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遇秋的《廣陵傳奇》是運用西方音樂技法來表現中國傳統(tǒng)樂曲《廣陵散》的經典手風琴創(chuàng)作作品。其中對民族性音樂因素的探索至今仍值得研究。本文從《廣陵傳奇》的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來解讀該曲的民族性。
【關鍵詞】《廣陵傳奇》;李遇秋;民族性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李遇秋于1987年創(chuàng)作的自由低音手風琴創(chuàng)作曲《廣陵傳奇》,是運用西方音樂技法改編我國傳統(tǒng)音樂十大名曲之一的古琴曲《廣陵散》而成。因此,盡管該曲還創(chuàng)新性地運用西方現當代音樂創(chuàng)作思維[1],樂曲主旨在于用手風琴來探索表現民族題材和內容的作品(在手風琴上表現古琴的音韻),因此其中的民族性毫無疑問不容忽視。鑒于中國手風琴一直夢想創(chuàng)建“中國手風琴學派”,但近幾十年來我國的手風琴教學與藝術舞臺實踐中,外國樂曲仍占有絕對地位,這不僅與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是不相稱的,而且還影響到“中國手風琴學派”的構建[2]。為此,本文重新梳理《廣陵傳奇》這部具有典型時代特征和民族風格的作品,以便促進本國音樂家具有民族風格作品的傳播與學習,并汲取老一輩音樂家那種積極探索民族風格的精神。
一、民族性的內容
李遇秋在20世紀80年代連續(xù)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的民族風格作品,如《惠山泥人印象》組曲、《聊齋故事二首》《桑榆之夢》《廣陵傳奇》《促織幻想曲》等作品,意在借用民族傳統(tǒng)音樂素材再創(chuàng)造方面做些探索。這思想來源于我國以《延安文藝座談會》以來的文藝方針政策,作為軍人出身的李遇秋更懂得這樣創(chuàng)作的意義。不過,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又具有了新的意義,那就是要具有科學、開放、現代的時代意識。因此,《廣陵傳奇》運用的是西方現代的音樂思維來改編傳統(tǒng)樂曲《廣陵散》,因此,在富有民族風格的同時,極富有現代感。這種取材于傳統(tǒng)器樂曲的創(chuàng)作方法,類似的作品還有《夕陽簫鼓》《十面埋伏》《百鳥朝鳳》《二泉映月》等。在此,需要提醒的是,以往文獻常提到的一個錯誤說法,籠統(tǒng)的認為《廣陵傳奇》是作者選取民間音樂題材的作品[3]。事實上,《廣陵散》是典型的“文人音樂”范疇,不是民間音樂,這屬于民族音樂范疇。原曲體現的是一種中國傳統(tǒng)的文人精神即“士為知已者死”。在新創(chuàng)作的樂曲中更加表現出中華民族的那種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以及博大雄渾、浩然正氣的沖天氣概[4],這不僅體現的是古人那“重于泰山”的氣概,也是今人被盛贊的“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的人性尊嚴的歌頌![5]解釋學家施萊爾馬赫告訴我們,解讀一首樂曲的思想內涵,不能忽視其時代背景。作者借著注重倫理歌頌與情感抒發(fā)的音樂內容來重新書寫,不僅僅在探索現代創(chuàng)作技法的運用問題。自1979年,越南挑起中越邊界戰(zhàn)爭以來,持續(xù)十年的對越自衛(wèi)戰(zhàn)爭正是該曲產生的時代背景。作為一位紅色樂曲的創(chuàng)作專家的李遇秋,選這題材進行創(chuàng)作不能不說是契合了其時代氛圍的需要。當然,此曲的創(chuàng)作意圖也不排除是對20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段特殊歷史的反思。李遇秋本人在那段時間也深受沖擊,該曲是否是借此抒發(fā)自身那文人般的傲骨值得探討??傊?,正如李遇秋本人所說,該曲的創(chuàng)作“除了表現美的一面,還表現精神的一面”。用手風琴這樂器來表現傳統(tǒng)題材尤其這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題材的作品是不容易的。作為一首標題音樂,這不僅繼承原曲《廣陵散》標題特征,使人一看樂曲名字便能產生一定的聯想,更重要的是,《廣陵傳奇》也采取《廣陵散》在內部的每段樂曲前加注相應的小標題的做法,以引導欣賞者能把握樂曲的內容。善用標題也可以說是李遇秋的民族化的創(chuàng)作風格之一。
二、民族性的形式
當然,該曲流傳的故事跟著名音樂家嵇康也有關。正是他在臨死赴難時還彈奏該曲并引發(fā)更大面積的流傳。嵇康是我國歷史上重視音樂自律論美學的代表。盡管本文前面論述到該曲的內容層面,但李遇秋借此樂曲更像為了探索音樂形式方面的創(chuàng)新,這與嵇康美學思想相吻合。他重點探討的是如何用現代西方音樂技法來表現這一傳統(tǒng)經典作品?!稄V陵散》雖流傳千古,但在當代對其改編曲還不多見,可見的只有用阮改編的《廣陵散》。要想借鑒這方面的創(chuàng)作看來是很難的了,這無疑給作者的創(chuàng)作帶來巨大的挑戰(zhàn)。因此《廣陵傳奇》的成功不僅體現的是作者的胸懷如該曲一開始注明的“英雄氣概”,也體現出作者駕馭大作品進行的能力。
首先,他試圖在作品的布局上基本采用的是中國古代較大樂曲常用的“散、慢、中、快、散”這一原則,在曲式上也采用的是我國器樂曲多用的多段體結構寫成。但在織體上采用的是西方擅用的多聲部形式來表現。尤其這多聲部在表現“英雄氣概”方面優(yōu)益于我國音樂創(chuàng)作手段。如開始一段類似如西方式的“引子”或“序曲”,有概略“劇情”的意義,從這引子便能梗概性了解到該曲的基本風格。樂曲開始便來一個強烈的和弦后旋律由同向向反向進行發(fā)展,這是西方常用的用來增強力度的手法。隨著力度的增強,和弦音越來越密集且不諧和,這確如一個英雄開始正式登場。這樣的多聲手法顯然是中國傳統(tǒng)樂器所需要的。
盡管該曲是依據古曲而創(chuàng)作,但仍力求對傳統(tǒng)旋律規(guī)則如調式、調性的突破。期間也不乏有西方傳統(tǒng)大小調體系中常見的離調、轉調、復雜而遠距離的調性關系,以及同主音大小調調性交替,甚至出現有無調性的因素。但作更重要的事,這些西方音樂技法與民族性相結合的問題是那時創(chuàng)作的初探。這些中外創(chuàng)作手法的聯合使用,無疑在塑造“英雄性氣概”的藝術形象極為有利。也是對手風琴音樂創(chuàng)作的一種有益探索。
在音樂素材使用上,許多文章稱該曲采用的“移植”手法,其實并不盡然,該曲只是采用了原曲的部分素材。不能算是“移植”的作品[6]。在采用大音程的跳躍、半音級進進行以及西方的模進技法的同時,也不時出現中國特有的手法,如樂曲開始的地方還采用魚咬尾的手法進行發(fā)展旋律(見該曲開始的第四、五小節(jié),第五小節(jié)的開始音是第四小節(jié)的尾音)[7]。這顯然是很有“民族風格”且具有現代感的基調[8]。在和聲層面,較多使用民族的五度疊置和弦以及平行和弦,似乎是想用來模仿古琴音樂的音響果效。更為明顯的模仿是在第一段,10到18小節(jié)用右手似乎在模仿古琴的泛音奏法,18到20小節(jié)的低音區(qū)旋律似在模仿古琴左手按弦演奏[9]。此外,樂曲還突出了我國民族音樂中的“旋律特性音”的創(chuàng)作方法,如第二段、三段中表現“悲”與“怒”的情緒[10]的部分。
但要想模擬古琴的實際演奏方式還是比較困難的,古琴的演奏技法的特性是手風琴無法做到的。特別是民族音樂中那“彈性音高”是手風琴等鍵盤樂器怎么也無法模仿的。
參考文獻
[1]高潔.李遇秋與中國手風琴音樂創(chuàng)作[J].人民音樂, 2002(5):20.
[2]申波.中國手風琴作品創(chuàng)作探源與審美[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0(3):64-65.
[3]馬瑜慧.李遇秋手風琴作品創(chuàng)作概況[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06(4):54.
[4]李莉.李遇秋手風琴音樂創(chuàng)作特征[J].2007(6):122-126.
[5]曾致.音鳴千古廣陵散——觀新編京劇《廣陵散》有感[J].藝海,2009(8):30.
[6]劉勤.手風琴曲《廣陵傳奇》演奏的技術處理與藝術表現[J].黃鐘,1998(2):77.
[7][9]王琦.手風琴曲《廣陵傳奇》的音樂分析[J].宿遷學院學報,2009(2):99.
[8]許鍵.文明的沖突:中國手風琴多元化、民族化之路[J].人民音樂,2010(9):42-43.
[10]馬瑜慧.李遇秋手風琴作品的旋律特征[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06(3):48.
作者簡介:鐘劍鴻,蘇州市職業(yè)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