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軍
課堂的“趣味性”,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大有益處。語文課堂歷來都是從美育、情感教育入手,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與創(chuàng)造的欲望,讓學生自覺而愉快地學習。所以,語文課堂應構建一種寬松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讓師生親密無間的情感交流,引入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形式與方法,讓他們學好學活。為達到激趣目的,營造課堂趣味,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室可“布”趣,營造學習氛圍
語文課堂提倡“合作教學”“合作學習”。課堂富于變化的座位排列,將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距離拉近,利于交流,也營造了民主和諧的氣氛,讓學生獲得學習的主動權。藝術化的座位排列能夠活躍課堂的氣氛、提高課堂的效果。
我們的傳統(tǒng)座位排列一律是橫成行,豎成列的“秧田式”,雖然這種方式便于教師觀察和控制全班學生的課堂行為,但是,在感情上卻隔開了教師和學生。因為教師站在講臺上,對于學生來說是高高在上;而每個學生除了看到教師之外,只能看到前一排學生的后腦勺,使得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合作的頻率和深度都受到極大的限制。
杜郎口中學嘗試采用了課堂教學是“超市”的模式,教室中的課桌為“小組獨立”式,每小組6人,相對而坐,“小先生”走到北面的黑板前很大膽地講了起來,所有學生一下子動了,全部圍在那塊黑板前,最前面的基本是蹲著的,后面的同學大都是站著,甚至有的是趴在前一個同學的身上。這樣學生可以面對面討論,縮短了學生之間的空間距離,有新鮮感,增加了學習的興趣,也縮短了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使他們有親切感,活潑的個性得到了解放,求知欲也大大增強。
二、言可“調”趣,激發(fā)學習動力
課堂教學中,導語、結語以及穿插語對學生興趣的激發(fā)尤為重要。語言教學的武器,教師教學語言的表達方式與質量制約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效率。教師語言的生動趣味性,能扣動學生的心弦。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美的熏陶,在美的熏陶中接受新的知識。
引人入勝的導語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情感,能夠引導他們進入課堂的最佳狀態(tài)。以教學朱自清的《背影》為例,以詩經(jīng)的《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睘橐Z,立即喚起了學生對父親形象的聯(lián)想,對朱自清筆下的《背影》探索興趣變濃。巧妙精當?shù)恼n堂教學結尾不僅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更易于學生接受,并且為下節(jié)課興趣的再創(chuàng)造提供必要的保證。如在教讀楊朔的散文《畫山秀水》第一課時的結尾時,可以首先對本課內(nèi)容作個小結,然后對同學們說:“關于課文《畫山秀水》我們先把山畫到這兒,下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秀水?!币猛瑢W們哄堂大笑。在這一笑中,同學們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山水之中包含勞動人民的智慧,也激發(fā)了學生繼續(xù)學習的興趣。
三、圖可“激”趣,尋找直觀感受
營造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教師應該根據(jù)不同的課程采用不同的圖片,讓學生充分地欣賞圖片,激起學生的視覺感,以便于產(chǎn)生共鳴感。
教學李舵寫的《美麗的西雙版納》,我們就可以將搜集到的有關西雙版納的資料、圖片,視學生的情況,作適當補充,利用多媒體手段激活思維、拓展視野,展示搜集到的有關資料、圖片。
以第一個片段“高高望天樹”為范例,要求學生快速閱讀“高高望天樹”這部分內(nèi)容,同時展示“望天樹”的圖片,學生結合圖片獨立閱讀思考,教師巡回指導,全班交流,學生很快就領會文章所描繪的景物特征。
四、音可“促”趣,提高學習效率
音樂可以幫助學生放松,可以激活右腦接受信息,可以將新鮮移入長期的記憶庫中。學生通過聽一段輕松的音樂,并進行呼吸的放松活動,使大腦處于“放松性警覺”的狀態(tài)中,這樣新的語言就能飄進大腦。
從課間到課堂,學生都會從松弛轉變?yōu)榫o張,周而復始勢必會造成學生的勞累,阻礙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也給教師的教學質量帶來不利。上課前優(yōu)美的音樂會放松學生的思想,上課時用音樂營造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增強學習的興趣,既活躍了氣氛又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瑞典最出色的高中教師克里斯特·古德榮德生贊同“從你的學生進入教室起,就讓他們感到歡迎氣氛”。加利福利亞舊金山市的查爾斯·施密德發(fā)現(xiàn),用音樂營造氣氛使學習效率比過去提高了至少五倍,可見音樂對于調節(jié)氣氛的作用不可缺少。
葉圣陶先生說:“把教師的要求轉變成學生的需要是改變教學的最高境界?!边@句話生動而全面地詮釋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強化學習動機在教學中的意義和重要性。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圖文音像資料,學生在課堂中注意力持續(xù)時間會延長,利于學生深度融入課堂。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海安市李堡鎮(zhèn)丁所中學(226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