒歌為的招收考核的依據,這就導致苗族兒歌難以在學校里傳承的尷尬境遇。而有的學校因學生與教師人數較少(學生人數不超過300人,教師人數不超過30人)而沒有配備專門的音樂老師,上音樂課時一般會邀請村里的婦女進學校進行教唱,如雷山縣方祥民族小學與雷山縣丹江鎮(zhèn)教廠完全小學就是如此。這樣的音樂教學使學生無法系統(tǒng)地學習到音樂知識與苗族兒歌的知識,不利于苗族兒歌在校園內的傳播。
有的學校沒有專門的苗歌課,苗族兒歌的教學只能利用孩子們的空余時間進行。一般在孩子們放學后的下午4-5點在學校操場或升國旗場的空地上進行,有時也在學生們吃罷中午飯后的時間進行。這樣的教學時間安排不能保證每次學生全員到齊,參與活動的只是一小部分學生,而大部分孩子則失去了學習苗族兒歌與領略苗族民族文化的機會。
三、雷山縣小學利用苗族兒歌進校園活動打造地方特色音樂教育的意義
著名的音樂教育家柯達依認為中小學音樂教育要牢固地建立在民間音樂的基礎上,富有生活情趣的民間歌曲是引導兒童進入音樂世界的最好材料??逻_依正是通過音樂教育增強了匈牙利的民族團結力與民族凝聚力。雷山縣苗族兒歌作為雷山縣小學生了解苗族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豪感的一扇窗,在新時代有其獨特的教育傳承意義。雷山縣小學苗族兒歌進校園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學習與推廣。
1.小學內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苗族兒歌的傳承活動
筆者通過查詢雷山縣政府網站、對雷山縣教育行政部門的電話采訪、對學校負責民族文化傳承工作的領導、老師和文化志愿者的采訪,以及到雷山縣縣級民族文化進校園基地西江小學的實地考察發(fā)現,雷山縣進行苗族兒歌的傳承方式方式多種多樣,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文化志愿服務者進校園教唱苗族兒歌
雷山縣丹江小學每周三的下午都會有文化志愿服務者進入丹江小學開展苗族兒歌教學等民族課程的傳承活動。文化志愿服務者由縣里聘請,服務者們由精通于本民族文化的社會各界人士組成,他們有的擅長苗族歌曲,有的擅長苗繡,這樣具有民族文化素養(yǎng)的人擔任學生第一課堂的老師可以彌補本校老師無法教授苗族兒歌的遺憾,能夠讓學生在學習苗族兒歌的同時了解和學習到本民族的文化。文化志愿服務者張興耀老師說,他的工作就是定期去各個小學(如雷山縣西江民族小學,雷山縣丹江小學等)進行苗族兒歌進校園的教學活動。
(2)開設苗族兒歌地方性課程
雷山縣充分利用自身獨有的豐富民族文化積極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推進課程校本化,增加課程的多樣性。通過在校園開設苗族兒歌地方性課程的方式彌補了文化志愿服務者人數有限、授課學生數量有限的缺憾。一線教師在第一課堂教授學生苗族兒歌的同時也將歌曲中苗族文化的內涵教授給學生,無形中培養(yǎng)了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
雷山縣第三小學的教師楊秀娟曾說:“我認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該把我們雷山的苗族文化帶進我們的校園,走進我們的教室里面,認真地教好孩子們,讓孩子從小就開始學好苗族兒歌。”楊老師的話體現了新一代教育工作者對學生學習民族文化的重視與關切。雷山縣第三小學的學生金冬梅也曾說:“我們還有一些不大會唱的苗族兒歌,學校開設了民族藝術這一課,這一課的老師教了我們許多的苗族兒歌,讓我們一起把苗族兒歌傳承下去,發(fā)揚光大?!笨梢娒缱逅囆g進校園活動已引起了學生心中傳承發(fā)揚民族文化的共鳴。
(3)成立以學生為主的苗族兒歌興趣小組與民族藝術團
雷山縣丹江小學組建了一支苗族歌曲興趣小組,還組建了平均年齡為10歲,總人數為48人的丹江小學民族藝術團。雷山縣丹江小學作為第一批“非遺”教育示范基地,積極探索“非遺”校園傳承實踐,利用第二課堂中組建興趣小組與藝術團的形式,將對民族文化感興趣的學生重點培養(yǎng),可以在學生中形成積極的帶動作用,以點帶面,調動學生學習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積極性,使民族文化教育更好地植根與基礎教育當中。
2.鄉(xiāng)土教材的編篡與推廣
鄉(xiāng)土教材的編篡與推廣能夠將分散在各個村寨口耳相傳的苗族兒歌進行收集、整理、翻譯、記譜,編印成冊后投放學校,以書本重新作為苗族兒歌的載體供學生學習。書本中豐富的苗族兒歌以苗漢互譯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使學生能夠通過書本更好地進行苗族兒歌的學習。
雷山縣苗學會近年來編篡的《雷山縣苗族兒歌選》內收集了260首苗族兒歌,豐富的苗族兒歌資源給予了學生們一場民族文化的盛宴。同時雷山縣苗學會還將其編篡的《雷山縣永樂地區(qū)民間歌謠選》向雷山縣丹江小學、雷山縣丹江第二小學、雷山縣永樂小學等學校捐贈共3000冊,苗族鄉(xiāng)土教材的推廣活動推動了苗族兒歌的傳承。
雷山縣民族中學校長白志恩曾說:“<雷山縣永樂地區(qū)民間歌謠選>一書既搶救和保護了雷山民族歷史傳統(tǒng)文化,傳承與弘揚了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又注入了我國新歷史時期的時代精神,是學生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對師生進行愛祖國愛家鄉(xiāng)教育的優(yōu)秀生動的教科書”。鄉(xiāng)土教材的編篡與推廣抓住了各個學校正在推進民族文化進校園的大好時機,讓小學生唱誦苗族兒童歌謠,耳濡目染,循序漸進,使民族文化在校園中占領了一席之地。
3.民族節(jié)日中的比賽和表演對苗族兒歌的推廣宣傳作用
苗族作為民族歌曲藝術的海洋,在其特色民族節(jié)日中有著多種多樣精彩的民族文化展示活動。其中苗族兒歌的合唱表演是苗族傳統(tǒng)民族節(jié)日表演中的一道靚麗風景線。如今,在苗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如“吃新節(jié)”與“苗年節(jié)”時,活動場上均會舉辦大型的歌舞表演比賽。在“吃新節(jié)”中雷山縣在木鼓廣場舉辦的大型“萬人游卯苗族情歌兒歌大賽”活動就吸引了許多的小學代表隊參賽。這類的比賽在雷山縣影響力大,優(yōu)秀節(jié)目有獎金獎勵(一等獎獎金5000元,二等獎獎金4000元,三等獎獎金3000元),學校方面也大力支持學生參加兒歌比賽,引導學生積極參加排練,并為學生購置表演服裝,聘請苗族歌師指導學生表演。在雷山縣“第二屆萬人游卯苗族情歌兒歌大賽”中,雷山縣丹江小學的苗兒兒歌合唱節(jié)目與雷山縣朗德鎮(zhèn)岔河小學的苗族兒歌表演唱《跟著媽媽討豬菜》節(jié)目等均獲得了學校的大力支持。
除了“吃新節(jié)”的苗族兒歌比賽以外,雷山縣還有許多推廣苗族兒歌的舞臺。每年于苗年節(jié)舉辦的雷山縣全國苗歌大賽也是傳習與推廣苗族兒歌的寶貴舞臺資源,全國苗歌大賽為了推廣苗族兒歌專門設立了苗兒兒歌比賽項目鼓勵兒歌參賽隊積極參加。雷山縣丹江小學舉辦的“尋找丹小好聲音”校園歌手大賽中也積極鼓勵選手在比賽中演唱苗族兒歌,無形間形成一股學生學習苗族兒歌的熱潮。
在民族節(jié)日中的舉辦的各類苗族兒歌比賽和表演活動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苗族兒歌的積極性和學習苗族文化的興趣,使苗族兒歌成為孩子們學習苗族文化的階梯,推動了本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
4.對小學教師進行苗語演唱苗族兒歌的培訓
一線小學教師學習苗族兒歌有利于苗族兒歌在學校的傳承與發(fā)展。在寒暑假期間,雷山縣會舉辦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暨“雙語”教學師資培訓的活動,對全縣25所中小學的50名骨干教師開展培訓活動,以保證每所學校至少有兩至三名老師懂苗語,會唱苗族兒歌。
雷山縣苗學會的會長楊耀奎曾說:“苗族文化培訓具有特殊意義,民族文化要有發(fā)展的生命力,必須進入學校進入課堂進入青少年世界,參訓老師返校后還要充當二傳手三傳手,這是具有深遠意義的。”一線小學教師學習苗族兒歌不但可以增強教師的民族文化認同感,把學習到的苗族兒歌教授給學生,解決小學進行苗族兒歌教學只能依靠歌師進行的困境,而且使苗族兒歌的教學能夠更加系統(tǒng)性、規(guī)范性,更利于苗族兒歌在全縣校園內的大規(guī)模傳播。
結語
雷山縣苗族兒歌在小學的推廣活動中所取得的成功經驗對傳統(tǒng)民族文化進校園有著重要的示范意義。當代許多傳統(tǒng)民族文化正在消失,習主席指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fā)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所以為了更好地促進民族文化的活態(tài)傳播,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傳承發(fā)展工作必須從基礎教育抓起。借此機會筆者呼吁能有更多的傳統(tǒng)民族優(yōu)秀文化走進校園,為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民族文化增磚添瓦。
參考文獻
[1]雷山縣苗學會.雷山縣苗族兒歌選[M].貴州人民出版社.2017(10).
[2] 雷山縣苗學會. 雷山縣永樂地區(qū)民間歌謠選[M].貴州人民出版社.2016(5).
作者簡介
王宇琦(1997.4.27- ),現就讀于廣西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