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巧珍
摘 要: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發(fā)展而來的學科,因此,在高中化學的教學工作中,課堂活動的開展是教學中的重點。因此,以課堂實驗操作活動、小組討論活動、問題探究活動為例,探討不同的課堂活動對學生的化學學習作用。
關鍵詞:高中化學;課堂互動;教學研究
課堂活動的開展對學生的各項技能的提高和知識的拓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中階段,學生的課業(yè)繁重,學習壓力非常大,在這種情況下,課堂活動的開展對于學生的學習壓力的舒緩有著很大的幫助,并且對于學生的各項技能和知識理解力的提高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因此,我們在進行教學工作時,應該認識到課堂活動的開展對于學生的重要性,開展高質量的化學課堂活動,讓學生能夠通過課堂活動的開展,真正地有所成長,讓學生在高考中增加一分勝算,為學生的未來添加一分希望。
一、開展實驗操作活動,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在高中階段的化學學習中,因為學習的時間非常緊張,為了提高知識講解的效率,我們往往輕視或者放棄實驗操作,這就導致了學生的知識理解片面、膚淺,不能對一些實驗類的知識點有深刻的記憶,需要大量的課外時間來進行鞏固復習,也會使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動手操作能力脫節(jié),影響學生的化學學習。因此,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我們要重視課堂實驗的操作性,讓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例如,在學習“碳酸鈉的性質與應用”這一課時,我們可以讓學生根據具體的實驗步驟實際操作一下活動與探究中的實驗,可以將學生分為四組,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組別選擇一個實驗進行探究,觀察實驗現象,然后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化學反應方程式的書寫和配平,最后各組之間進行交流,結合不同實驗的現象,自己總結出碳酸鈉的化學性質,并在之后的課程中進行驗證和補充。通過這樣的實驗操作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的實驗現象結合起來,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同時加深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
二、開展小組討論活動,加深學生知識理解
在高中的教學工作中,我們面臨的一個最大挑戰(zhàn)就是如何讓學生利用最少的時間來全面理解化學知識,而開展小組活動作為一種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知識理解力的教學手段,在實際的教學的工作中的運用非常廣泛,有效的教學活動的開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更讓學生找到在學習中的存在感,同時加深了同學之間的感情。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小組活動的開展,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集思廣益,提高自身對知識的理解力和各項學習技能,進而提升學生的化學學習能力。
例如,在學習“含硫化合物的性質和應用”這一課時,我們在課前可以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分小組進行思考:1.SO2與CO2有哪些共通性。2.含硫化合物中常見的硫元素化合價都有哪些?從化合價的角度推測,硫的化合物具有哪些性質?如何證明?然后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來證明上面的問題,老師負責將不同組別的答案進行評測,在課堂上選出具有代表性的答案在全班展示,并給予指導和補充。通過這樣的小組合作活動的開展,讓學生自主探究化學中的知識和原理,通過小組中的相互促進和啟發(fā),加深學生對含硫化合物的性質和應用知識的理解力,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探究能力,讓學生提高根據現象探究問題本質的能力。
三、開展問題探究活動,提高學生問題解決能力
在高中化學的教學工作中,我們經常因為時間的緊迫性而削減習題講解的內容,將重點放在對知識的教學和復習中,在進行習題講解時,只是針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的分析,沒有形成一個范圍類的解題模型,導致學生可能當下聽懂了,但是再遇到類似的問題時,還是一頭霧水,不知道如何下手。因此,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我們就可以運用問題探究活動的開展,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讓學生能夠合理地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
例如,炒過菜的鐵鍋未及時洗凈(殘液中含NaCl),第二天便會因被腐蝕而出現紅褐色銹斑,試回答:
(1)鐵鍋的銹蝕屬于什么反應,腐蝕的原因是?
(2)鐵鍋銹蝕的電極反應式是什么?正負極的反應產物會繼續(xù)發(fā)生反應,反應離子方程式或化學方程式為?
對于這道題我們可以讓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進行自主探究:鐵鍋被NaCl腐蝕是電化學腐蝕,腐蝕的原因是Fe、O2和電解質溶液構成原電池,Fe作負極被腐蝕,然后根據這一推斷來進行接下來的問題解答。通過這樣的問題探究模式的開展,讓學生學會如何運用學到的知識來提煉問題中的隱含條件,將實際問題轉化為化學問題,最后進行解決,提高學生解決這一類問題的能力。
在高中階段,我們要通過課堂活動的開展,讓學生真正學習到自己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識,讓高中化學的課堂活動能夠真真切切地成為一個學生提升自身素質的有效途徑,為學生以后的高考盡到我們應盡的責任。
參考文獻:
[1]朱必鵬.淺談高中化學教學中合作學習的開展[J].學周刊,2013(3):160.
[2]張翠霞.高中化學優(yōu)質高效課堂教學實踐探究[J].新課程(中學),2015(12).
編輯 劉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