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中國最后的漁獵部落,收集、整理、保存查干湖冬捕的文化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文章從查干湖冬捕的歷史淵源、族群文化探究整理史實,分析查干湖特有的漁獵文化形成原因;通過對冬捕全過程的記錄,探究歷史背景下冬捕儀式的表現(xiàn)形式,分析查瑪舞和薩滿舞在冬捕中的族群淵源,對于保存漁獵部落特有文化—查干湖冬捕的資料具有積極的意義。
關(guān)鍵詞:漁獵文化;族群淵源;游牧民族
查干湖,蒙古語音譯為“查干淖爾”,意為圣潔的白色湖泊,坐落于吉林省北部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境內(nèi),處于嫩江與霍林河交匯地區(qū),南北長37公里,東西平均寬17公里,占地約500平方公里,年均蓄水量7億立方米,是全國十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吉林省最大的內(nèi)陸湖泊。傳說歷史上,在前郭爾羅斯剛形成蒙古靴子形的時候,枯竭的大地上有一位叫查干瑪拉沁的老牧人,缺水使得游牧人終年貧困,又被各種苛捐雜稅所困擾,只好到遠方放牧。一天,從天邊飛來一百只鴻雁,所經(jīng)之地,傾盆大雨從天而降。雨中出現(xiàn)一匹閃閃發(fā)光的雙翼神馬,忽而落在草原上。自此這里就有了像寶石一樣鑲嵌在草原上的湖水,滋潤萬物繁衍生息。自從有了這片湖水,老牧人再也不用奔波在放牧的路上了。這就是查干湖由神馬化成的傳說,從漁民口口相傳的神話中,可以感受到人們對查干湖的敬畏和熱愛,查干湖養(yǎng)育了一方草原,一方人。
一、冬捕的歷史族群淵源
(一)古老的游牧民族漁獵文化
在宋遼時代,查干湖被稱為大水泊,遼代從圣宗皇帝一直到天祚皇帝,有一個沿襲的傳統(tǒng),即每年春季天子都帶領(lǐng)王公大臣和親信妃嬪們到查干湖的冰面上漁獵,史料稱之為“春捺缽”,屆時會見各部落頭領(lǐng),從而鞏固邊疆政權(quán),舉行特色“頭魚宴”。而真正的查干湖冬捕,可以追溯到遼金時期。據(jù)史料記載,遼帝圣達宗喜好一種野味—“冰魚”,即每年冰凍之時,率領(lǐng)親眷到廣袤的查干湖面駐扎安營。號令將士將帳篷中的冰層刮薄,直至冰下的魚兒游動清晰可見,有賞景鮮活之美。待到筵席時,用木錘將薄冰輕輕擊破,鮮活的冰中魚便接二連三地跳上冰面,成為案上之物,供君臣歡宴。
查干湖地處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qū),春季干旱少雨,冬季漫長降雪量小,年平均日照2900小時左右。在宋、遼、金時代,用“韃靼”來泛稱中國北方各民族。游牧在草原上的民眾被稱為“有氈帳的百姓”生活結(jié)構(gòu)以畜牧業(yè)為主,居住在森林地帶的被稱作“林木中的百姓”,主要從事漁獵業(yè)。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地處科爾沁草原,草原遼闊,河湖眾多,在查干湖冬季捕魚,借助寒冷的天氣,有利于魚的保鮮和運輸,是各代皇帝們返都時的新鮮補給,因而形成獨特的漁獵文化。
(二)藏傳佛教的傳播
傳說在1211年,成吉思汗來到科爾沁草原征服金國的時候,在查干湖邊焚香祭拜,留下美好的祝愿,從此查干湖被傳頌 “圣湖”的美譽。蒙古族由于長期的游牧生活,在早期信奉薩滿教,主要體現(xiàn)在祭拜敖包、火源等方面。入主中原之后,在多元的文化沖擊中接觸到不同宗教的影響,但始未廢棄薩滿教的主體地位。直到16世紀70年代,藏傳佛教的傳入,使得薩滿教逐漸衰落。清朝時期,清廷的政策促使藏傳佛教廣泛傳播,一方面鼓勵各地蒙古人修建寺廟,另一方面通過實行一系列獎勵制度免除喇嘛的賦稅勞逸,通過提高喇嘛的社會地位并享有一定特權(quán),使得藏傳佛教深入蒙古族的各個家庭中。在查干湖地區(qū),建有一座藏傳佛教的寺廟—妙因寺。匾額是由乾隆皇帝親自敕令賞賜,寫有滿、蒙、藏、漢四種文字。該寺遠近聞名,香火旺盛。在每年的6月15日,都舉辦盛大的廟會,各地信徒紛紜而至,場面異常莊重、熱烈。
二、隆重的祭湖儀式背后的民族淵源—藏傳佛教“醒網(wǎng)”、薩滿舞和蒙古族“查瑪舞”的融合
漫漫歷史長河中,科爾沁草原上孕育了獨特的漁獵文化。農(nóng)耕文化躋身郭爾羅斯后,草原上的人口逐漸增多,也使當?shù)厝罕姷纳罘绞胶惋嬍沉晳T發(fā)生了改變。蒙古族人崇奉的藏傳佛教起源于于青藏高原,當?shù)氐男竽翗I(yè)發(fā)達,牛羊肉是食物的主要來源。由于位置的偏差和氣候的差異,查干湖當?shù)亟雍幢姸唷:系脑∶耖L期以捕魚為生,漁獵成為維持生存的必然選擇。
郭爾羅斯人選擇接受漁獵文化,雖然基于生存的需要,同時也是對自身信仰的一次沖擊和變革。為了尋找心靈的慰藉,漁獵部落的郭爾羅斯人民希翼得到神靈的庇佑和理解,使得藏傳佛教的喇嘛誦經(jīng)、查瑪舞和早期的信仰代表薩滿舞參與到冬捕的過程中來,演化成為獨特的“祭湖”、“醒網(wǎng)”儀式。據(jù)說查干湖的冬捕在明清時期早已享譽中外,周邊漁民甚至稱這里的牧民為“查干淖爾漁夫”。曾經(jīng)一網(wǎng)40萬斤的佳話,交織著奇聞神話,使得當?shù)貪O民不僅在下網(wǎng)前要殺豬宰羊,平日里提到“翻”字都斂容屏氣,這種“虔誠”一直延續(xù)至今,形成了一套獨具漁獵特色的冬捕儀式。
(一)帶來慰藉的薩滿舞
在游牧文化中,初期的信仰宗教為薩滿教,游牧人民的生存和自然息息相關(guān),信奉自然崇拜。醒網(wǎng)體現(xiàn)漁民對漁網(wǎng)的感情依附和心靈寄托。后期蒙古族人民信仰藏傳佛教,這同漁獵文化是相沖突的,但在生存和信仰沖突的矛盾時期,郭爾羅斯人逐漸接受了漁獵文化,且通過用薩滿舞參與“醒網(wǎng)”儀式帶來心靈的慰藉。薩滿舞是宗教衍生的產(chǎn)物,其舞蹈動作源自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發(fā)展階段,舞蹈的表演是原生態(tài)的生活映象,源自漁獵、農(nóng)耕、采集等勞動場景。
在查干湖冬捕儀式中,薩滿的服飾和飾物是獨特且有意義的。外衣為藍色,襯褲為白色,象征著圣潔草原上的藍天白云,外罩帶有16耀24條飄帶的法裙,左手持有單鼓,且柄端綴有小鐵環(huán),右手持榆木鼓槌,伴隨不同場景敲擊出舞蹈節(jié)奏的鼓點,象征對冬捕的美好祝愿。薩滿舞者陣型呈一字排開,邊擊鼓、邊唱、邊舞。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在如今的查干湖冬捕中,薩滿舞多為觀賞性質(zhì)的藝術(shù)舞蹈。
(二)向神靈祈福的查瑪舞
在查干湖冬捕儀式中,查瑪舞的呈現(xiàn)不僅是一種舞蹈藝術(shù),更是當?shù)貪O民對自然的敬畏和祈福的寄托。查瑪舞起源于印度,后傳入西藏,是喇嘛教寺廟的一種傳統(tǒng)慶典儀式舞蹈。查瑪舞者通過穿戴不同風格的服裝體現(xiàn)著不同的人物背景,舞者手持法器、寶劍等道具,舞步時而輕快,時而肅穆,伴隨著鼓、鈸、號等吹打樂器表演出不同的角色特征,查瑪舞具有原始性、模擬性、表演性和宗教性的表現(xiàn)特征。
在查干湖冬捕儀式中,查瑪舞扮演者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查瑪舞者手持兵器和旗幡、傘等道具,身著各式艷麗色彩的服裝,頭戴特制的牛、鷹、羊、猴等面具登場表演,圍繞著貢品臺和儀式場外敲擊著道具,踩著鼓點呈一個圓圈的小步跳動,為部落祈福安康。
三、查干湖冬捕過程全記錄
查干湖冬捕是漁獵部落最盛大的儀式之一,凝結(jié)了漁民對冬季豐收的期待,自然的饋贈使部落居民在一方草原繁衍生息。所以,祭祀過程十分肅穆隆重且具有民族特色,出場人物和順序都遵循著古老的定序,不可偏差。
儀式通常由當?shù)氐赂咄氐臐O把頭主持儀式,首先要在鑿好的下網(wǎng)冰洞前擺放紅色供桌,擺放奶皮、炒米等供品,鼓樂隊由鑼鼓、鈸、法號組成。住持宣布“醒網(wǎng)、祭湖儀式開始了!”,伴隨著密集的鼓點聲,低沉的號角聲,喇嘛手持法輪虔誠誦經(jīng),查瑪舞者舞動寶劍等道具,帶起面具圍繞供桌跳躍旋轉(zhuǎn),薩滿舞者、蒙古族青年隨后,在鼓樂聲中來到冰洞前,點燃香火,按順時針方向繞供桌、冰洞轉(zhuǎn)三圈并誦經(jīng),伴隨著低沉的號角聲,場面隆重而肅穆。完畢,漁把頭開始朗誦祭湖詞:
啊!長生天,先祖之靈;?。”幼o眾生,求昌盛,求繁榮。查干湖呵,天父的神鏡;查干湖呵,地母的眼睛,萬物生靈,永續(xù)繁衍。
詞畢,漁把頭從供桌上端起斟好的美酒,將美酒撒向湖面,群眾依次將貢品拋入冰洞,一列薩滿舞者搖動單鼓,圍繞冰洞跳躍舞動。蒙古族姑娘身著盛裝,為等候的漁工們斟酒,漁工把酒一飲而盡,用力將碗砸碎在冰面上,寓意“歲歲(碎碎)安康”。漁把頭高喊“進湖、出發(fā)!”在喇嘛低沉的誦經(jīng)聲中,在喧鬧激昂的鼓樂聲中、在跳躍的查瑪舞者中,馬爬犁沖向湖中,迎來一年一度的豐收。
參考文獻
[1] 楊圣敏,丁宏.中國民族志[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
[2] 張育江.蒙古族民俗考察[M].內(nèi)蒙古大學出版社,2007.
[3] 前郭爾羅斯縣志[M].松原市人民出版社.
[4] 查干湖地理風物志[M].松原市旅游局,2012.
[5] 烏拉依圖.古老的漁獵民族現(xiàn)狀分析與發(fā)展對策[M].內(nèi)蒙古大學少數(shù)民族研究所2014.
作者簡介:劉南彤(1995.06- ),吉林松原人,延邊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民族文化與社會發(fā)展。
通訊作者:樸今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