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龍
摘要:隨著舞蹈人類學研究的發(fā)展,舞蹈學理論研究更加注重人類學、民族學視角切入?!胺磁拍竟奈琛笔琴F州省臺江縣方召鄉(xiāng)反排村廣為流傳的一種傳統(tǒng)祭祀舞蹈。新時代背景下,“反排木鼓舞”已經逐漸擺脫傳統(tǒng)固有的表現形式和表現意義,被富裕了新的功能和意義,同時也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面臨新的機遇,結合新時期“反排木鼓舞”從傳統(tǒng)祭祀到舞臺展演這一演變過程,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教學模式的探究與應用,真正做好木鼓舞的傳承與發(fā)揚,讓學生不僅僅學好舞蹈動作,更應該了解舞蹈背后的故事和歷史,從而使“反排木鼓舞”的傳承更為科學、規(guī)范。
關鍵詞:舞蹈人類學;反排木鼓舞;舞臺展演
如今,舞蹈人類學的研究與發(fā)展越來越受到矚目,發(fā)展中的舞蹈學理論研究在視角上都注重從人類學、民族學的角度下手。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文化的變遷,原生的舞蹈形式大多由于時間或者空間、場地、參演人員的限制,不得不延伸為一種舞臺形式的展演而繼續(xù)與傳統(tǒng)共生、繁衍。
流傳于貴州省臺江縣方召鄉(xiāng)反排村的“反排木鼓舞”,傳統(tǒng)意義上主要衍生在族 群內部,極少表演給族群以外的人觀看,集神圣性與功能性一體。然而,進入現代社會以后,由于歷時性的變化、多元文化的影響等,致使原本演繹于族群內部的、傳統(tǒng)的“反排木鼓舞”逐漸走向了展現于族群外部的、現代 的舞臺展演形式,源于特定時間、空間的“反排木鼓舞”出現了“脫域”和“袪魅”等情況,“反排木鼓舞”不僅被賦予了新的功能和意義,而且在“現代性”的宏觀 敘事語境中,也迎來了一種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在此機遇中,針對“反排木鼓舞”從祭祀到舞臺展演的這一演變過程,希求得能推行民族民間舞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探究與應用。
一、祭鼓儀式與反排木鼓舞
“祭鼓儀式”是苗族以血緣、姻親為基礎祭祀祖先的儀式。在苗族同胞心里,“鼓”是神圣的法器,是祖宗的安息之所和物化的象征,“祭鼓”是苗族祭祀祖先的最高禮儀,也是最重要的節(jié)日,是苗族的精神支柱和心靈的紐帶。
“反排木鼓舞”,是一種世代相傳的苗族祭祀性舞蹈,是伴隨著祭鼓儀式而逐漸發(fā)展形成的,蘊含著苗族豐富的文化內涵,與當地的宗教信仰、生活習俗以及生產生活方式密切相關[1]。舞蹈分為五個章節(jié),以激越的鼓點為主節(jié)奏,由踏步、騰越、翻越、甩同邊手等基本動作構成,反映了苗族祖先不畏艱難險阻,披荊斬棘,長途遷徙,開辟疆土,圍欄打獵,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壯舉[2]。在傳統(tǒng)的社會中,“反排木鼓舞”是反排苗族“祭鼓儀式”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祭鼓儀式”需以“木鼓舞”為媒介,才能達到與祖先同在、祭祀祖先的目的[3]。
二、從“娛神”到“娛人”
在反排人的心中,祖先就是偉大的神,可以遺禍、可以消災、可降祥瑞、可保平安,于是便產生了對祖先的無限崇拜和崇敬之情。傳統(tǒng)社會中,反排木鼓舞主要以“娛神”的功能而存在、傳承,在神圣與世俗之間,通過一系列的程序來維系社區(qū)的生產和生活、強調族群內部組織關系。因此,其傳承模式也相對傳統(tǒng),主要以父傳子、母傳女,見證或參與儀式議程模仿習跳等較穩(wěn)固的傳承模式延續(xù)著。
然而,進入現代社會以后,反排木鼓舞的表現形態(tài)開始慢慢移植“他文化”的舞蹈元素進行加工再創(chuàng)造。主要表現在舞蹈動作由傳統(tǒng)到夸張(動作改造、放大)、舞蹈隊形由單一到復雜(由單一的繞圓作舞變化發(fā)展了很多隊形,在以圓圈為主的隊形上增加了菱形、梯形、三角形等變化)、舞蹈內容與形式由完整到“殘缺”(傳統(tǒng)反排木鼓舞有著一整套的內容和儀式形式,發(fā)展變化后多見于無內容、形式夸張、二者脫節(jié))等,其他改變鮮明地體現在了對主流文化舞臺表演形式的借鑒、舞蹈的隊形、服飾和裝扮及對同族舞蹈動作的借用中,如改變了以黑色為主的服飾裝扮,增加了鮮艷亮麗的展演服飾、銀飾等,不僅弱化了“娛神”的功能,淡化了“集體記憶”,融入“娛人”趣味,傳承模式和內容也發(fā)生了質的變化。
三、從祭鼓儀式→舞臺展演→混合式教學
反排木鼓舞是反排苗族在祭祀祖先時所跳的舞蹈,儀式上,它通過一代又一代苗民一次又一次的習跳得以沿承,而近年來由于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大量的苗族青年外出務工、求學、苗族婚姻圈的不斷擴大和老一輩人的相繼離世,節(jié)慶氣氛逐漸減弱,人們的認同感逐漸淡化,舞蹈的傳承也遭遇著斷層的瓶頸。
學校是文化的搖籃。為了發(fā)揚和傳承優(yōu)秀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苗族的反排木鼓舞從作為祭鼓儀式的舞蹈形態(tài)特征逐步走向科學、規(guī)范、普及的道路,同時也進入了學校、走進了課堂,經過不斷的挖掘、整理和創(chuàng)作,木鼓舞被賦予了新的含義。一是在貴州省黔東南、黔南的一些中小學教學中,木鼓舞代替有著體育健身功能的廣播體操進行傳承,通過講述木鼓舞的歷史及每個動作所蘊含的意義,使學生們了解苗族祖先的遷徙史、奮進史,激發(fā)大家的愛族熱情,培養(yǎng)堅忍不拔、樂觀積極的苗族傳統(tǒng)品格。二是在省內高等藝術院校中,反排木鼓舞發(fā)展成為集藝術審美、專業(yè)技能和文化娛樂為一體的學院派民族舞蹈進行教學和傳承,通過培養(yǎng)木鼓舞舞蹈教師、邀請傳承人授課指導、深入田野采風等,讓木鼓舞在不失其“本真性”的基礎上吸收其他先進的文化因子得以延續(xù),使傳承更為科學和規(guī)范。
參考文獻:
[1]余未人.反排木鼓舞[J].當代貴州,2008(21):55.
[2]王亞瓊,朱曦.貴州苗族反排木鼓舞文化探究[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9(4):39-41,53.
[3]趙波,李景谷.對貴州臺江苗族"反排木鼓舞"的體育價值及推廣策略研究[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5):17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