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廣紅 曾貴紅 曹小紅
【摘要】 目的 分析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孕婦和正常妊娠孕婦在中孕及晚孕期間血脂指標的關系。方法 選取42例妊娠期高血壓孕婦作為研究組, 另選取42例正常妊娠孕婦作為對照組。檢測兩組孕婦中孕(孕周12~27周)、晚孕(孕周28~42周)期間的血脂[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載脂蛋白B(ApoB)、載脂蛋白A1(ApoA1)、血清脂蛋白a(LPa)]指標并進行比較。結果 中孕期間, 兩組TC、HDL-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TG(3.16±1.22)mmol/L、LDL-C(3.41±0.65)mmol/L、ApoB(1.88±0.49)g/L、ApoA1(1.33±0.77)g/L、LPa(146.67±51.11)mg/L水平均高于對照組的(2.19±1.55)mmol/L、(2.27±0.89)mmol/L、(1.33±0.11)g/L、
(0.87±0.22)g/L、(136.66±52.22)mg/L,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晚孕期間, 研究組TC、TG、LDL-C、HDL-C、ApoB、ApoA1、LPa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晚孕期間TC、TG、LDL-C、ApoB、ApoA1、LPa水平均高于中孕, HDL-C水平低于中孕,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孕婦存在血脂異常代謝情況更為明顯, 需要對晚孕期間的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孕婦進行嚴密監(jiān)測, 以確保其良好的妊娠結局。
【關鍵詞】 妊娠期高血壓;正常妊娠;中孕;晚孕;血脂指標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6.031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為妊娠期間的特有病癥,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高血壓、水腫、蛋白尿, 不及時治療則會延誤病情, 甚至導致患者昏迷甚至死亡[1]。為能夠明確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孕婦的血脂異常情況, 本次針對其進行危險因素規(guī)避, 以此確保其良好的妊娠結局。本文分析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孕婦和正常妊娠孕婦在中孕及晚孕期間血脂指標的關系, 以此為確保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孕婦的妊娠安全做理論指導。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42例妊娠期高血壓孕婦作為研究組, 另選取同期42例正常妊娠孕婦作為對照組。所有孕婦在中孕時期的血壓波動處于正常范圍內, 排除患有重要臟器發(fā)生器官性病變的孕婦。研究組年齡25~40歲, 平均年齡(32.22±5.33)歲;孕周20~40周, 平均孕周(36.66±1.55)周;大學以上學歷(包括大學)22例、大學以下學歷20例;平均體質量指數(shù)(25.55±1.77)kg/m2;初產(chǎn)婦22例、經(jīng)產(chǎn)婦20例。對照組年齡24~40歲, 平均年齡(32.35±5.26)歲;孕周22~43周, 平均孕周(37.00±2.25)周;大學以上學歷(包括大學)24例、大學以下學歷18例;平均體質量指數(shù)(26.00±1.80)kg/m2;初產(chǎn)婦25例、經(jīng)產(chǎn)婦17例。兩組孕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兩組孕婦中孕、晚孕期間的TC、TG、LDL-C、
HDL-C、ApoB、ApoA1、LPa水平進行檢測。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器進行分析, 抽取孕婦早晨空腹狀態(tài)下肘前靜脈血液, 血液標本采集5 ml, 進行離心處理, 將血清分離后予以生化指標測定。測定檢驗儀器采用美國Beckman LX20全自動生化儀器和該公司所提供的對應配套試劑。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孕婦中孕、晚孕期間的血脂水平, 包括TC、TG、LDL-C、HDL-C、ApoB、ApoA1、LPa。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 x-±s)? 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中孕期間, 兩組TC、HDL-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TG(3.16±1.22)mmol/L、LDL-C(3.41±0.65)mmol/L、ApoB(1.88±0.49)g/L、ApoA1(1.33±0.77)g/L、LPa(146.67±51.11)mg/L水平均高于對照組的(2.19±1.55)mmol/L、(2.27±0.89)mmol/L、(1.33±0.11)g/L、(0.87±0.22)g/L、(136.66±52.22)mg/L,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晚孕期間, 研究組TC、TG、LDL-C、HDL-C、ApoB、ApoA1、LPa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晚孕期間TC、TG、LDL-C、ApoB、ApoA1、LPa水平均高于中孕, HDL-C水平低于中孕,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又被稱為妊高癥, 屬于妊娠期間的特有病癥, 高血壓、水腫和蛋白尿都是妊娠期高血壓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 病情嚴重者甚至會出現(xiàn)昏迷和死亡情況, 導致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主要病因并不是十分清楚, 主要與血管內皮損傷有密切的關系, 并且造成血管內皮損傷的主要病因中以高脂血癥最為顯著, 當然, 脂代謝異常也會導致血管內皮損傷的發(fā)現(xiàn)[2-4]。
本研究結果顯示, 中孕期間, 兩組TC、HDL-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TG(3.16±1.22)mmol/L、LDL-C(3.41±0.65)mmol/L、ApoB(1.88±0.49)g/L、ApoA1(1.33±0.77)g/L、LPa(146.67±51.11)mg/L水平均高于對照組的(2.19±1.55)mmol/L、(2.27±0.89)mmol/L、(1.33±0.11)g/L、(0.87±0.22)g/L(136.66±52.22)mg/L,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晚孕期間, 研究組TC、TG、LDL-C、HDL-C、ApoB、ApoA1、LPa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晚孕期間TC、TG、LDL-C、ApoB、ApoA1、LPa水平均高于中孕, HDL-C水平低于中孕,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上述結果說明隨患者孕周發(fā)展而出現(xiàn)血脂水平逐漸加重的趨勢。妊娠期間孕婦的TC與TG水平均會升高, 且以TG升高為主, 呈現(xiàn)出Ⅳ型高脂血癥狀的顯著特點, 妊高征患者則以TG與LDL-C的上升最為顯著 [5]。導致該種情況出現(xiàn)的機制:孕婦在妊娠時期會表現(xiàn)出高血脂的狀態(tài), 以此用足夠的脂肪量來滿足胎兒的正常生長發(fā)育, 并滿足孕婦分娩時的能量消耗和產(chǎn)后哺乳, 因此, 這會直接導致孕婦的血脂水平上升 [6-11]。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結果與陳軍 [12]學者所闡述的研究結論相似度較高。
綜上所述,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孕婦存在血脂異常代謝情況更為明顯, 需要對晚孕期間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孕婦進行嚴密監(jiān)測, 以此確保其良好的妊娠結局。
參考文獻
[1] 謝艷華. 孕期膳食指導改善血脂代謝預防妊娠期糖尿病與妊娠高血壓疾病的臨床研究. 廣州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7, 45(3):19-23.
[2] 張麗麗. 妊娠期血脂水平變化對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孕婦的影響. 中國民康醫(yī)學, 2016, 28(18):42-43.
[3] 劉慧. 維生素E輔助應用對妊娠期高血壓患者血脂水平的影響. 繼續(xù)醫(yī)學教育, 2018, 32(7):149-150.
[4] 盧靈鋒, 鐘志戎, 吳昆, 等.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與血脂、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相關性分析. 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 2017, 38(5):708-709.
[5] 王潔.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與正常妊娠不同孕周血脂變化的探討. 中國婦幼保健, 2016, 31(21):4395-4397.
[6] 鄧松清, 劉斌, 王子蓮.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孕婦孕中期血脂代謝研究. 中山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 2016, 37(1):100-104.
[7] 曾立群, 侯星保, 闕彩珍, 等. 妊娠婦女血脂代謝與凝血功能變化的探討. 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 2015, 24(19):55-56, 58.
[8] 朱慧芬.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孕婦血脂水平分析.中國鄉(xiāng)村醫(yī)藥, 2012, 19(13):56-57.
[9] 胡靜, 李楠, 韓松筠.血脂水平與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相關性研究.中國醫(yī)刊, 2016, 51(6):97-99.
[10] 陳永立, 邱忠君, 趙永艷.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血脂和脂蛋白水平分析.四川醫(yī)學, 2010, 31(2):227-228.
[11] 蔣紅清, 陳寒, 楊靜.妊娠期血脂水平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中華醫(yī)學雜志, 2016, 96(9):724.
[12] 陳軍. 妊娠期血脂變化對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影響. 中華內分泌外科雜志, 2015, 9(2):164-166.