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豐
國務院辦公廳督查室近日公布關于滿洲里口岸部分單位和企業(yè)亂收費、亂漲價問題的督查情況通報,強調要“堅決斬斷伸向減稅降費紅利的黑手”。
這份通報涉及的亂收費、亂漲價總金額并不算高,但在當前形勢下具有極高針對性。
一方面,通過更大規(guī)模減稅降費,激發(fā)實體經濟活力,是當前以及未來時期我國政府穩(wěn)增長、保就業(yè)、調結構的主要施力方向。有測算認為,如果今年全年實現(xiàn)減稅降費2萬億元,那么對企業(yè)減少的1萬億元稅費,就將給企業(yè)部門直接增加1萬億元利潤,同時,對居民部門減少的1萬億元稅費,預計將有70%轉化為消費,這就又會給企業(yè)部門增加7000億元銷售收入。因此,僅從這種最直接的效應來看,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企業(yè)對沖外圍環(huán)境不利影響,繼續(xù)保持較快業(yè)績增長與較高投資信心。
但另一方面,較大力度降稅減費對財政收入構成的壓力客觀存在。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1—5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3.8%,其中稅收收入同比增長僅為2.2%,而且這種整體性的增速放緩現(xiàn)象,具體到情況差異極大的不同地區(qū),必然意味著有些地區(qū),面臨更嚴峻的減收壓力。
上述兩方面的內在張力,雖然在理論中是完全可以被疏解的,因為中國的財政安全度仍然很高,財政政策騰挪的空間依然充足,但問題是,在復雜的現(xiàn)實世界中,由于不同層級政府間的目標函數(shù)未必完全一致,同時,中國作為大國,不同層級政府間的信息鏈條過長,產權模糊的現(xiàn)象也仍有存在,因此,這就導致某些財政較吃緊的地方政府,既有一定動機,也有一定能力,通過暗中操作的亂收費、亂漲價等方式,沖抵自身收支缺口。
這個問題其實在我國財稅改革進程中長期存在。中央政府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在當前減稅降費重要性不斷凸顯的新形勢下,及時針對新發(fā)現(xiàn)的“積累莫返之害”打小打早,決不姑息,以高壓態(tài)勢確保減稅降費不打折、不變樣。
在決心下定的情況下,地方政府要迅速習慣過緊日子。這不是一項輕易就能完成的轉變,因為在過去很長時期內,中國經濟運行過程中非常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財政收入增速長時期高于同期經濟增速,但即便是在這種相對寬松狀態(tài)下,我國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壓力也要遠大于財政收入能力,兩者之間的比例長期倒掛并一路攀高至160%以上。
所以要讓地方政府迅速習慣過緊日子,需要一系列激勵與約束機制快速到位。除了上級政府的嚴格督導,還應該包括:深刻改變現(xiàn)有官員政績考核體系;實事求是動態(tài)調整政府預算目標任務;著力推進政務公開與透明。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劃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不斷推動地方政府以盡可能高的行政效率,專注于提供盡可能多、盡可能好的公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