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姚梅
摘 要:梅花拳作為一個民間結社形式的武術拳會組織,在發(fā)展過程中被宗教社團所吸納、利用,促使其他宗教社團積極學習梅花拳,從而使梅花拳在發(fā)展過程中與宗教發(fā)生復雜關系。文章以梅花拳為例,通過梅花拳與同時代的民間宗教社團、拳會的比較分析,探討武術與宗教的關系。
關鍵詞:梅花拳;民間宗教;武術;宗教
梅花拳是一種由拳種演變?yōu)橛杏绊懥Φ拿耖g拳會組織的武術拳派,肇始于明代萬歷年間的江蘇銅山縣一帶,至今仍廣泛流傳于中國河北、山東、河南農(nóng)村地區(qū)及各大高校。梅花拳的習練有文場和武場兩方面內(nèi)容,集佛道儒三家學說、周易之理為一體,主張修身養(yǎng)性、煉神煉氣。梅花拳的發(fā)展著床于民間宗教盛行的明末清初時期,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本文將通過對梅花拳習練內(nèi)容、經(jīng)卷材料的分析,將梅花拳與同時代的民間宗教社團、拳會進行比較,分析梅花拳的宗教成分,及其在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與民間宗教社團的關系,試圖探析武術在中國傳統(tǒng)宗教發(fā)展的作用。
一、梅花拳的形成與發(fā)展
梅花拳內(nèi)部相傳此拳為白眉禪師所創(chuàng),梅花拳經(jīng)卷《根源經(jīng)》、《拳傳承譜》以及《鄒氏家譜序》皆以“收元老祖”①為梅花拳第一代祖師?!睹啡刈V》言“傳云漢時已有,至今已百廿余世矣”。燕子杰所著《文武大法》言“五勢梅花樁為昆侖派,五勢梅花拳是一種,八卦是一種,此兩種拳為昆侖派之基本拳?!钡坊ㄈ袑γ坊ㄈ瓊魅说奈淖钟涊d比較明確的是張三省,拳內(nèi)稱張三省為第二代宗師。梅花拳經(jīng)卷《根源經(jīng)》言:“小張山立文武大法流通”。張三省又名張山,崇禎年間(1628-1644)徐州銅山縣路家團人。據(jù)記載,張三省于明萬歷戊子年(1588)學拳,可將梅花拳的產(chǎn)生至晚推至明萬歷年間。
梅花至明末清初,梅花拳第三代宗師為鄒宏義。據(jù)鄒文聚所撰的《鄒氏家譜序》記載,鄒氏世居徐州銅山,鄒宏義以鄒氏家族傳承梅花拳,是梅花拳“大架”祖師。鄒宏義將拳法傳給兒子鄒文聚及眾弟子后,便“周游四千余里……從學門徒不下數(shù)百人”,后鄒文聚北上尋父,曾傳拳于河北省廣宗縣、南和縣、平鄉(xiāng)縣等地。《梅拳秘譜》言梅花拳第四代宗師蔡光瑞“來河北開道,以文開路,以武誘人,又以文治武”??芍藭r梅花拳從江浙發(fā)展到了魯冀一帶。
清乾隆年間,由于習拳日眾,第八代張從富(福)對拳法進行改革,出現(xiàn)了梅花拳“小架”。張從富為乾隆年間河北省平鄉(xiāng)縣八辛莊人,“習練梅花拳十二庚,內(nèi)外兼修,文成武就?!睆垙母恢陡唇?jīng)》,指明梅花拳弟子傳習文武場要義:“開武法在世上傳留弟子,立文教度元人根招回還。論文理通上天消災去苦,要論武本來是武教天元?!毙〖苊坊ㄈ`巧易,更適合大眾習練的小架梅花拳。至清朝嘉慶年間,梅花拳傳至第十代師王法勝時已在冀、魯、豫等北方地區(qū)得到廣泛傳播。清朝后期,第十四代傳人趙三多于光緒二十四年(1898)聯(lián)絡山東冠縣梨園屯習練紅拳的“十八魁”及梅花拳徒眾,以“義和拳”為號在冠縣蔣家莊的馬場舉行蔣家莊起義。②梅花拳組織也成為后來義和團運動重要力量。
至今,中國河北、山東、河南等農(nóng)村地區(qū)仍在廣泛傳習梅花拳。上世紀八十年以來,隨著山東大學教授燕子杰的傳承推廣,梅花拳及其文化逐漸融入全國各高校,高校大學生成為習練梅花拳的主體。
二、梅花拳與民間宗教社團及其他拳會組織
梅花拳自創(chuàng)立之初就與民間宗教信仰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梅花拳全稱“落地干枝五勢梅花拳”,派內(nèi)流傳的《佛祖經(jīng)》言:“佛祖西域坐法臺,治世干枝梅花開”?!案芍Α痹从跂|大乘教,“落地干枝五勢梅花拳”之名乃是借用東大乘教“開道度人”的掌教秩序與組織形式。
梅拳弟子與其他民間宗教一樣供奉“天地君親師”牌位,有嚴格的上香、祭祀定則。楊炳在其《習武序》言梅花拳弟子“上拜收元老祖,次拜均天教主,終拜東都護法”,自注:“收元老祖即天地也。言一元之氣,化生萬物,成始成終,故為收元老祖……均天教主即帝王也。言一人立極,居中治外,六合一家,故為均天教主……東都護法即親師也。言一生氣肇東,生我成我,恪遵王法,故曰東都護法?!薄笆赵献妗北緸榉鸾逃谜Z,常出現(xiàn)在佛教典籍中,后成為明清某些民間宗教社團的崇拜偶像。清朝時期拳會與民間宗教組織互相滲透,某些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民間偶像也被一些拳會組織所接受利用,“收元老祖”的命名顯然也與當時的民間宗教信仰有關。而明朝中后期至清朝,民間教派和民間祠堂祭祀“天地君親師”廣為風行,楊炳所述梅花拳弟子分別尊“收元老祖”“ 均天教主”“ 東都護法”為天地、帝王、親師,也是在民間“天地君親師”的宗教思想影響下形成的。
梅花拳第三代宗師鄒宏義采用民間結社形式傳拳,在組織形式上分為文場和武場,武場即練武,文場學習文理。梅花拳的文理主要取材于佛、道、儒三家要義以及《周易》、《孫子兵法》等理論,其內(nèi)容是修心養(yǎng)性、煉神煉氣。梅花拳“文場”的出現(xiàn)是受民間宗教社團影響的結果。乾隆時期的清水教也有文、武場之分,文場徒眾運氣練功,稱為“文弟子”;武場弟子學習拳棒,稱為“武弟子”。
武術拳會與宗教組織在發(fā)展中逐漸走向合流,梅花拳與八卦教的互相滲透十分明顯。梅花拳第十四代傳人趙三多曾是八卦教兌卦教徒,他在義和團運動早期是聯(lián)系武術拳會與宗教團體的紐帶,他不僅聯(lián)絡梅花拳、紅拳等拳會弟子發(fā)動蔣家莊起義,其后還號召八卦教各卦組織群起響應。八卦教教徒也多學習教外拳法梅花拳。嘉慶十八年(1813)那彥成《拿獲唐胡子由》奏折所附的《唐恒樂供單》記載,唐恒樂供認自己是梅花拳第五代宗師楊炳的徒孫,唐恒樂又將梅花拳傳于弟子馮克善,而馮克善是八卦教離卦教徒。又有道光十八年(1838),直隸總督琦善上折:“董諷于道光元年間,因知昔存今沒之王成供奉二郎神,能打梅花拳,冀可防身,遂往拜師演習拳棒?!?③王成是八卦教支派白陽教教徒。又有奏折:“據(jù)董二郎董文明供稱,伊于(嘉慶)十七年間同弟董四兒在尹家莊拜從翟道士為師,學習拳棒,名為梅花拳,翟道士并教令習念黃經(jīng)(玉皇經(jīng))?!雹苡纱丝芍敃r某些道士也在習練梅花拳。
梅花拳在發(fā)展之初或許僅僅是一種人人可學習的單純?nèi)g,下層民眾只進行小范圍的武術結社,以傳習武術為結聚方式,尋求人際依賴和相互援助,無涉宗教與政治。但是它由于自身著床于民間宗教盛行的明末清初時期,難以避免由于武術傳授的需要而借用民間宗教信仰,沾染上一些宗教氣息。
三、武術與宗教的關系
梅花拳作為一個武術拳會組織在形成發(fā)展過程中之所以與宗教發(fā)生牽扯不清的關系,原因在武術拳會組織具有防御性、擴張性、團結性、感染性、宣傳性等特性,容易被宗教社團所吸納、利用。
明末清初時期朝代更迭、社會動蕩、奸寇時起,民眾出于自我保護需要,多習練武術。梅花拳、義和拳、八卦拳等武術拳會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應運而生,并在民間迅速壯大發(fā)展??登觊g的《朱批奏折》康熙五十六年山東巡撫李樹德上折言:“前任登鎮(zhèn)時,曾聞東省當年有稱白蓮教,或稱一炷香,以及天門、神拳等教,煽惑男婦,夜聚曉散?!?⑤又乾隆五年(1740),河南巡撫雅爾圖上奏言:“豫省大河以南,深山邃谷之地最多,此等奸徒,大都皆藏匿山中,蹤跡詭譎,出入無定。而山居百姓,借防猛獸為名,皆有防身刀械、鳥槍等具。更豫省少壯之民,習于強悍,多學拳棒……” ⑥
隨著梅花拳隊伍的不斷壯大,武術的自衛(wèi)防御性、及其帶有神奇色彩的感染力,使得其他宗教社團為促進自身的發(fā)展開始積極學習梅花拳。據(jù)《清高宗實錄》記載,乾隆四十三年(1778),“按察使于易簡等前赴冠縣嚴拿義和拳邪教楊姓一案,拿獲楊四海。據(jù)供,伊父在日會拳,借此防夜。”又乾隆四十八年(1783)福長安上奏:“有直隸南宮縣人魏玉凱喊稟,訊據(jù)供稱在本縣魏家莊居住。該村有鄉(xiāng)約李存仁及魏學宗、簡七、王三、嚴齡等,與山東王倫都是高口地方之李姓徒弟。從前原系白蓮邪教,演習拳腳,四十六年后又改為義和拳,各人俱藏有繩鞭等語?!鼻∧觊g,義和拳已被政府稱為“邪教”,清王朝將武術拳會與民間宗教社團被混為一談并非毫無根據(jù)。
乾隆后期,八卦教流傳于山東、河北等地。乾隆三十九年(1774)王倫曾領導徒眾作亂,稱為清水教之亂。清水教實則八卦教的“同教異名”,八卦教雖然具有與八卦教相似的宗教信仰,但是它以習練氣功拳棒為主,既不再是以往八卦教那樣單純的宗教組織,亦非單純的傳統(tǒng)武術拳會,而是一個拳教合一的組織團體,可以看作八卦教的一種發(fā)展形式。清水教這種拳教結合的組織特點即是在清代中葉民間宗教與武術團體合流的大趨勢下形成的。
尤其當眾多社團需要團結一致對外的時候,武術作為武力象征,極容易被這些團體加以利用。光緒二十四年(1898),山東巡撫張汝梅上折:“直隸、山東交界各州縣,人民多習拳勇,創(chuàng)立鄉(xiāng)團,名曰義和,繼改稱梅花拳,近年復沿用義和名目?!雹哂止饩w二十五年(1899),吳橋縣令勞乃宣在一份稟呈中言:“訪聞運河以北,人多習拳,新立義民會,舊名義和團,改名梅花拳,實為保全身家起見,原無不法情事?!雹嘣咀鳛殡x卦教一個支派的義和拳,發(fā)展壯大后稱為包括大刀會、神拳、紅拳、祥拳等各種宗教社團、拳會成分的合稱。
一方面,在一個具有相對排外性的獨立宗教社團中,武術即是武力象征,可用于與敵對力量相抗爭。另一方面,習練武術者常被認為擁有超于常人的力量,武術對于普通人來說有一定的神秘性和感染力,可以吸引不同群體的人學習進入。而這些加入同一武術拳會的人,由于每日學習武功、文理相同,彼此之間形成一定認同感,一旦有需要他們即團結一致對外。當一個宗教社團將一個不斷壯大的武術團體吸收進來,不僅增強了原本宗教社團的新生力量,也可以依靠其武術的感染力吸引更多的教徒加入。
注釋:
①又稱“法王老祖”。
②《外國資產(chǎn)階級是怎樣看待中國歷史的》,第2卷,第118頁。
③《軍機處錄副奏折·農(nóng)民運動》,第2585卷。
④《軍機處錄副奏折·農(nóng)民運動》,第1747卷。
⑤《朱批奏折》,康熙五十六年十月十一日山東巡撫李樹德奏折。
⑥乾隆五年(1740),河南巡撫雅爾圖奏折。
⑦《義和團檔案史料》上冊,第15頁。
⑧勞乃宣:《拳案雜存》。轉(zhuǎn)引自《義和團與八卦教——義和團源流試探》,戚其章著,《齊魯學刊》1980年第5期。
參考文獻:
[1]燕子杰.中國梅花樁文武大法[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8.
[2]馬西沙.《清代八卦教》[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3]馬西沙,韓秉方.《中國民間宗教史(上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4]戚其章.義和團與八卦教——義和團源流試探[J].齊魯學刊,1980(5).
[5]周偉良.梅花拳若干文獻簡述[J].中華武術(研究),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