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天秦
摘 ? ?要: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多個方面,精煉地總結(jié)中國在過去五年取得的各項成就,同時展望下一階段各項工作,成為國內(nèi)外各界人士了解中國動態(tài)的窗口,受到廣泛關注。本文以維索爾倫順應論為理論支撐,分析語境順應在《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譯文中的體現(xiàn),總結(jié)如何有效利用語境因素選擇翻譯策略,論述譯者在翻譯實踐中如何順應并做出選擇,以為后續(xù)我國政府公告文本的英譯提供參考。
關鍵詞: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 ? ?語境順應 ? ?中國政府公告英譯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縱深發(fā)展,中國經(jīng)濟實現(xiàn)了騰飛,國家綜合實力逐年顯著提高,國際影響力持續(xù)增強。中國這個“東方雄獅”的快速崛起,吸引了國內(nèi)外各界人士的目光,人們迫切想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發(fā)展模式和發(fā)展動態(tài)。中國《政府工作報告》用詞嚴謹、精煉,同時兼具鮮明的中國特色。其政府公告的性質(zhì)和遣詞造句的特點決定了其必然成為各界人士了解中國動態(tài)的窗口,其翻譯質(zhì)量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政府工作報告》的英譯既要順應原文的行文特點和原意,又要顧及譯文讀者的文化背景和語言文化特征,讓目標讀者在體驗原汁原味且博大精深的漢語魅力的同時客觀了解中國的發(fā)展。維索爾倫的順應論認為,語言的使用過程在本質(zhì)上是一個持續(xù)進行語言選擇的過程,且世界上所有的語言都具有順應性、商討性和變異性三個特點。翻譯作為一種重要的跨文化交際活動,其過程是一個持續(xù)進行語言選擇的過程。正因如此,應用順應論中的語境順應指導我國《政府工作報告》的英譯具有現(xiàn)實指導意義。
(二)研究方法
1999年,比利時著名語言學家維索爾倫(Jef Verschueren)出版《語用學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書。該書首次系統(tǒng)地解釋了順應論,并憑借新穎的研究視角成功吸引了國內(nèi)外眾多學者的關注。近年來,錢冠連、何自然等許多中國學者在翻譯實踐中不斷深入挖掘其價值,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翻譯是一個語言選擇和使用的過程,翻譯過程和翻譯技巧要根據(jù)其文本性質(zhì)和真實意圖靈活選擇與處理。我國的《政府工作報告》作為具有權威性的外宣文本,其文本內(nèi)容全面且具體,語句措辭嚴謹且精煉,審定程序亦周詳且縝密?!墩ぷ鲌蟾妗返淖g文必須具有足夠的說服力、威懾力和感染力。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本文通過舉例分析語境順應因素在《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譯文中的體現(xiàn),從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三個方面切入,總結(jié)如何選用恰當?shù)姆g策略翻譯我國相關政府文本。
二、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行文特點
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報告》不僅是中國政府展示新作為、塑造新形象、頒布新舉措的絕佳時機,更是中外各界人士了解中國成就、政策和動態(tài)的權威渠道和完美窗口。正因如此,中國政府在行文上字句斟酌、反復推敲,使整份報告用詞嚴謹、精煉,同時又極具中國特色。
(一)中國特色用語
例1:統(tǒng)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xié)調(diào)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
例2:扎實推進“三去一降一補”。
例3: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認真落實黨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持之以恒糾正“四風”,嚴格執(zhí)行國務院“約法三章”。
在整份報告中,“兩學一做”“三嚴三實”“四個全面”和“五位一體”等帶有明顯中國特色的文化負載詞出現(xiàn)頻率極高。這些文化負載詞與中國的文化、歷史、民族思維和中國人民的日常生活起居密切相關,凝聚著中國人的智慧,也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用語習慣和行文特點。
(二)四字詞語
例1:簡政放權、放管結(jié)合、優(yōu)化服務等改革推動政府職能發(fā)生深刻轉(zhuǎn)變。
例2:改革全面發(fā)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
例3:兼并重組、壓減層級、提質(zhì)增效取得積極進展。
四字詞語既簡潔凝練又形象生動,其在講話中的合理使用不僅聽起來既靈巧又動感,而且給人博學多才之感。通過仔細的分析研究,可以很容易地在報告中找到各種富含哲理的四字詞語?!胺殴芙Y(jié)合”“多點突破”和“提質(zhì)增效”等四字詞語的靈活使用符合中國公文規(guī)范、權威的行文特點。譯者要真正譯出傳神達意的目標文本必須既順應原文的行文特點和原意,又顧及譯文讀者的文化背景和語言文化特征。
(三)反復
例1:不斷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
例2:法治意識不強、工作作風不實、擔當精神不夠。
例3:加強定向調(diào)控、相機調(diào)控、精準調(diào)控。
在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想強調(diào)或者突出某種現(xiàn)象時,更傾向于使用反復的修辭手法。適當使用反復句可以使講話變得更加有力。充滿活力、韻律反復句既能使講話更具說服力和威懾力,又能更好地表達出講話者的態(tài)度。例如,在例2中,“不強”“不實”和“不夠”連續(xù)三個“不”的使用態(tài)度鮮明地表達了李克強總理對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批評斥責,十分具有威懾力和感染力。
三、語境順應視角下《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的英譯研究
翻譯是一個持續(xù)進行語言選擇和使用的過程,語境因素在語言選擇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語境順應強調(diào)的是譯文選擇的翻譯策略和表達方式主要依賴于語境。語料原文讀者和譯文讀者的傳統(tǒng)文化背景、政治意識形態(tài)和宗教信仰、思維方式、語言習慣等通常都有差異。因此,譯者若想充分表達出原文的真實意圖,就必須考慮語境的順應。
(一)物理世界的順應
例1: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
We have upheld the one-China principle and the 1992 Consensus.
例2:加強兩岸經(jīng)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xiàn)兩岸領導人歷史性會晤。
We strengthened cross-strait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and held a historic meeting between the leaders of the two sides.
語境順應中的“物理世界”主要是對時空指示語的研究。例1中因許多外國人缺乏“九二共識”的背景知識,譯者選擇在目標文本中增譯具體時間“1992”,為目標讀者提供了必要背景信息,順應了目標讀者的物理世界。
就空間位置而言,中國大陸在“西”,中國臺灣在“東”,兩地屬于中國的“兩岸”。例2中分別用“cross-strait”和“two sides”表示空間位置上的東西“兩岸”,既避免了譯文重復,又闡明了海峽兩岸的地理位置,更態(tài)度鮮明地向全國及全世界人民表達了中國臺灣與中國大陸是一國的“兩岸”,巧妙地實現(xiàn)了物理世界的順應。
(二)心理世界的順應
說話者的心理世界包含其情感態(tài)度、性格特征和目的意圖等多個方面。維索爾倫認為,說話者的一字一句都能直接或間接反映出其真實的心理活動。因此,要得到高質(zhì)量的目標文本,譯者必須對說話者的心理世界有著清楚的認識,善于發(fā)現(xiàn)隱含在其話語中的情感態(tài)度,從而推測最終的目的意圖。
例3:著眼“放水養(yǎng)魚”、增強后勁,我國率先大幅減稅降費。
China has led the way in slashing taxes and fees with the aim of using accommodativ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basis for sustained growth.
例4:堅決查處和糾正違法違規(guī)行為,嚴厲懲處腐敗分子。
We have taken strong steps to investigate, prosecute, and address violations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severely punished those who have committed corruption.
在中國人的意識中,魚離不開水,水也因魚而顯得更加生機勃勃。人們常用如魚得水、魚水情深等成語形容魚和水的親密關系。例3中的“水”和“魚”只是比喻,旨在表明中國政府要采取措施減輕企業(yè)負擔,最終實現(xiàn)雙贏的目的意圖。充分理解中國政府的真實意圖后,譯者對該意圖進行了充分闡釋,明智地為目標讀者提供了必要信息。在例4中,李克強總理使用了“堅決”和“嚴厲”兩個嚴肅且堅定的措辭表達面對腐敗“零容忍”的態(tài)度。此時,譯者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李克強總理在講話時是情緒激昂且意志堅定的。掌握了說話者的心理世界后,譯者對應使用了“strong”和“severely”向目標讀者展示說話者的真實情感,從而實現(xiàn)了心理世界的順應。
例5:向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同胞、澳門特別行政區(qū)同胞、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表示誠摯感謝!
I express our sincere appreciation to our fellow countrymen and women in the Hong Kong and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s, in Taiwan, and overseas.
臺灣永遠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例5中,李克強總理將“臺灣同胞”置于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qū)同胞同等的位置,此舉旨在告知全世界中國在臺灣問題上的態(tài)度:臺灣問題是中國內(nèi)政問題,容不得談判,也容不得模糊。該句的措辭體現(xiàn)了李克強總理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面對政治敏感詞,譯者巧妙再現(xiàn)了說話者當時的情感態(tài)度,成功地向目標讀者還原了說話者的真實意圖。
(三)社交世界的順應
美國著名翻譯家奈達(1993)曾強調(diào),熟悉兩種文化比掌握兩種語言更令人神往,因為翻譯的本質(zhì)是跨文化交流。無論如何避免,語言的使用者總會或多或少地受到家庭環(huán)境、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政治傾向和個人偏好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翻譯的一個重要前提是譯者能知悉說話者所處的社交世界,由此才能選用合適的翻譯策略為目標讀者重現(xiàn)說話者當時的情感態(tài)度,讓目標讀者欣賞原始文本語言魅力的同時了解其真實意圖。
例6: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
Refrained from resorting to a deluge of strong stimulus policies.
例7:“三公”經(jīng)費大幅壓減。
Spending on official overseas visits, official vehicles, and official hospitality has been significantly reduced.
例8:扎實推進“三去一降一補”。
Solid work has moved us forward in the five priority tasks of cutting overcapacity, reducing excess inventory, deleveraging, lowering costs, and strengthening areas of weakness.
中國作為文明古國,文化系統(tǒng)已相對成熟,言語風格也獨具特色,報告中的許多語句都帶有明顯的中國特色。這些語句符合中國人的用語習慣和行文特色,但對于缺乏中國文化背景的外國人來說則過于晦澀難懂。此時,直譯的翻譯策略將給譯文的目標讀者帶來麻煩,甚至會出現(xiàn)風馬牛不相及的譯文。比如,“大水漫灌”原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一種水量浪費較大的灌溉方式,而例6中則用“不搞‘大水漫灌”意指中國政府要采取針對性措施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不可直譯。
例7中“三公”與例8中的“三去一降一補”措辭高度凝練,平時不關注國家政策的許多中國人都很難理解其真實含義,具有不可譯性。此時,譯者選擇將其具體含義譯出,將不可譯的中國特色詞用解釋性語言完成翻譯,幫助目標讀者理解原文,實現(xiàn)了社交世界的順應。
例9:安不忘危,興不忘憂。
As the Chinese saying goes, when all is calm, forget not danger; when all is well, be awake to woes.
為彰顯文化魅力,李克強總理在報告中用到了“久久為功”和“相得益彰”等文化詞,例9中“安不忘危,興不忘憂”亦源自典故《周易·系辭下》,屬于中國特色詞匯,有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這些文化詞與中國的歷史文化密切相關,但大部分外國人對其鮮有耳聞。因此,譯者先用“As the Chinese saying goes”表明其詞語性質(zhì),再用解釋性措辭對其進行闡述翻譯,保證目標讀者能較好地理解原文。
四、結(jié)語
翻譯作為一種持續(xù)進行語言選擇和使用的交際活動,譯者必然要兼顧交際雙方傳統(tǒng)文化背景、政治意識形態(tài)和宗教信仰、思維方式、語言習慣等多種因素。此時,譯者可以根據(jù)不同的語境靈活地處理原始文本,達到不同的交際目的。本文從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三個層面切入,舉例分析如何選用恰當?shù)牟呗苑g我國相關政府文本。最后得出結(jié)論:語境順應因素可廣泛應用于我國政府類型文本的英譯實踐,顯著提高翻譯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耶夫維索爾倫,著.錢冠連,霍永壽,譯.語用學詮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100-102.
[2]楊俊峰.語境順應與語用翻譯[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11):49-51.
[3]韓江洪.國內(nèi)翻譯策略研究述評[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5(1):75-76.
[4]宋志平.翻譯:選擇與順應——語用順應論視角下的翻譯研究[J].中國翻譯,2004(2):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