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義
(河南省南陽市社旗縣人民醫(yī)院,河南 南陽 473300)
在兒科疾病的診療工作當中,靜脈輸液是比較重要的一種治療手段,因患兒的年齡比較小,輸液期間往往會產生恐懼與緊張等不良情緒,有甚者還會出現拒絕治療的心理,不利于診療工作的順利開展,此外,患兒的血管表皮比較淺、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穿刺的難度,從而增加了患兒發(fā)生反復穿刺與液體外滲等不良現象的風險[1]。此研究,筆者將重點分析綜合護理干預在小兒靜脈輸液中的應用效果,總結如下。
2016年3月-2018年4月本院接診的靜脈輸液患兒200例,將之采用隨機數表法分成研究和對照兩組(n=100)。研究組男性52例,女性48例;年齡為0.8-7歲,平均(4.2±1.1)歲;支氣管炎者,24例;呼吸道感染者,43例;腹瀉者,33例。對照組男性53例,女性47例;年齡為0.9-8歲,平均(4.5±1.2)歲;支氣管炎者,25例;呼吸道感染者,44例;腹瀉者,31例。所有患兒都在監(jiān)護人的知情同意下接受診治,有完整的病歷資料,獲得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比較兩組的疾病類型等基線資料,P>0.05,具有可比性。
予以全部患兒常規(guī)護理,研究組加用綜合護理干預措施,詳細如下:(1)根據患兒的實際情況和心理特點,利用溫柔與合適的行為以及語言對患兒進行安撫,幫助患兒消除恐懼與緊張等不良情緒。對家屬做好解釋工作,減輕家屬的心理負擔,讓家屬能夠積極配合醫(yī)務人員的工作。對于嬰幼兒,護士要指導家屬正確懷抱嬰幼兒,確保輸液工作能夠順利開展。(2)為患兒選擇最佳的靜脈,針對需要長期進行靜脈輸液治療的患兒,需為其制定系統(tǒng)性、科學性的靜脈穿刺方案。若患兒需要輸入具有刺激性的藥液,需選擇比較粗大的血管。在確保輸液速率的前提之下,盡量選擇小號的穿刺針,以減少穿刺針對患兒的血管壁造成的損傷。全面落實穿刺部位固定與拔針后正確按壓等工作,待穿刺成功之后,需妥善固定針頭,比如:選擇內踝部大隱靜脈、手背靜脈亦或者是足背靜脈進行穿刺時,要利用短膠布對穿刺部位進行良好的固定,與此同時,還應利用小夾板輔助固定。(3)為患兒營造一個溫馨、舒適且干凈的輸液環(huán)境,可在病房中播放患兒喜歡的兒歌亦或者是動畫片等,為患兒準備一些卡通物件和小玩具,通過轉移患兒注意力的方式,緩解患兒的焦慮和緊張等不良情緒。
記錄兩組不良現象(外滲,反復穿刺等)的發(fā)生情況,并對各組的穿刺次數作出比較。
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研究數據,t用于檢驗計量資料,即(±s),x2用于檢驗計數資料,即[n(%)],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的不良現象發(fā)生率為3.0%,明顯比對照組的18.0%低,組間差異顯著(P<0.05)。如表1。
表1 兩組不良現象的對比分析表 [n,(%)]
研究組的穿刺次數為(1.1±0.2)次,明顯比對照組的(1.7±0.3)次少,組間差異顯著(t=16.6410,P<0.05)。
對于兒科患兒來說,靜脈輸液是其比較常用的一種治療方式,但因患兒的年齡比較小,在發(fā)病后通常伴有緊張、不安與恐懼等不良心理,使得其治療配合度大幅度降低,甚至有些患兒還出現了拒絕治療的行為,不利于臨床診療工作的順利開展[2]。此外,小兒血管表皮比較淺、細,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靜脈穿刺的困難度,從而引發(fā)了外滲以及反復穿刺等不良現象,不僅給患兒造成了更大的痛苦,同時還影響了療效。對此,臨床需要注重靜脈輸液患兒的護理工作。
綜合護理干預屬于是一種比較新型的護理方法,能夠將病人作為整個護理工作的重心,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和需求,采取一系列有較高針對性的措施對其進行干預,以幫助其改善心理狀態(tài),提高治療配合度,確保臨床診療工作順利開展[3]。諸多研究表明,綜合護理干預的實施能夠幫助患兒消除心中的不安和恐懼感,為患兒營造一個溫馨、舒適的輸液環(huán)境,能夠讓患兒保持身心放松的狀態(tài),在病房中播放患兒喜歡的兒歌或者動畫片,能夠轉移患兒的注意力,減輕穿刺疼痛感,緩解不良心理[4]。此研究中,100例研究組患兒經綜合護理干預后,不良現象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并且,研究組的穿刺次數明顯少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提示綜合護理干預對減少小兒靜脈輸液的不良現象發(fā)生風險、降低靜脈穿刺次數具有十分顯著的作用,建議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